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洋地黃不良反應及中毒,這四個問題你了解嗎?|臨床「藥」點

2019-12-04     醫脈通心內頻道
洋地黃類藥物具有正性肌力、影響心臟電生理和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的作用,臨床中主要用於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治療。但地高辛治療窗窄,個體差異大,臨床應用時容易發生洋地黃中毒。

洋地黃中毒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1)消化道症狀

厭食、噁心、嘔吐、腹瀉、腹痛,常為中毒先兆,易被忽視,需與右心衰竭加重鑑別。

(2)視覺異常

視物模糊、黃視、綠視等,視覺異常為中毒先兆,發現後需及時停藥。

(3)心臟表現

心臟表現是洋地黃類藥物中毒最危險的毒性反應,各種心律失常均可出現,特徵性表現為快速心律失常合併竇房或房室傳導阻滯,如房性或交界區性心動過速伴房室傳導阻滯、房顫患者伴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最常見的是多源性室性早搏(呈二、三聯律)、竇性心動過緩和房室傳導阻滯,嚴重時發生室性心動過速和心室顫動。

心衰一度好轉後突然或緩慢加重應警惕洋地黃類藥物中毒。應用洋地黃類藥物後心電圖出現魚鉤樣ST-T改變,稱為洋地黃作用,並非洋地黃類藥物中毒表現。

圖1 「洋地黃效應」的典型心電圖改變

(4)神經系統症狀

頭痛、頭暈、失眠、昏睡、譫妄等。

影響地高辛血藥濃度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地高辛血藥濃度的因素很多,除藥物劑量外,影響其吸收、分布和清除的因素髮生改變均會影響血藥濃度,如年齡或脂肪存儲增加引起的分布容積改變、低白蛋白血症引起的蛋白結合減少、腎功能下降等。

藥物:地高辛是腸和腎P糖蛋白的一種底物,改變P糖蛋白活性的藥物可使地高辛血藥濃度升高,如維拉帕米、地爾硫䓬和胺碘酮。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可抑制Na+-K+-ATP酶活性,增加心肌組織對地高辛的敏感性,使地高辛血藥濃度升高。存在心肌缺血的患者初始劑量應減少(較常規劑量減少25%~50%)。

其他:低氧血症、酸鹼失衡和電解質紊亂均可誘發地高辛中毒,心功能越差越易發生中毒。不良反應常出現於地高辛血藥濃度>2.0 μg/L時,但低鉀、低鎂、心肌缺血、甲狀腺功能減退時即使血藥濃度較低也可發生中毒。

如何預防洋地黃中毒?

應視個體情況採用小劑量,如地高辛0.125 mg 1次/d或隔天1次。開始用藥後注意觀察中毒先兆,特別是消化道症狀和視覺異常,對體重指數低、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應警惕。

密切監測地高辛血藥濃度,口服地高辛後分布到組織需要數小時,應在服用藥物至少6 h後檢測血藥濃度,若採樣時間在末次服藥6 h內,檢測值反映地高辛的分布相。

避免可能促發洋地黃類藥物中毒的各種因素,如電解質紊亂(低鉀血症、低鎂血症、高鈣血症、高鉀血症)、心肌缺血、低氧血症、酸鹼失衡、甲狀腺功能異常等。

詳細了解患者用藥情況,熟知藥物相互作用。地高辛與多種藥物有相互作用,不僅可能影響療效,還可能增加中毒風險,合用時要及時調整劑量、監測血藥濃度。

表1 地高辛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

洋地黃中毒如何處理?

(1)停藥

臨床懷疑洋地黃類藥物中毒時應立即停用洋地黃類藥物,同時停用可引起低鉀血症的藥物。

(2)糾正低鉀血症和低鎂血症

口服或靜脈補鉀,將血鉀補充至4.5~5.0 mmol/L。但存在高鉀血症、竇房阻滯、竇性停搏及高度房室傳導阻滯者禁止補鉀。

(3)治療心律失常

洋地黃類藥物中毒出現快速心律失常時,電擊能誘發室顫,因此禁止採用電復律。苯妥英鈉具有解毒效應,可採取100~200 mg加註射用水20 ml緩慢靜注,如情況不緊急,可口服(0.1 mg、3~4次/d)。

出現室性心律失常可選用利多卡因。

出現緩慢性心律失常,無症狀者可密切觀察,有症狀者可給予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伴血流動力學障礙時可植入臨時起搏器。

對於嚴重洋地黃類藥物中毒的患者,如威脅生命的心律失常、心臟驟停、高鉀血症、器官功能異常和地高辛血藥濃度極高時,建議使用地高辛特異性抗體。

發生心臟驟停時,在應用地高辛特異性抗體後心肺復甦至少持續30 min以上。

洋地黃類藥物中毒糾正後,應仔細分析中毒原因,慎重選擇劑量和血藥濃度監測方案,避免再次中毒。

文獻索引: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 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編輯委員會. 洋地黃類藥物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 中華心血管病雜誌, 2019, 47(11): 857-864.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U8r3m4BMH2_cNUg36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