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讀 | 來自南國的綠意:首屆亞洲通航展,聚焦安全、綠色、新領域啟航

2023-11-27     看航空

原標題:早讀 | 來自南國的綠意:首屆亞洲通航展,聚焦安全、綠色、新領域啟航

「一周熱點」

11.13-11.20

在這裡

看全球航空

11月23日,2023亞洲通用航空展(以下簡稱「亞洲通航展」)在廣東珠海國際航展中心開幕。

考慮到一些機型產品在此前的天津直升機博覽會、中國應急展等一些展覽會中已經展出過,首次亮相的、全新的面孔並不算多。

或許你也會有疑問,那麼首屆亞洲通航展的特別之處、特色之處是在哪裡呢?

亞洲通航展的吉祥物:艾羅

這期又是一篇「觀展」早讀,我們將視角的「新」放在了展會期間的一系列專業論壇上。也正是通過這一系列專業論壇的舉辦,我們得以管窺到主辦方對於「通航」這個大話題的「解題」思路,看到這場展會的緊扣「通航」主題。

這一系列論壇涵蓋了商務與通用航空安全、通航動力、未來城市空中交通、低空經濟、可持續航空、通用航空裝備製造發展、警用無人系統與反制技術、無人機起降場地建設發展、應急安全無人系統創新應用、通用航空器適航發展等多方面、多維度主題。

接下來,我們就能以這些專業論壇的主題為「點」,由點及線,串聯起首屆亞洲通航展上的一系新意亮點。

eVTOL即將起飛,它需要新場地

首屆亞洲通航展雲集了多家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廠商。它們或是在行業技術新風口已起飛多年的企業,或者新創企業;機型產品上或已有展出真機、樣機,初步獲得了型號合格證或正在受理中,或是開發階段的技術模型。

總之,eVTOL這場全球航空業的新技術風潮,已經吹動這片沃土,萌芽之中的種子即將破土。

亞洲通航展上的eVTOL構型各差異,多旋翼、復合翼、傾轉旋翼,可以說國內廠商在多條技術路線上都有所布局。

「立足港珠澳、面向全國、輻射亞洲」,這是亞洲通航展宣傳定位中的一句話,用這句話來祝福中國eVTOL企業的穩步發展行穩致遠,同樣是合適的。

而與eVTOL相配套的基礎硬體設施,eVTOL起降場地的建設相關話題也就受到專業論壇的關注,並由此展開了相關技術標準,特別是典型的城市場景下eVTOL起降場地選址設計標準與建設要求等,以及其帶來的對城市新型基礎設施發展變革的推動。

期待破土動工的,除了我國首座eVTOL起降場地外,還有無人機(特別是垂直起降無人機)的起降場地。不過,在更多起降場地建設起來,乃至實現組網、成為「新基建」的同時,一系列新難題已擺在行業面前。

硬幣的兩面,挑戰風險與應用場景

這一系列難題都指向了「核心」——通航安全,這也是從有人通航飛機、公務機、直升機,到無人機大發展的時代、eVTOL蓄勢待發的階段之中始終貫穿的話題。而eVTOL所引領的未來城市空中交通,在低空+城市的飛行場景之下,飛行安全的難題和挑戰呈指數級增長。

在「城市空中交通如何運營發展」這個大命題之下,是eVTOL飛起來之後的空域如何運行,如何與時俱進地構建起低空管理新體系、低空智聯網。這些「命題」都有待實踐探索、經驗積累。但顯然「有解」之日,也就是我國低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之時,屆時低空經濟的新形態和新未來也將成為我國通航產業深度變革的催化劑。

航空工業展台的無人機貨運投送系統,它與無人化趨勢相匹配,能夠滿足機腹投放、艙門投放、機尾投放等需求。

航空工業展台的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對諸多航空應急救援裝備做了體系化集中展示。

目前我們已經看到,以無人機為代表的新質航空器的應用日新月異,一些「收益」已經凸顯,在重大災害災難中無人機成為不可或缺的應急救援裝備,在「三斷」應急場景下它作為空中基站,在消防作業中它是通信中繼平台也是航空滅火新手段,在航空物流、貨運場景下打通「最後一公里」,在能源巡檢作業中無人機帶來了一場效率提速的變革。當無人機在這些領域落地應用後,還會有用戶的反饋、提出新需求、改進優化的方向,從而帶來了無人航空器技術的螺旋上升式高質量發展。

無人機的興起,有著廣泛應用、獲取收益的一面,但同時它也會帶來一些「挑戰」,比如通航展的論壇活動中,關注無人機在警用、應急安全等領域應用,也在關注討論反無人機技術,城市無人機反制工作等。圖為展會上的輕小型化低空預警雷達,所要探測的目標就包括無人機。

無人機的貨運用途已是老生常談,而醒目的紅色則表明它的消防滅火用途。「消防」這一用途也在峰飛、億航的展區中有著相關消防型eVTOL產品的展示。

目前行業所積累的這些無人機應用經驗,一些已經趨於成熟的無人機應用場景(比如,消防滅火、貨運物流),正在成為eVTOL發展的堅實基石。

比如eVTOL企業億航,除了在重點推介最新的可提供城際間長航距(最大航程300千米)無人駕駛載人eVTOL飛行器VT-30外,同台展示的還有城市高層建築消防滅火解決方案EH216-F,用於中短途空中物流的大載重無人駕駛航空器EH216-L;另一家eVTOL企業峰飛航空展出了2噸級可投放滅火彈(4枚100公斤級滅火彈)的消防型eVTOL。

亞洲通航展上,我國eVTOL廠商可謂雲集,而且零重力、沃蘭特、峰飛和億航等eVTOL展商展位又是緊鄰,也都帶來了最新技術和產品。

無人機貨運、eVTOL貨運與「傳統」的貨運飛機之間的關係,並不是誰取代誰的關係,未來一段時期它們還是優勢互補、強強聯手。

綠色起飛,也要供應鏈與產業生態

航空業是首個建立全球行業碳減排目標的行業,並提出了2050年實現凈零碳排放。

所以,首屆亞洲通航展上,展品、論壇議題涵蓋了可持續航空SAF、電動飛機、混合動力飛機、氫能航空、電動航空早期商業化等。

航空工業的「綠色低碳」展區,照片中由遠及近分別為AR-300全電多旋翼飛行器、M20氫能源變距多旋翼飛行器、電動尾座式無人機,背景屏中介紹的是航空工業集團綠色低碳戰略與目標。

零重力展區的電動飛機RX1E-A(拍攝於布展前的這張照片中還有著買飛機「送」駕照的宣傳板),該機已經獲得了型號合格證、生產許可證。在展台上還打出了買飛機包飛行駕照的宣傳。另外也有展商展出混合動力機型,支持使用SAF,據稱碳排放減少70%。

綠色航空起飛的背後,離不開產業鏈的支撐。在通航展上我們看到的發動機、電動機、復合材料、電動螺旋槳、機載設備等展品,正是航空產業鏈上的突出代表,也是航空業綠色轉型的諸多基礎技術之一。也正是以航空科技創新為支撐,以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為牽引,才能帶動航空產業的低碳零碳轉型。

復合材料的生產製造中也在強調「低成本」,也由此復材在通用航空器上的更廣泛應用。

既能保障強度又能做到輕量化,復合材料已經成為新生代eVTOL的機身骨架和蒙皮的主要材料。圖為AR-300全電驅動六旋翼飛行器,採用全復材機體結構。

無人機智能化、自主化的深化,一個結果是硬體平台的深度結合,從而實現從任務申請到執行任務的全流程無人機自主化作業。那麼展望未來,「無人機基站」會成為新型基礎設施,如通信基站那般普及嗎?

動力、螺旋槳,也是eVTOL發展不可獲取的大前提、基礎技術。

同樣是基礎技術的還有在通航展上的一個熱詞——「智能化」「自主化」。它的一個體現是部分eVTOL機型中所選擇的無人駕駛的方案,另一個體現是航空工業展台展出的多型無人機中著重介紹的「單人完成組裝、放飛、操作、回收全部動作」「一鍵起飛」「支持平板操作」等。也正是以智能化、自主化等「基礎技術」為支撐,無人機的操作使用門檻不斷降低、迎來更廣泛的應用,eVTOL才有望飛得更好、飛得更安全,並早日投入商業運營,最終在行穩致遠中達成綠色航空的大目標。

亞洲通航展上航空工業室外展區展出的多型無人機,圖為「雲影」80T、「雲影」25T、「旋戈」36、「旋戈」-100,在展板介紹中,自主化、智能化無疑是它們的普遍特點,而後三者都有著可在狹小空間垂直起降的特長。

綠色航空這個大目標正在呼喚行業攜手構建起產業新生態。

新生態不單單聚焦在通航展上處於C位的機型產品、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等「硬體」,還有「軟體」層面的適航審定等政策法規的配套跟進、人才隊伍的建設和這些新創航空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投融資需求的對接等。

而在首屆亞洲通航展的多場專業論壇中,有著嘉賓專家對通航小飛機適航新標準、無人機適航標準探索等話題所展開的交流和討論;我們也聽到了對新業態航空人才培養的建言,涉及民航管制員、中小機場管理員、中大型無人機教員等航空人才隊伍;以及在還有組織的企業的路演、投融資需求對接及職業發展需求對接、通用航空人才交流等活動。期待著新業態能夠隨著更多豐富航空器,一起啟航。

排版:陳奕煊

文案 | 攝影 :鄭宇航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早讀 | 首架「模塊化軍用飛機」3年內首飛,源自英國航空製造業的大協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621b6018bec97d0e6231f174451c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