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QX:能跑贏比亞迪,憑啥?

2023-09-29     電動湃

根據乘聯會今年前8個月的統計,插混車累計賣出144萬輛,同比大增89.6%,反之純電車則是增長19.7%至300萬輛。

在插混車市場明顯崛起之下,江淮終於出手了。

頂著「江淮首款插混車」的頭銜,不久前江淮QX PHEV以12.99-14.99萬元正式上市。

晚到的江淮,該如何追上火速發展的市場步伐?

江淮,似乎很難稱得上是國內第一梯隊品牌。

但大家或許有所不知的是,近兩年江淮銷量一直在穩步上升。

2021年,江淮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62.27%至25.25萬輛,去年則再增長19.64%至30.2萬輛。

江淮想進取的心,不該小覷。

事實上,江淮跟第一梯隊的距離很近,因為它算是大佬們「親密的戰友」。

2016年,江淮跟蔚來簽署合作協議,江淮由此成為了蔚來的代工對象;

2017年,江淮與大眾成立合資公司,江淮大眾應運而生;

2018年,江淮全面導入德國大眾VDA質量管理體系。

2022年,外界報道江淮和華為合作智選車業務,後來有消息指出雙方將打造「百萬級MPV」,預計明年推出。

2023年,基於比亞迪DM-i系統的江淮QX正式面世。

可以看到,江淮選擇的合作夥伴都是業內頂級大佬。

通過這般合作及學習,難怪這兩年江淮可以頂住市場壓力,持續保持銷量增速。

據統計,今年前8個月江淮銷量累計同比增長25.87%,表現同樣喜人。

回到江淮QX身上來看,同樣採購比亞迪DM-i的並不只有江淮,其中創維HT-i用的也是DM-i系統。

只是基於江淮更大的集團體量,以及QX作為「江淮首款插混車」的身份,官方這樣選擇聯手比亞迪的做法,多少也讓市場感到意外。

在1.5L DM-i系統的加持下,江淮QX可以實現純電、混動和增程的不同模式,實現足夠低的能耗水平,當中包括5.37L的饋電油耗,以及高達1300公里最大綜合續航。

但在同用DM-i系統之下,江淮並不希望成為比亞迪的影子,因此江淮QX試圖以「運動化」來開闢出自己的市場。

一方面,比起宋Pro DM-i的145kW最大功率,江淮QX的電機則是大了5kW至150kW。

另外,江淮亦在軟體層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中QX採用上新的動力標定策略,在車速達到63km/h後,發動機即可進入並聯並驅,加速相較同級競品要提升17%,由此確保了中高速的動力輸出。

再結合整車更輕的自重優勢以後,江淮QX的7.3秒破百速度,確實比起宋Pro DM-i的7.9秒更快一步。

從實際體驗來看,無論在純電還是混動模式,江淮QX在80km/h下的加速響應都十分積極,靈敏的油門踏板反應,絲毫不掩飾其150kW最大功率。

這般隨踩隨有的動力,在城區或鄉間小路上可以表現得足夠靈活,你想開著江淮QX在車流間任意穿梭不會有什麼問題。

另外有一點好的是,即便到了70km/h以上,發動機已經介入到驅動環節,但你並不會明顯感覺到發動機的闖入。

整個介入結合動作相當絲滑無感,無論震動還是噪音都要隔絕於座艙內部,難怪DM-i系統能使得比亞迪賣得如此紅火。

雖說江淮QX通過軟體保證了中高速的提速響應,但當1.5L發動機完全直驅車輛時,110匹馬力在高速工況下的二次提速還是比較吃力,這時候你也只能等時速錶慢慢往上轉動。

同樣因為受限於發動機功率,即便你突然作出地板油的動作,整車也只會給你後背猛推一下,後面的持續提速還是偏向柔和。

總體來說,1.5L DM-i系統最適用於城區和鄉間路況,高速場景並非它的絕對優勢範圍內。

因此江淮QX能給你保證使出它的爆發力,但就不要太指望它持續發揮出高光表現了。

運動化,通常是與「提速快」的標籤掛鉤,但「快」從來都不是運動化的全部。

於是,江淮QX準備了接近50:50的前後軸荷分配,加上有著間隙小於0.3度的細膩轉向質感,以及1.02的極限橫向穩定G值,江淮QX在操控上同樣沒有怠慢。

從轉向反應來說,當你轉動江淮QX的方向盤,它會給出較為迅捷的響應,起碼不會讓你感到遲滯。

只是偏輕的方向盤手感,又讓你覺得多少缺了些分量感,自然亦很難談得上運動操控的特點。

但如果只著眼於「穿梭在城區和鄉間的車流」,江淮QX毫無疑問又是能勝任的。

事實上,江淮方面亦提到了,QX這款車型主要面向的是三四線城市用戶,因此這般調校風格是可取的。

不過有一點弱項是,即便該車用上了前麥弗遜式+後多連杆獨立懸架,但底盤對於抑制路面起伏的顛簸並沒有太多辦法,整體給人印象是較為生硬。

坐在車廂內,你能夠感受到車體似乎壓不住路面的起伏,多餘的細碎動作時刻衝擊著單薄的車體。

對比其它競品來說,江淮QX已經有了DM-i系統的高質感驅動系統加持,但要想往前再邁一步,還是值得多加些料來堆砌出更多質感。

在DM-i系統的加持下,很少還有人會提起比亞迪「油改電」的做法。

實際上,在去年比亞迪宣布停售純燃油車之前,以宋Pro、秦為例的產品還是有它的純燃油版本。

但這影響宋Pro DM-i、秦PLUS DM-i的熱銷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有見及此,江淮QX自然亦沒有該被詬病的理由。

江淮QX,其燃油版本是思皓QX,同時還有名為思皓愛跑S的純電版本,只是後者在去年9月開啟預售以後,一直沒有推出市場。

留意這次江淮QX沒有掛上思皓的品牌,而是改用JAC標識,並且官方還強調這是「戰略轉型力作」。

不難推斷,江淮有意將發展重心重新放回母品牌身上。

實際從今年起,我們還看到了推出銀河系列的吉利、加入啟源系列的長安,這兩家巨頭同樣是拿新系列車型來發展母品牌。

在由激烈價格戰引致的產業出清趨勢下,回到聚焦母品牌的發展上應該說是行業共識。

另外基於收緊資源的做法,江淮QX亦沒有擺脫思皓QX和愛跑S的設計模樣。

在貫穿式日間行車燈成為主流設計之下,怎樣作出差異化這點要難倒了不少品牌,其中理想在此算是最突出的一個,無點斷式的星環大燈一下將高級感點綴了出來。

反之我們看到小鵬P5、吉利銀河L6乃至江淮QX的做法,大多還是把精力放在了大燈造型身上。

至於江淮QX則進一步將做法給複雜化,以大面積飾條來覆蓋整個中網,如此舉措跟新能源強調的簡潔風格是截然相反。

如果再留意該車的雙出排氣設計,可以發現江淮QX對於新能源車身份並無過多的追逐之意。

當然從工程的角度出發,江淮是想維持住原來思皓QX的造型,儘量少動任何的設計模具。

有見及此,江淮QX在內飾上亦未給出更多的意外了。

同為12.3英寸的雙聯屏、旋鈕式擋把、雙拼色一體式座椅,加上中控台大面積的搪塑軟性材質、木紋飾板以及部分皮革的應用,江淮QX已儘可能給到國內消費者想要的用材。

再者,中控屏內亦有像華為HiCar、科大訊飛語音、高德地圖等主流互聯功能,並未讓用戶完全脫節於時下的智能化潮流。

如果再算上4605x1890x1700mm的三圍尺寸和2720mm軸距,江淮QX亦能在操控和舒適後排之間取得不錯的平衡。

站在消費者層面,在這樣10萬出頭的價位上,江淮QX從內飾用料到功能使用想要滿足用戶的需求並不難。

只是在江淮做到滿足用戶基本需求的同時,其它家已做到了「超越需求」的階段。

比如說,江淮QX這套內飾方案曾是幾年前國內品牌流行的設計樣式,其中長安、傳祺、埃安一度尤其主推該座艙設計。

但時至當下,更大面積的中控大屏才是業內潮流。

此外,作為江淮QX直接競品的奇瑞瑞虎7 PLUS新能源,後者也換裝8155晶片了。

與之同時,參照今年進入市場的吉利銀河L7和梟龍MAX,兩者的車長均在4.7米以上,軸距則在2.8米上下。

照此來看,不是江淮QX不夠好,只是對手要比它更卷。

或者這麼說,江淮QX不該是一款2023年才出現的產品。

在這個比卷還卷的階段,江淮QX並非沒有作出準備來應對。

作為江淮首款插混車,QX打算從用戶最關注的使用痛點入手——純電續航里程。

12.99萬起售,全系標配CLTC續航120km的大電池,江淮QX對比其它同級競品的優勢足夠鮮明。

-宋Pro DM-i,13.58萬元起售,入門版為71公里NEDC純電續航;

-哈弗梟龍,13.98萬元起售,入門版為52公里NEDC純電續航;

-吉利銀河L7,13.87萬起售,入門版為55公里CLTC純電續航。

要想吉利、長城、比亞迪這些緊湊型插混SUV提供100km純電續航,起碼得上到15萬元級別。

在此其中,江淮QX還對座艙、電池、電機、發動機四大模塊散熱冷卻作出了優化,能夠實現高溫油耗降低2.5%,低溫續航提升4.5%的表現。

這再結合其150kW的更高峰值功率來看,江淮QX已經盡力做到它能做的了。

只是這種「比卷還卷」的打法,對於第二、三梯隊品牌的作用有多大,可能又是另一回事。

具體案例,可以參照寶駿雲朵追擊比亞迪海豚的例子。

對比海豚,雲朵在三圍參數上拿出了全面力壓的表現。

再者,雲朵還全系提供了100kW的更大功率電機,以及同級最大的18寸輪胎。

而且雲朵還給出了同級性價比最高的續航表現,其460公里續航版本較之海豚和埃安Y同等水平的版本售價都要低。

然而參照市場表現,雲朵在8月以9.58萬起上市以後,半個月交付了1800多輛。

反之海豚和埃安Y分別是2.2萬輛和2.7萬輛,雲朵距離對手的位置依舊相隔著十萬八千里。

照此來看,江淮QX在純電續航、動力和售價層面上的內卷能否奏效,只能是邊走邊看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周同為江淮旗下的釔為3推出9.99萬元的冠軍版,其中該車峰值功率100kW,純電續航達505km。

顯然,江淮還在努力跟上大部隊的節奏。

如果說內卷不可避免,那麼該如何卷,才能卷出個好成績?

或者問,除去性價比以外,如何給用戶留下更多的記憶點?

江淮QX對此的回答是——

與大眾MQB淵源頗深的MIS架構;由英國米拉調校的底盤;科大訊飛座艙系統;跟伯特利聯合設計的IBS電控制動系統,還有比亞迪DM-i插混。

以供應商品牌站住根基,是一種方式,而如果有自研奮鬥的故事,或許更加動人。

下場血戰的決心,更要像鋼鐵一樣堅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506b4eae7ca9d573b1c7577cccde7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