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毛岸英從蘇聯回到了國內,他和毛主席分別多年,終於能夠重逢了。
看到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毛主席又是激動又是心酸。
這些年,毛主席為了革命奔波,無暇顧及自己的小家,只能讓孩子們在蘇聯生活。
更讓毛主席感到難過的是,雖然父子能夠重聚,但毛岸英的母親楊開慧,卻早已犧牲多年,再也不能和她深愛的丈夫與兒子團圓了。
當初,毛岸英是和母親一起被捕入獄的,見證了母親在獄中最後的歲月。
此時此刻,他才終於可以把這段沉重的記憶告訴父親。
1927年,由於大革命失敗,楊開慧和毛主席不得不暫時分別。
毛主席前去領導秋收革命,而楊開慧帶著三個孩子回到了湖南板倉,跟一些革命同志進行地下活動。
沒多久,傳來秋收起義成功的消息,楊開慧十分振奮,但也明白,消息傳開之後,各地軍閥一定會對革命者以及他們的親屬趕盡殺絕。
所以從那之後,楊開慧更加小心謹慎,她還反覆叮囑三個孩子,平時不可隨意走動,更不可透露父親的身份。
隨著革命進一步的深入,那些軍閥的行為也越來越殘暴,一旦發現革命者的親屬,往往都是屠滅滿門。
1929年,楊開慧便得知,朱德的妻子伍若蘭不幸被湘軍逮捕。
敵人十分殘忍的割下了伍若蘭的頭顱,掛在了城樓示眾,報紙上也大量刊登了伍若蘭遇害的照片。
楊開慧
敵人已經近在眼前,楊開慧自己從參加革命開始,便早就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此刻,她並不感到恐懼,她只擔心自己的三個孩子無法保全。
所以,得知伍若蘭遇害的消息不久,楊開慧便給自己的堂弟楊開明寫去了一封託孤信,打算把三個孩子送走。
但因為楊開明被捕,所以,這個託孤的計劃最終沒能成功。
1930年,軍閥何健回到了湖南,他已經多次做了紅軍的手下敗將,所以對毛主席恨之入骨。
回來之後,他便大發懸賞,在全省通緝楊開慧及三個孩子。
何健
同時,何健還派出自己手下的特務,裝扮成商販、乞丐,一直在板倉附近活動。
雖然楊開慧一直竭力躲避,但他們的行蹤還是在十月份暴露了。
10月24日,何健命令清鄉隊沖入了楊開慧母子的藏身之處。
楊開慧本人、八歲的毛岸英,還有他們身邊的一個保姆,都遭到了軍閥逮捕。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楊開慧的母親得到報信,提前從長沙轉移,這才逃過一劫。
隨後,楊開慧的母親前往北平,找蔡元培等人求救,希望這些社會名流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把楊開慧營救出來。
蔡元培
楊開慧的父親楊昌濟,生前在教育界地位很高,所以聽到楊昌濟的女兒被軍閥逮捕,蔡元培、章士釗等人便急忙寫了請願信,直接交給蔣介石,希望蔣介石能夠網開一面。
蔣介石對所有革命者,都是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的。
不過,礙於蔡元培等人的影響力,蔣介石不願意做這個壞人。
因此,蔣介石寫了一封信給何健,讓其暫且不要對楊開慧下殺手,但對於釋放一事,蔣介石卻並未提起。
何健收到蔣介石的信之後,只得暫時打消處決楊開慧的念頭。
不過,因為沒有收到任何釋放楊開慧的命令,所以,他繼續將楊開慧母子扣押在監牢之中,而且還安排了重兵把守。
對毛岸英來說,那是一段十分黑暗的記憶。
監牢里的條件很差,老鼠跳蚤往來其間,被何健抓來的犯人們擠在一間又一間的牢房之中。
何健對這些犯人百般折磨,嚴刑拷打,很多人在牢獄之中活活的被折磨而死。
這座黑暗的監獄,浸滿了革命者的血淚。
對於一個八歲的孩子而言,每天見證這些是一種巨大的折磨。
在這個絕望的時刻,是母親的陪伴,讓毛岸英有了繼續鬥爭下去的勇氣。
在毛岸英的記憶之中,母親雖然身陷囹圄,但從沒有流露出一絲絕望,面對敵人,母親一直都是無比堅定的。
從他們被捕入獄,何健就使盡了各種花招,派各路所謂的官員、記者來找楊開慧談話,企圖從她口中騙出一些關於毛主席的消息。
但是楊開慧早就看穿了這些人的陰謀詭計,所以不予理會。
這讓何健惱羞成怒,此時,在外界,蔡元培等人依然在努力為楊開慧奔走。
何健擔心,如果再這樣下去,社會壓力會越來越大,到時候自己就必須對楊開慧進行釋放。
但這樣的結果,是何健不願看到的。
所以,何健決定抓緊時間,榨乾楊開慧的利用價值。
既然從楊開慧口中套不出有用的情報,何健很快又想出一個陰謀。
不久後,何健再次派幕僚去找楊開慧談條件。
這一次,何健不再要求楊開慧講出我黨的機密,反而是要求她公開登報,與毛主席斷絕關係。
何健還信誓旦旦的承諾,只要楊開慧發一個簡短的聲明,她和孩子就都能獲得自由。
在何健和他的爪牙看來,發一份聲明,既無風險,又能夠換取自由,楊開慧肯定經不起這樣的誘惑。
何健
但楊開慧卻明白,發表一份聲明事小,但如果自己按照何健的話去做,那就等於背叛革命。
何健一定會捏著自己的聲明大做文章,從而抹黑毛主席的人品,乃至於去否定革命的正義性。
所以,在這件事情上,楊開慧沒有任何的妥協。
她回復何健:「要我跟潤之分手,除非海枯石爛!」
何健沒想到,自己絞盡腦汁想出的計策,居然又被楊開慧看破。
他徹底失去了耐心,也不再顧及什麼社會影響,命令手下對楊開慧動刑。
軍閥的手段極其殘忍,楊開慧每次從刑訊室出來,都渾身是血,奄奄一息。
毛岸英被母親的樣子嚇壞了,啼哭不止。
但楊開慧卻握著毛岸英的手對他說:「不要哭,我們是革命家,革命就有受苦受難,就有犧牲,你長大了要幫父親完成革命事業。」
一天傍晚,又有一個何健派來的記者來到獄中,說的依舊是老一套。
不過他的花言巧語,都被楊開慧駁斥了回去。
那記者只能對楊開慧下了最後的通牒:「現在你能悔過自新,就無生命危險了!」
楊開慧則說道:「我誓不屈服,關於政治,各有己是。我的生命早不計較,不成功,便成仁!」
那記者自知勸降不成,只得灰溜溜離開,去找何健報告。
楊開慧預料到,何健很快就會對自己痛下殺手了。
但是,面對兒子,她並沒有流露出悲傷的情緒。
一直到人生的最後一刻,她都保持著一位革命者的勇氣。
何健認為,如果繼續留下楊開慧的性命,只會夜長夢多。
他是絕不願意讓楊開慧活命的,因為,他過去犯下了累累罪行,與革命者勢同水火。
無論楊開慧放與不放,他都是會與毛主席對抗到底的。
而且,他料定,雖然蔣介石之前不允許自己執行死刑,但實際上,蔣介石也一向是主張對革命者斬盡殺絕的。
所以,他完全可以來個先斬後奏。
等到楊開慧死去,蔣介石必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說不定還會獎賞他。
至於社會輿論,何健此時更是完全不顧忌了。
總之,在一番思索之後,何健決定在第二天將楊開慧秘密處決。
1930年11月14日,天剛亮,一群特務便衝進了楊開慧母子的囚室,將他們拖了出去。
等楊開慧被押到院子裡,一個特務便裝模作樣的拿起一疊「判決書」,語速極快的開始宣讀楊開慧的「罪行」。
何健
楊開慧面色冷靜地,聽完了這一長串所謂的指控。
等特務念完,他們便自顧自的拿起毛筆,往紙上一勾,就這樣替楊開慧畫了押。
隨後,他們便拖著楊開慧,把她押赴刑場。
從念判決書到押走楊開慧,整個過程不過五分鐘,何健就這樣自欺欺人地用一場荒唐的審判,決定了楊開慧的生死。
在正式處決之前,特務們又依著何健的吩咐,押著楊開慧在長沙城內進行了一個小時的遊街,隨後才把楊開慧帶到了最終行刑的十字嶺。
在舉槍行刑之前,特務們問楊開慧還有沒有什麼話要說?
楊開慧則驕傲地仰起頭,說道:「犧牲小我,成全大我。我死不足惜,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
特務們本以為楊開慧一個弱女子,就算之前在獄中不願低頭,如今身臨刑場,面對槍口,也總該低頭了。
但他們都低估了楊開慧,一個革命者是絕不會背叛自己理想的。
特務們無情的舉起了槍,兩聲槍響過後,楊開慧倒在地上,鮮血迸濺在地。
特務們見到任務完成,於是便回去找何健討賞了。
但他們回去之後,卻仍覺得不放心,又派一個特務姚楚忠回去查看。
結果,姚楚忠發現楊開慧沒有死,還在地上痛苦的掙扎,她的雙手緊緊抓著地面,鮮血和泥土混在一起。
這眼前的一幕,並沒有激起姚楚忠的同情。
他掏出腰間的手槍,殘忍地補了一槍,結果了楊開慧的性命。
這一年,楊開慧只有29歲。
母親去世之後,毛岸英和兩個弟弟在地下黨的營救之下死裡逃生。
隨後,他們被送到上海,但是因為時局動盪,他們很快又和組織失去聯絡。
那些年,為了生存,他們做過學徒,做過乞丐,最小的弟弟毛岸龍還下落不明。
多年後,毛岸英和妻子劉思齊在看電影《三毛流浪記》的時候,還不住感慨,說自己有著一個和三毛一樣困苦的童年。
不過,毛岸英繼承了母親那份頑強的意志,雖然受盡了無數磨難,但卻沒有任何事情能夠將他壓垮。
她一直努力去實現母親未曾實現的理想,去做一個優秀的革命者。
母親的離開,是毛岸英心中一道無法癒合的傷痕。
面對別人,毛岸英很少去訴說這些痛苦。
只有面對父親,毛岸英才能將那些關於母親的事情,一點點地傾吐出來。
當聽到楊開慧那句擲地有聲的「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毛主席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淚。
在兒子面前,毛主席放聲大哭。
楊開慧在毛主席心中是無可取代的,她是妻子,更是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侶。
年輕的時候,毛主席曾經給楊開慧寫過這麼一封信:
「開慧,我需要你,我們的信仰多麼一致,你知道的,我早把革命事業當成今生唯一的追求,在我今後漫長艱辛的求索路上,困苦艱難,甚至砍頭犧牲都可能面對,誰能跟我同行?只有霞妹你。」
無論是毛主席還是楊開慧,他們都明白,革命是一條孤獨而漫長的路。
他們也都想過,也許有一天,他們會同赴刑場。
但因為有對方相伴,所以,可以沖淡這條路上的痛苦磨難。
但命運是殘酷的,他們並沒能陪伴著對方走到這條路的盡頭,甚至,他們來不及和對方做最後的告別。
楊開慧去世很久之後,消息才傳到了毛主席那裡。
正忙於革命的毛主席聽到楊開慧去世,猶如晴天霹靂,難以接受這個殘酷的消息,他反覆的問報信人,消息會不會有錯?
但報信人也只能滿懷悲痛告訴毛主席,楊開慧已經犧牲了。
幾位老鄉冒死從十字嶺運回了楊開慧的遺體,將她埋葬在故鄉的土地上。
毛主席心中的悲痛無以宣洩,他失去了妻子,可他不能倒下,因為他身上還挑著革命的擔子,他更不願在同志們面前崩潰,動搖大家革命的信心。
所以,他只能一遍遍的在紙上寫著:「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八個字,字字錐心。
如今,近一個世紀過去了,但是時間不會帶走回憶。
楊開慧烈士為國家、為民族所做出的犧牲,人們永遠都記得。
參考資料:
人民日報《砍頭只像風吹過——楊開慧(人民英模)》。
長征出版社《毛主席與巾幗英豪》
余艷《板倉絕唱》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