如何通過技術創新賦能媒體融合,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10月23日,南方報業AIGC創作培訓基地啟動儀式於廣州南方智媒大廈舉行。依託歷年來強大的文化產業積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將通過產學研合作,加強青年人才培養,構建新型培訓平台,促進文化產業創新和高質量發展。
夜幕已至,飛機落地廣州。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教授萬小軍,受邀參加此次南方報業AIGC創作培訓基地啟動儀式,並針對AIGC人才培養帶來自己的幾點思考。
「未來在人才培養方面,主打應該是復合型人才。對於新聞行業的記者編輯而言,只是單純使用AIGC工具還不夠。」萬小軍認為,媒體從業者對於AIGC工具的使用,應該要首先了解它的利弊,清楚它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摸清使用它可能會存在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利用,而不是被它掌控。這樣才能做得更好。」
未來AIGC人才培養,應該是「復合型」
「所有的人工智慧,都是為了取代一部分人類勞動,為了降低成本或者提高效率,或者說,為了做得更快更好。」在萬小軍看來,未來在AIGC的人才培養方面,應該主打復合型人才培養。「單純從事AIGC產業的從業者,有可能太偏技術向,而有時你需要掌握多學科交叉知識,甚至需要掌握法律等領域的專業知識。」萬小軍看來,未來的AIGC行業,應該更像是「服務業」。
「對於新聞行業的記者編輯而言,只是單純使用AIGC的工具還不夠。」萬小軍認為,媒體從業者對於AIGC工具的使用,應該要了解它的利弊,清楚它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摸清使用它可能會存在的風險。萬小軍坦言,如今部分資訊平台的一些新聞報道,要分辨「這究竟是人寫還是機器寫的」,專業研究人員也會被難住。
「假如人寫的,那麼報道中其實也存在一些很明顯的低級錯誤。但是整體讀下來,它又確實非常像一條常見的新聞報道。分辨起來存在很大困難。」萬小軍看來,如今的大模型非常輕鬆就能生成通順連貫的文本,但其背後的真實性難以保證。「因此媒體從業者對於AIGC工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利用,而不是被它掌控。這樣才能做得更好。」
在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指導下,南方都市報、N視頻躬身入局AIGC新賽道。此次啟動的全新AIGC創作培訓基地項目,不僅將大大賦能新聞采編人員的內容生產,同時專注於培養人工智慧生成內容(AIGC)領域的專業人才,不斷推動媒體行業AIGC技術的應用和發展,讓更多青年人才深入學習使用AI技術,助力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針對未來培訓基地的打造,萬小軍建議更多開展與外部資源的合作,包括積極拓展與本地高校的合作,探索媒體融合發展新路徑。
國內大模型,還在理解分析和嘗試追趕
「目前國內人工智慧領域的產品,大都還是在對標和追趕OpenAI。」在萬小軍看來,一些國內大模型在中文領域的探索,其技術路線已經很清晰了。「但是OpenAI的強大之處在於,你並不知道它下一個模型想要幹什麼,能夠做什麼。所以我們還很難做到摸索一種新的技術路線,然後引領潮流。目前還停留在理解分析、嘗試追趕的階段。」
回歸到萬小軍的研究領域——自然語言處理與文本挖掘,萬小軍坦言,「在大模型出來之後,我們也是將研究做了一個轉型。以前可能做了很多不同NLP(自然語言處理)具體任務研究,比如摘要、文本改寫等等。現在一個模型就可以去支持不同的任務,你不需要再為每個任務單獨去做。」
如今,萬小軍和團隊會更專注於對大模型問題的分析工作上——發現問題,推動解決。「比如AI幻覺問題,我們也研究幻覺產生的原因,如何自動檢測幻覺、消減幻覺,怎麼讓大模型的幻覺儘可能少一點?還包括對大模型的評價工作。怎麼去評價大模型?大模型生成的結果,什麼叫質量好,什麼叫質量不好?目前我們正在做相關領域的工作。」萬小軍介紹。
專家名片
萬小軍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語言計算與網際網路挖掘研究室負責人,在北京大學獲得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自然語言處理與文本挖掘,研究興趣包括自動文摘、文本生成、情感分析、語義分析、多模態與多語言NLP等。
采寫:南都記者 董曉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b7f6ce2bf2fcf858e2f536e6241ce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