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海底撈家大業大,這是開始進軍駕校了嗎?千萬別誤會,此「科目三」非彼「科目三」。
「科目三」指的是一種最近流行起來的舞蹈,起初在社交媒體平台流傳甚廣,後海底撈某門店服務員「一跳成名」。海底撈在午餐及晚餐的尖峰時段會安排服務員進行表演。
這是繼抻面、變臉、生日歌之後,海底撈「演藝團隊」的又一次整活演藝團隊向娛樂圈邁的最大一步。有不少表演「科目三」的小哥哥小姐姐已經在社交平颱風生水起,有不少網友笑稱:「舞蹈生們的就業門路又多了一條。」
科目三究竟是怎麼火起來的?
01
年輕人的「發瘋哲學」這世界哪兒有不瘋的
科目三魔性舞蹈,乍看上去,令人不知所措。
平舉、斜舉、交叉手、轉拳,腳下則是左右腳的交替點步,怎麼看怎麼像風風火火了幾十年的廣播體操的「社會版」。
久看之下,令人沉溺其中。
魔性的音樂節拍搭配上行雲流水的搖擺,竟然有幾分曾經風靡亞洲的「宅系舞蹈」的神韻。
好傢夥,曾經對它有多嗤之以鼻,如今對它就有多恨不得逐幀分解學習。
駐足觀賞只是第一步,舉起手機、揮手打call甚至是加入共舞則把氛圍感拉滿。當人們終於發現「科目三」有點意思的時候,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突然理解了這屆年輕人究竟為什麼「發瘋」。
這屆年輕人究竟是什麼時候「瘋」的,誰也說不清。
或許是從年初的報複式「特種兵旅行」開始,曾經旅行是為了沉浸在景色或人文之中,而今的旅行則是沉浸在「在路上」本身,極限48小時打卡12個景點,不是為了報復誰,而是通過耗盡最後一絲一毫的精力,享受跋山涉水。在這個過程中,不需要追問旅行的意義。
或許是從年中的「多巴胺穿搭」開始,火龍果疊加鳳梨的配色,你說它是多巴胺就沒人敢說它是紅綠燈。這種炫目多彩的穿搭或許不是為了真正的「好看」,畢竟時尚圈的「好看」常常與平靜的顏色相關,比如莫蘭迪色系,而是為了嘗試一種色彩的極限,最終的目標一定是讓人驚掉下巴的「聖誕樹」。在這個過程中,不需要追問時尚的意義。
或許發生得更早,早到「瘋狂星期四文學」和「發瘋文學」發酵之時,所有的胡言亂語瘋言瘋語都不是真的為了表達什麼,而是一種瘋狂輸出的快感。在這個過程中,不需要追問語言的意義。
當然,「發瘋」的小高潮來自過萬聖節的上海人,這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可以通過扮演、模仿而「發瘋」的日子,沒有人會追問「這英」究竟會不會靠著模仿那英而進軍娛樂圈,也沒人會問划著船出場的「安陵容」為何不高歌一曲或來一場冰嬉。在這個過程中,「為什麼」從來不是重點。
就像海底撈「科目三」引起的一場全民「發瘋」,舞蹈究竟是不是土味、科目三究竟能火多久,鮮有人追問。因為,每一場「發瘋」,圖的不過是瞬間的情緒宣洩,暫時地取悅自己。
質疑發瘋、理解發瘋、最終加入發瘋,這條路徑讓人不禁長舒一口氣:既然日子不會總一帆風順,那麼人就總有選擇「發瘋」的自由。
02
科目三,到底是怎麼火的
海底撈「科目三」的爆火,並不全然是一個無厘頭無意義的現象。
科目三其實源於廣西民俗,在廣西,科目一指的是唱山歌,科目二指的是嗦米粉,科目三則是跳一套絲滑的舞蹈,這對擁有不少少數民族的廣西而言是幾乎人人都知道的「尋常技能」。
從去年開始,「科目三」就在網絡上引起過一波波小高潮,當這支「網紅舞蹈」被搬到了具有熱搜體質的海底撈門店,有博主恰巧在海底撈跳了一段「科目三」,在短視頻平台人傳人的發酵之下,便才形成了如今的狂歡。
截至目前,話題#科目三舞蹈在抖音已經有72.3億次的播放量,再加上#廣西科目三、#海底撈科目三等話題,播放量早已破百億。
如果說上海萬聖節只是區域性的「發瘋」,那麼科目三則是一場全民的「發瘋」,或許有多少家海底撈,就有多少個科目三斗舞場。
科目三的火爆,根源在於「發瘋」在這個時代擁有了難能可貴的重要性。
「發瘋」,是人們的精神避難所。
上班時需要嚴肅、端著的小楊,私下裡竟然是個段子創作者。他每天最鬆弛的時光是下班後跟好友們在微信群里講「廢話」,雖然聊的都是芝麻大點的小事,但他常常金句頻出,頗有「針砭時弊」的氣勢。由此,還時不常就編纂個段子發在群里,而他的好友們則用同樣的方式作回應。
這種用金句說廢話的方式,在小楊看來是他的「發瘋時刻」,與其說是為了找到人生的另一面,不如說是找到精神的避難所,與逼仄的日常生活作出反差。
「發瘋」,也是情緒的源泉。
這幾年,「情緒價值」成為了繼「鬆弛感」之後人們又一精神追求。情緒價值可以由別人給予自己,當然,更多時候需要自己給予自己。對上班族至浩而言,雖然工作也有給予自己成就感和成長的時刻,但同樣也有不少至暗時刻讓人心灰意冷,頓覺賺的不過是一筆「窩囊費」。
每當情緒失衡的時候,他就會嘗試做一些瘋狂的事,比如去坐過山車,在上面大喊大叫,去發泄屋,用沙包來寄託情緒。當負面情緒找到了出口,正面情緒才有機可乘。情緒的缸子或許只有那麼一點大,「發瘋」其實是一個清洗缸子的過程,瘋完了,也就不會再繼續內耗。
「發瘋」,更是一種日常生活的抵抗。
對金燕來說,不開心的時候常常會來海底撈,她所圖的不止於胃的滿足,而是精神的滿足。吃什麼或許沒有那麼重要,她最重要的任務是去抓過生日的人,然後加入海底撈服務員的隊伍一起唱生日歌。
根本就不認識對方,卻賣力氣地表達祝福,一頓飯生日歌唱了五場,而牛肉粒番茄湯才只喝了三碗。日常生活中哪有那麼多快樂的時刻,用那些「遠離日常生活」的事件,去抵抗枯燥和憂鬱,才是「發瘋」的終極奧義。
03
發瘋,不過是錦上添花
能讓人們在「科目三」里「發瘋」,當然少不了海底撈的「包容縱容」,吃飯其實對國人而言,從來都不只是果腹那麼簡單,餐桌可以是「談判的角斗場」,自然也可以是「情緒的伊甸園」。
其實,在「科目三」里發瘋,只是海底撈的提供的價值之一。
今年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演唱會專線」,夜深人靜,酣暢淋漓之後飢腸轆轆,這時候海底撈在演唱會散場的位置等著「撈人」,有消費者表示,憑這,就該吃海底撈。你以為這就結束了麼?「唯有美食與熱愛不可辜負」,美餐過後,狂歡現場從演唱會現場轉移到了海底撈夜場,所以網友親切地稱海底撈是「演唱會第二現場」,在海底撈,顧客的快樂得到了進一步的釋放和燃燒。
其實,歸根到底,「發瘋」是短暫的,有秩序的日常才是常態。就像人們提到海底撈的時候,想到的總是它的服務、食材和口味,茶餘飯後才是那些「瘋狂事」。
對海底撈而言,在滿足消費者更多元的需求、提供好的用餐體驗的基礎之上,「發瘋」本就是件錦上添花的事。
如果你看過美食紀錄片,你一定不難發現,好的飯菜往往是一時的快樂,而飯菜吃到最後品的是情緒,質疑情緒、理解情緒、創造情緒,在滿足情緒這件事上,海底撈是具有「同理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