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情人「定情信物」都送些什麼?

2023-02-15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古代的情人「定情信物」都送些什麼?

2月14日「情人節」,只不過這個「情人節」是個舶來品,過節方式也偏西化,玫瑰+巧克力+電影+吃飯成了過節的標配,也都是些千篇一律的俗套。但你可能不知道,我們大中國的情人節,遠遠不是西方情人節可以比擬,傳統民俗+歌舞詩詞,充滿了詩情畫意,那才是中國情人節的標配......

耳環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我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用各種耳飾打扮自己了。耳飾又分為耳丁、耳璫、耳環、耳墜等樣式。古人也常贈送耳飾表達愛意。

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從《詩經》來看,古人跟我們一樣是吃貨,他們會把水果當做定情信物,看到心儀的對象,別的暫且不說,先送上一堆水果肯定沒錯。

同心鎖(結)

是一種古老而寓意深長的花結。由於其兩結相連的特點,常被作為愛情的象徵,取「永結同心」之意,同心鎖也是這種道理。

紅豆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紅豆作為相思寄託之物,古已有之。送一串許過願的相思豆,會求得愛情順利,可保夫妻同心,百年好合。

梳子

自古就有情人間贈梳子的習俗,送梳子有相思、私定終身之意,並欲與對方白頭偕老之願。梳子作為一種每日使用的貼身之物,還會染有發香。將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送給對方,比起新買的禮物,自然更有親密的意味。

香囊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香囊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玉佩

「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古人愛玉,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古語。《詩經》里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古人給美玉賦予了那麼多人性的品格,以至於到現在人們仍將謙謙君子喻為「溫潤如玉」。將自己的貼身之物贈予心愛之人,情誼之深自不必言表。

戒指

「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用戒指定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南朝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冢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一睹,後面無期,以指環一雙贈之,結置衣帶,相送出門」,會面安可期,見指環如見其人,指環之重躍然詩里。到了晚唐時,戒指漸漸由男女互贈變為只由男子贈與女子,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贈饋方式是類似的。

羅帕

羅帕是較為私密的東西,古代多用於傳情,帶著說不清道不盡的纏綿之意。「有女子,手執羅帕,巧笑嫣然」,想那女子,佇立於萬花從中,借著帕角的飄忽,暗送秋波,既掩去露齒的尷尬,又平添了幾分嬌媚,讓人憐愛之意頓生。

「何以慰別離?耳後玳瑁釵」。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辛棄疾詞《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濕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8e31f8ca14c20cadc1575777fe198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