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下架18個月,歸來後為什麼仍是老大?

2023-03-24     單仁行

原標題:滴滴下架18個月,歸來後為什麼仍是老大?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中國的網際網路市場競爭從來都是一個異常殘酷的戰場。

彼此之間為了流量和用戶服務明爭暗鬥的場景並不少見,但也會有意外情況的出現。

比如說網約車龍頭,滴滴。

自從滴滴2021年6月30日赴美上市後,遇到了一系列監管處罰:滴滴出行APP被下架,新用戶註冊被禁止,吃了張80億罰單,紐交所也退市了。

很多人都在感嘆,滴滴這下要完蛋了。

隨著年初一些消息的傳遞,鼓勵和支持網際網路平台企業健康規範發展,為數字經濟時代做出貢獻。

滴滴也在今年的1月16日復活,恢復上架和新用戶註冊。

然後,我們驚訝的發現,滿打滿算闊別了18個月之久的滴滴,走之前是市場占有率90%的老大,回來之後,還是市場占有率超過7成以上的龍頭。

雖然市場份額有所下滑,但位置壓根就沒動過。

是對手不行,還是滴滴太強?

說好的「一鯨落萬物生」為什麼沒能出現?滴滴的護城河到底是什麼,我們能不能學?這是我們今天探討的主題。

02

在滴滴被處罰後,其實不光是用戶覺得滴滴要完蛋了,一些企業也把這段時間當作了最好的進攻期。

你一家網際網路公司,APP不能下,新用戶進不來,流量都斷乾了,這還不趁你病,要你命?

像T3、曹操這些自營打車業務的企業開始用融資攻城略地,高德,百度、美團在內的企業就進行資源整合,開放打車入口。

實際上,就連滴滴自己也沒什麼信心。

在紐交所最後一份公開財報的開頭,滴滴如實寫下了業務即將面臨的12個風險,關於風險的詳細描述,整整寫了48頁之多。

這其中甚至都把司機視為員工帶來的風險寫上了。

但在財報里,我們還注意到這樣一句話,「儘管我們面臨著成立以來最大的風險,但我們相信我們構築的能力足以減少損失,度過危機。」

從結果來看,這句話非常精準預測了今天的情況,各大對手艱難的啃下了滴滴10%的市場份額之後,就再也沒增長了,滴滴依然笑傲江湖。

那麼,滴滴的依仗是什麼?我們從過去的信息里抽絲剝繭,看看滴滴的護城河。

03

第一、沒有忠誠的用戶,只有匹配的解決方案。

對於一家企業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

這個答案當然會有顧客,顧客願意用,願意付費才證明企業有價值。

但是,顧客會被什麼所驅動?是品牌,是價格,還是服務?

在滴滴下架期間,各個對手為了爭搶地盤,都重新打起了價格戰,打車的價格仿佛回到了十年前。

價格戰的策略固然有效,同樣的路線,正常價格20,你只要10塊,用戶自然願意到你這裡來打車。

但網約車行業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個供需並不平衡的行業。

並不是你有用戶打車就行,而是要有足夠司機進行服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網約車競爭的核心,既有用戶,也是在搶司機、搶運力。

你喊個車等上10分鐘都沒司機,另一個平台雖然沒有補貼,但是隨叫隨到,你會選擇誰呢?

出行是一項剛需,也是一個有著眾多方式的選擇題,在地鐵、公交、共享單車眾多選擇當中,選擇網約車本身就帶有緊迫,更看中服務的需求。

滴滴的護城河就在其中,往細了說,一方面是司機的轉換成本要高於用戶。

在滴滴被下架後,按理說銷售費用會少很多,但滴滴不但沒有少,反而增加了。

這些錢拿去幹嘛了?

一少部分給到了用戶,但不是打價格戰,而是按照距離跟其他平台維持在一個較高的區間,不至於差得太遠。

更多的部分給到了司機,根據數據統計,在滴滴下架後的兩個月,平台司機的月收入提升了近20%,司機並沒有過多流失。

其次,在財報里,滴滴備註了一項金融服務。

一家網約車公司為什麼要做金融服務?

深入去探究,我們會發現,網約車並不是一個你有車,用戶來坐車這麼簡單的路徑,它更是一個涵蓋了滴滴為司機打造的生態鏈。

在過去幾年,滴滴與數千家租賃公司、上百家司機服務公司、以及幾十家金融保險公司合作,這些合作夥伴覆蓋了租車、保險、能源、維保、司機培訓領域,建立了一套服務上百萬司機的網約車生態。

這套生態專門服務於司機的每個方面,從註冊、租車、履約到安全監管,滴滴對非私家車司機擁有非常高的掌控力,對業務的分類也相對齊全,從2C到2B都做到了閉環管理。

相比之下,其他平台都不具備滴滴完整的司機服務,用戶可能會因為一時的價格選擇其他平台,但在滴滴的生態中,司機想要脫離平台的轉換成本遠高於用戶。

另一點就是被很多人忽視的平台算法。

滴滴當了這麼多年的龍頭,除了本身就有龐大的用戶底盤,更重要的是數據上的優勢。

每一輛車,每一次行駛路線都是滴滴的傳感器,為滴滴的算法提供了數據支持。

那麼,算法如何去發揮作用呢?

舉個例子,在尖峰時段的住宅區和商業區,用戶需求會出現明顯的波動,特別是遇到惡劣天氣。

這個時候,算法就會動態調整價格,分配司機運力,引導司機從低需求地區轉向高需求地區。

而且,在一個複雜路線的行駛當中,路線的規劃要有很強的實時數據分析能力:

走哪條路更合適?怎麼計算最短距離?司機是在繞路,還是在走捷徑?

費用出現爭議了,誰對誰錯?用戶和司機投訴,系統怎麼判定?

哪一條路可能存在著拼車用戶?快到終點了,周邊有沒有下一個單可以接力?

包括把報警系統接入到平台頁面,這一系列的履約問題,其實都在考驗平台的數字化能力。

換句話來說,有用戶和運力只是開始。

怎麼運用數據去賦能業務,提高服務效率,降低業務成本,打造一套完整的出行解決方案,才是網約車行業深度競爭的根本。

第二、騰訊和阿里的支持,保障了滴滴的存量市場。

在滴滴被處罰的整個期間,雖然APP被下架,新用戶無法註冊,但網際網路的兩大巨頭依然給滴滴開放了流量入口,特別是微信小程序的使用並沒有被影響。

一直到現在,滴滴的董事會裡還坐著兩家公司的代表。

中國網際網路兩大巨頭不離不棄伺候你一家企業,滴滴的護城河遠比我們從外表上看,要深厚的多。

04

巴菲特曾經對企業的經營能力有一個經典的「護城河」理論:經營企業如同守城,應當先考慮挖一條深溝,把對手隔絕在城堡之外。

但怎麼去構建這麼一條護城河?

我們從滴滴身上可以看到,護城河是一種結構性的競爭優勢,它包括四點:

第一類是無形資產護城河,包括了品牌、技術專利、政府授權等等,其中品牌的力量最被人所低估,實際上當一個品牌在用戶心目中占據了品類的代表,那麼用戶就會習慣性選擇他熟悉的品牌。

第二類是轉換成本護城河,你的用戶轉移到對手那邊去的成本比較高,或者轉起來非常麻煩,他就會因為轉化成本留在你這裡。

第三類是網絡效應護城河,網際網路本身具備了集聚效應,用戶越多,留下的數據就越多,對於那些能夠把數據利用起來,去服務於用戶的企業來說,護城河就越寬,用戶就越難離開。

第四類是成本優勢護城河,它包括絕對的規模優勢,數據優勢、不可替代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

當對手明明知道你的秘密,卻沒辦法進行模仿的時候,你就擁有了這種結構性競爭優勢,那才是一家企業真正無法被取代的護城河。

滴滴做到了,它告別了市場18個月,歸來依然是行業老大,希望我們的企業也同樣如此。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ae896b8bf4c8c94d200f6e79c3f27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