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HBO,能把這世紀懸案拍成這樣!

2022-06-09     電影鋪子

原標題:不愧是HBO,能把這世紀懸案拍成這樣!

真實罪犯故事改編,是很有吸引力的一行字。

每次看到真實歷史被搬到熒幕上,我們還會被一種奇異的感受喚醒,這些不是精心設計的橋段。

嫉妒、仇恨、嫌惡、壓抑......

充滿靈氣的演員們,他們的眼神和一舉一動似乎不再是純粹的演繹。

而是重新將湮滅的歷史展出。

最近,HBO再次祭出一個名案——

《階梯之間》

這部作品根據2001年著名「小說家殺妻案」改編。

這個案子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搬上熒幕了。

此前,網飛Netflix出品了這個案子的13集紀錄片,在MTC上轟出92的高分。

這個故事有很多噱頭——

知名小說家殺妻,雙性疑雲,貓頭鷹可能是兇手。

華人神探李昌鈺參與過這個案子。

很多人認識李昌鈺,是因為他鑑識過幾個全球重大的案件,甘迺迪總統被殺案、尼克森水門事件、柯林頓桃色案、美國橄欖球明星辛普森殺妻案等。

但小說家到底殺妻沒有,至今也是一個謎題。

於是,不少媒體在報道這個案子時,會形容是「李昌鈺都沒破的案」。

劇集的導演和編劇安東尼奧·坎波斯,在2008年第一次關注到這個案子。

那個時候,一位製片人把這個案子的紀錄片寄給了他,認為導演會對這個題材感興趣改編。

數年裡,導演也一直關注著案件的發展。

2017年,這個案子才正式結案。

歷時16年,事件告終。

但在很多人眼裡,這依舊是一場沒有結尾的懸案。

邁克·彼得森,這個被冠上殺妻兇手的小說家,自始自終沒有承認過殺妻行為,只承認了法庭的證據足以讓他判刑。

很多年後,導演意識到整起案件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

人們只願把自己已掌握的,當作唯一相信的真理。

在本劇中,他企圖還原這個案件背後的意義,用非線性敘事,把觀眾往帶到故事的不同方向,讓他們在確定和不確定中搖擺。

這不是一個還原真相的故事。

而是一個大膽的實驗。

劇集開始於案件發生的2001年,一個冬日凌晨。

美國北卡州達勒姆市警方接到報警,一個中年男人緊張地說,妻子從樓梯上跌下來了,還有呼吸,但已經昏迷。

慌忙之中,掛斷電話。

五分鐘之後,他再次報警說,妻子已經沒有了呼吸。

這是整個故事的開頭。

男人是邁克·彼得森,一個小有名氣的軍事作家。

他的妻子凱薩琳,是國際著名電訊設備企業北電網絡的高層。

兩人是二婚,但在外人看來,他們家庭算是很完美的。

非常典型的上流社會家庭,住在千平豪宅中。

劇集一開始就切入案情,對這一家人的背景環境輕描淡寫一筆帶過。

但是,我們依舊能看出他們生活的痕跡。

家裡的柜子和書桌上有著中國的藝術品,瓷器,還有一些中東的裝飾品。

這一切,都表明了這一家人的社會階層以及審美趣味。

然而,在凱薩琳跌下樓梯之後,這個上流家庭的濾鏡開始碎裂。

警方接到第二通電話後,幾分鐘內就趕到了現場。

但是,凱薩琳的瞳孔明顯放大,血跡都乾得差不多了。

她,可能已經死了好一陣了。

現場的場景可以用驚悚形容。

樓梯上的血液,四處噴濺。

你很難想像這是一個從樓梯上摔下的人,能摔成這種狀況。

她沒有明顯的骨折,倒有不少外部的小傷口,類似鈍器所傷。

接下來,法醫進一步鑑定。

妻子的指甲縫裡,有血和松針。

她身上有35處割傷和挫傷,僅僅後腦就有7處撕裂傷,左側甲狀軟骨上角破裂,有可能被人勒過脖子。

整體看起來不太像當場死亡。

邁克,成為了案件的重要嫌疑人。

在這一刻起,故事開始呈現出不同的視角,站在不同視角下的人,就會以不同的角度去推斷邁克的行為。

在執法機構眼中,邁克有重大作案嫌疑。

從現場的證物來看,凱薩琳不太像摔死的。

在另一部人眼裡,邁克是絕不可能犯案。

邁克夫妻關係融洽,他沒有任何作案動機作案,凱薩琳摔下樓梯的場景里,邁克也表現出了難以抑制的傷痛。

劇集厲害的地方就是,它客觀地還原了整個懸案的雙方視角。

一派人,從有罪論證的角度出發。

一次警方的搜查中,他們在邁克的電腦中,發現不少男性色情圖片,尺度之大令人咋舌。

邁克是雙性戀者,在妻子之外和不少同性「友人」有著過密的關係。

這種開放式的關係,本身就暗藏情感殺機。

警方推論,凱薩琳是在當晚發現了邁克的秘密,兩人發生爭吵,後被對方毆打致死。

此外,在劇情之外,這個案件還有一個關於邁克的重大嫌疑點。

1985年,也就是案件發生的16年前,邁克曾經也捲入到一場離奇死亡案件中。

那個時候,邁克曾在德國工作,11月的一天,他到訪一位女同事家,之後,這位女同事被發現離奇倒斃在自家樓梯之下。

當時,案件很快結案,女同事的死亡被定性為腦中風。

後來,邁克領養了女同事的兩名女兒,因此,他也獲得了同事的6萬美元積蓄。

這個案件越來越轟動後,警方還對16年前的陳案重新開棺驗屍,女同事的頭部也發現了很多裂口,有類似鈍器打擊的痕跡。

這一系列疑點,讓媒體輿論,社會討論一邊倒地給邁克做了有罪推論。

但是,案子講的是證據。

以上這些,都是有罪推論,並沒有實打實的證據。

有罪推論這個詞彙很有意思,它本身就帶著強烈的主觀判斷,而主觀判斷這件事,是貫穿這個懸案的最關鍵議題。

從警方,從媒體,從案件相關人士,都是帶著非常主觀的態度來看待邁克有罪與否的。

所以,這個案件如今看來,就是羅生門的現實演繹版本。

每個人,都闡述自己看到的。

每個人,只相信自己相信的。

對於堅持邁克無罪的人眼裡,他們看到的是另一重現實。

當時,為了取得確鑿證據,警方找來國家調查局的血液分析員迪福和華裔神探李昌鈺。

但是兩人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福迪認為,凱薩琳頭部遭到了連續的鈍器打擊,他斷定麥可是用鈍器打死妻子的。

而李昌鈺認為,這不太像是一場謀殺,樓梯口很窄,沒有足夠的空間揮舞被認定為兇器的吹火棍,如果兇手反覆攻擊受害者頭部,鮮血是會飛濺到同一個地方,但案發現場的血卻是四處飛濺。

最後,李昌鈺的結論沒有被採取。

因為李昌鈺的亞裔身份以及憋足口音,讓司法機構產生了不好的觀感。

但是後來,案件神奇反轉了。

福迪是個不折不扣的執法枉法者,他曾在多起案件中製造假證、謊報檢測結果,還造成一個無辜者坐了17年冤獄。

他對此類案件完全沒有鑑定經驗,出具的庭審材料完全出於主觀臆斷。

而在劇集中,我們也看到了這樣的段落。

法醫檢測出具報告,死者身上傷口很多,不能判斷是人為還是意外,目前只能確定死因是失血過多。

但是,執法官員卻帶著強烈的主觀意識發問——

沒有兇器,哪兒來的傷口和失血。

執法官用帶著命令式的口氣,讓法醫修改了鑑定報告。

小說家殺妻案,這個案件的案情並不複雜。

但是,它漫長的取證和庭審過程中,卻展現了比整個案情更複雜的社會人性和司法困境。

人們的主觀判斷,對司法公正的干預。

在網飛的《樓梯懸案》紀錄片中,我們也看到這個案件的神奇演繹。

這個紀錄片的剪輯師和當事人邁克竟然談起了戀愛,所以這部紀錄片里很多對邁克不利的關鍵證物證言都缺失了。

而更多的是,整個案件中司法暗黑的一面。

於是,評論區也是各種大戰。

認為邁克有罪的和認為邁克無罪的大動干戈。

認為製作方戴有色眼鏡拍片的,和認為製作方有勇氣和司法機構開戰的大動干戈。

於是,在這一次的《階梯之間》,我們在片頭看到一行福音——

「我生於世間,為真相做見證,凡信奉真相的人應該聽聽我的聲音」

「真相,那是什麼?」

「何為真相」是這一次的劇集的關鍵問題,也是劇集不同於紀錄片的意義。

它不再於糾結這一檔陳年舊案,不糾結邁克到底殺人與否,而是通過重新敘事,讓觀眾看到一個死亡案件在不同人的眼裡,是可以有多角度詮釋的。

人們只會把自己偏好的敘事當成故事的真相。

世界上,每個人都活在羅生門中。

放下主觀才是正義的開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897fbddfe9c88a92a3bdad12bafd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