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到了一條娛樂消息:張蘭在直播間難過地說」玥兒和霖霖太膽小了,畏手畏腳,
看見什麼都覺得稀奇,一點沒見過世面,不像北京孩子。不知道半年4000萬的撫養費都幹啥了?「
其實,之前汪小菲發出和女兒兒子的合照後,不少網友也有類似的感受。
當時,除了有眼尖的網友發現,小玥兒開始發育了,但卻沒有穿小背心,還有人直言兩個孩子的衣服看著好廉價,儀態也不好。
我看過那張合照,汪小菲的女兒確實有點含胸駝背,兒子則用手局促不安地拽著衣角。倆孩子看起來怯怯的,很不自信。
但汪小菲的女兒小時候可完全不是這樣的。穿衣打扮和隨意小動作,都能感受到她是個精緻活潑的小女孩。
所以呀,有時候不得不承認,一個家庭幸不幸福,從孩子的身上就能看出來。
而且,沒有誰是天生就自卑的。之所以活潑可愛的孩子,會變得畏畏縮縮、不自信、甚至自卑,很多時候都離不開家庭環境。
譬如以下這2種家庭,往往更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
對孩子情感忽視的家庭
有人覺得窮人家的孩子,由於沒有足夠的底氣和優越的物質條件,所以更容易自卑。
坦白講,那些有錢、有地位家庭的孩子,確實會更加自信從容。但也不是絕對的。因為有時候你會發現,心理貧困比經濟貧困,更令人絕望。
有些家庭,雖然日子過得很清貧,但父母的愛和溫暖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擁有歸屬感和不斷向上的力量。
還記得2018年考上北大的河北女孩王心儀嗎?家境貧窮限制了她的視野,也刺痛過她的自尊,但媽媽樸實的愛和諄諄教誨,讓她的精神十分充盈。
雖然家境普通,甚至貧寒,但她卻樂觀開朗,視野開闊,擁有很大的格局。
2020年,她報名參軍,成為航母操舵手。去年,退伍的她重返北大繼續完成自己的學業。
不難看出,這樣的孩子將來是必成大器的。
相反,有些家庭,經濟條件不錯,但父母卻對孩子情感忽視。
比如當孩子想要傾訴和尋求安撫的時候,他們總是表現得不耐煩,沒有耐心,或者直接不在身邊。
甚至有些父母只在乎自己過得是否瀟洒自在,對孩子的成長漠不關心。他們既不會對孩子提出什麼要求和行為標準,也不會對孩子表現出愛和期待。
可以說,對於孩子穿的咋樣,吃的咋樣,有沒有生病,開不開心,他們從來都不在乎。
當然,還有些人則是比較偏心,將自己的愛和精力都投入到某個孩子身上,至於家裡其他子女則是相當冷淡。
不管是哪種,都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被拒絕的感覺。
孩子的內心會充滿恐懼和不安,並且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好,不重要,沒有存在的價值,所以父母才會不在意自己。
久而久之,由於無法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孩子會變得自卑、極度缺愛和沒有安全感。
而且這種傷害是長期和不易察覺,很難被撫平的。
即使孩子長大以後很優秀,但他們依然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總是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不配得到更好的。
專制型的家庭
還有一種父母,他們總是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
倘若孩子沒有達到他們設定的標準,或者按照他們的意願去做,他們會不近人情地訓斥和打罵孩子。
當孩子被欺負後,他們會覺得孩子太窩囊和沒用;當孩子犯錯或不聽話,他們甚至會惱羞成怒地當著眾人的面毆打孩子。
而且他們很難看到孩子的優點,不管孩子做什麼都是錯。
這種簡單粗暴的教養方式,也許很有效。孩子在學校可能會有較好的表現,比較聽話、守紀律。
但孩子的內心其實是很難建立自信的。他們會格外敏感和容易焦慮,特別在乎他人的看法。並且會自動在內心進行加工,形成負面消極的片面認知。
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自卑,總是自我否定,無法接受自己的長相、能力以及外在表現。
和別人說話時,他們總是局促不安,不敢抬頭,唯唯諾諾。即使收入不錯,但他們依然覺得自己不如人,就是個廢物和別人眼裡的笑料。
最後想說,每一個自信陽光、樂觀開朗的孩子背後,都有負責任的父母。他們完整而健全的愛,給孩子的成長,提供了穩定而健康的土壤。
而穩定的外部環境,對於孩子建立安全依戀是極其重要的。當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戀後,他們的內心就會擁有一生溫暖向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