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綜藝上新隊伍中,《普通男孩俱樂部》這檔節目,引起了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的注意。從節目本身和嘉賓配置來看,這檔綜藝在3月上新大潮中並無過多特別之處,但值得關注的是,它是位元組系綜藝對整個綜藝市場大盤的又一次衝擊。
從2018年豪擲40億進軍綜藝市場至今,位元組綜藝已經經過5年的發展與市場檢驗。作為綜藝市場的後來者,位元組綜藝究竟有沒有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或許現在,已經到了該探討這個問題的時間節點。
失靈的成功公式,那些交學費的歲月
位元組是靠著算法起家,在大數據的助力下,它們完成了彎道超車,崛起速度之快放眼整個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歷史,都屬罕見。也正因如此,位元組對於算法、大數據,一直有種迷之信任。
回到綜藝製作層面,位元組在剛剛踏入綜藝行業時,是爆款公式最虔誠的信徒。
所謂爆款公式,即三大:大IP、大明星、大製作。有位元組內部人士透露,當時大家都認為只要集齊了這三大元素,再搭配位元組系本身的算法優勢,爆款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
萬萬沒想到的是,萬能公式失靈了。
因抖音的短視頻屬性,位元組綜藝最初的試驗場,是內容體量更長的西瓜視頻。2018年,西瓜視頻端上《頭號任務》,這檔節目聚齊了汪涵、林志玲、張藝興、黃渤、迪麗熱巴等熱門藝人,陣容不可謂不豪華,而製作團隊則是打造出爆款節目《火星情報局》的團隊。這樣一檔符合「三大」公式的節目,最終影響力卻只限於西瓜視頻內容。
《頭號任務》的鎩羽而歸,與大眾的收看習慣有關。
首先從內容本身來看,《頭號任務》算不上多新鮮,觀眾沒有理由棄優愛騰芒而轉向西瓜視頻,去看一檔不那麼新的節目。
其次,是對明星效應的過分迷信。
明星固然能拉動收視,但這大多數建立在內容本身過硬的前提上。如果只是單純為了看某明星,網絡上有大量切片可供粉絲舔屏,而這些看過切片的觀眾又很難回流到西瓜視頻,為綜藝買單。
《頭號任務》沒能成功打響開門紅,但位元組並沒有放棄做綜藝這條路。在短視頻平台的算法中,模仿與複製,是短期迅速起量的利器。一個新人,可以靠著模仿他人的視頻內容短時間積蓄起大量粉絲,位元組在後來一段時間裡,也試圖將短視頻平台上的成功路徑化用到綜藝製作上。
在很長一段時間,位元組都是跟在其他平台後面「下模仿棋」。比如說模仿《媽媽咪呀》做了《嗨!辣媽》,找來《中國達人秀》的原班人馬做《點贊!達人秀》等。可惜,位元組做不成綜藝界的吳清源,跟在其他成功節目後面進行模仿,並沒能把位元組綜藝的名號打響。
這些「複製款綜藝」失敗的原因,與《頭號任務》的折戟類似。這些已經成功的綜藝,已經有了自己的固定受眾,而對於這些受眾而言,沒有必要到位元組的平台去看一檔差不多的節目。
另外,這些已經成功的所謂「爆款綜藝」,已經在市場上存在多年。有些節目已經走到了穩定期甚至下滑期。位元組複製這類綜藝,本身就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
總結來看,位元組在切入綜藝市場的頭幾年,處於不斷交學費、試錯的階段,而且在該階段,位元組綜藝的商業化路徑也沒有走通。這導致業內人士提起「位元組綜藝」,總是持一種曖昧不明的態度。
由長到短再到中,摸索中前進
一條路走不通,就及時掉頭。這是網際網路新貴能夠短時間內迅速崛起的不二法門,眼看爆款公式失靈,位元組綜藝倒也沒一條路走到黑,而是開始探索新的方法論。
長的走不通,那就做短的。西瓜視頻的長視頻團隊解散,位元組不再痴迷於模仿長視頻平台出品的,動輒1-2個小時的長內容,而是轉頭開始進軍微綜藝品類。
微綜藝大部分內容長度在10分鐘以下,業內不少綜藝人認為,這種微體量很難承載完整的內容,「人物關係還沒展開,一期節目就結束了」,因此微綜藝選擇與明星聯姻,側重於粉絲側供給。
令人意外的是,微綜藝恰恰讓位元組綜藝小幅度地破了次圈。羅雲熙打造的《魔熙先生+》,張藝興的《歸零》,討論度都突破了位元組系平台本身,火到了大眾視野。
但必須指出的是,位元組綜藝靠著明星微綜實現了破圈,在大眾之中擁有了姓名,但明星微綜本身並不具備爆款基因。
這是因為明星微綜的內容體量太短,即使有了明星,特別是流量明星帶來的助力,但它能承載的內容仍舊太有限,大多數明星微綜更像是一種碎片化的、vlog式的日常記錄,粉絲會為了自己愛豆去看,去討論這檔節目,但很難說會轉化為平台的忠實用戶。
在選秀大熱時,位元組系也基於自家平台的優勢,推出了選秀類節目,試圖在市場上分一杯羹。
基於當時市場對於秀綜有劇本,皇族鏡頭多的反饋,位元組喊出了「一刀不剪,全程直播」的口號。這檔節目的播放平台,正是抖音。
說來也奇怪,抖音向來有「殺時間利器」之稱。很多網友表示,自己在抖音上刷視頻,一看就是大半天,可這檔一刀不剪的秀綜,討論度和參與度都不算高。這批參加節目的選手,也是為數不多的,沒有真真切切吃到偶像經濟紅利的秀人。
這大概還是和平台用戶偏好有關。雖然抖音用戶會在平台上花費大量時間,但一方面他們觀看的都是15秒的短視頻,這類視頻將最具刺激性的內容濃縮在15秒之內,很容易勾引著用戶一個接一個視頻刷下去。但一刀不剪全程直播,則意味著會有高潮有平淡,並不符合短視頻用戶的觀看習慣。
另一方面,雖然抖音秀綜在形式上保持著一種「原生態」的面貌,即一刀不剪,不做後期干預。但它仍舊是由專業團隊製作出來的,有一定理解門檻的內容。但短視頻之所以短時間內搶占市場,捕獲用戶的心,就是因為它門檻夠低,容易理解。
除了秀綜以外,在那段時間抖音還嘗試過談話類節目、人文綜藝、美食綜藝、文旅向綜藝等等。受整個綜藝市場的影響,位元組的大多數節目都只在位元組系平台上有討論和關注,其中為數不多成功破圈的綜藝,倒都有不錯的口碑。
看淡爆款,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可以說在2021年之前,業內並不認為位元組能做好綜藝,有綜藝人更是斷言,「位元組只有做短視頻的基因,沒有做綜藝的基因」。但從2022年開始,位元組綜藝的風評好像逐漸好了起來。
在筆者看來,這或許是因為位元組不再執著於一定要做出爆款,反而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元組味」綜藝。
在綜藝品類百花齊放的當下,其實已經很難找到所謂的「全民爆款」。這是因為娛樂產品空前豐富,大眾的注意力已經被分散。「全民爆款」逐漸被「細分佳作」所取代。與其追求在全網都有聲量的綜藝內容,不如找到自己的獨家優勢領域。
那麼位元組系做綜藝的優勢是什麼?筆者認為,雖然抖音是位元組系產品中勢頭最猛,也是日活和用戶粘性最高的一個,但純短視頻玩法並不適合搬來做綜藝,反倒是在《頭號任務》之後,西瓜視頻做過的幾檔有人文情懷屬性的節目,更適合位元組在綜藝內容上發力。
比如《大叔小館》和《我在宮裡做廚師》。
前者是四位「大叔」(孟非、郭德綱、郭京飛、佟大為)在大理開了間小館子,每一期有不同的嘉賓和素人來到小館,與四位大叔談天說地,這四位大叔本就是在大眾中認知度高,且很能進行談話破冰的人,因此即使是不習慣面對鏡頭的素人,也能夠在他們的引導下說出心底的故事。
《我在宮裡做廚師》,融合記錄與綜藝創作,由嘉賓扮演劇中人,還原歷史上的故事。一方面,避免了純乾貨的內容趕客;另一方面,也可以打情懷牌吸引觀眾。
這兩檔節目播出後,也確實獲得了觀眾好評,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業內對於「位元組不會做綜藝」的固有印象。
與娛樂向的內容相比,人文情懷向的內容更容易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也更有利於發揮位元組的強項——算法與大數據。
與其他長視頻平台相比,手握抖音、西瓜視頻、今日頭條等多個平台的位元組,有著離一手用戶最近的優勢。而且通過算法與大數據,位元組能推演出什麼樣的內容最容易打動觀眾,觀眾會為什麼樣的情緒買單。
另外,經過前幾年的試錯,位元組也不再執念於「做一檔全權由位元組出品」的節目,而是積極尋求外部合作,讓更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2023年開年高分綜藝之一花落位元組系。由今日頭條與江蘇衛視聯合出品的《我在島嶼讀書》,在豆瓣拿下9.1分高分,並進入年度國綜口碑榜。
誠然,這檔節目雖然口碑不錯,但距離所謂的破圈、全民熱議還差得很遠。但就像前文所說的那樣,全民爆款綜藝在當下已經變成了一種偽命題,與其追求全民爆款,不如做出有著自己獨特風格的內容。
在筆者看來,有人文情懷、深諳觀眾情緒點的內容,就是位元組系綜藝的風格。而這種風格一旦成功建立,在商業化方面也會有更豐富的想像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島嶼讀書》的主咖並非明星網紅,而是作家,這或許也意味著出版界、學界與綜藝行業之間將會進一步發生關係,碰撞出新的火花。
或許從前期投入與經濟回報的角度來看,很難說位元組走通了綜藝這條路。但從位元組這五年持續在綜藝之路上「死磕」的決心來看,未來的口碑綜藝很有可能再度誕生在位元組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