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妃為何被殘忍扔入井中?滿清內務大臣道出的真相,令人心驚膽顫

2022-08-16     史鏡說

原標題:珍妃為何被殘忍扔入井中?滿清內務大臣道出的真相,令人心驚膽顫

談起皇帝的後宮,大多數人腦中所想的大概都是三宮六院、佳麗三千。

想起嬪妃的生活,大概是《甄嬛傳》中,一堆女眷爭風吃醋、爭名奪利、競相上位的宮斗大戲。

但歷史上有位苦B的皇帝,他選皇后時,待選的女子總共只有五人,其中兩個漂亮、兩個一般、一個醜陋。

結果最丑的被選為皇后,兩個一般的選為嬪妃,漂亮的兩個淘汰出局。

這個苦逼的皇帝就是光緒帝。

面對這樣的三個嬪妃,光緒挑出其中一個較為好看、性格還算活潑的寵愛,這個女子即珍妃。

但是清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這個慘澹的日子,聽聞八國聯軍打來,老佛爺慈禧帶著光緒等人倉惶逃出紫禁城。

也就是在這一天,當著光緒皇帝的面,慈禧命人將他最愛的妃子珍妃投進了井裡,任憑光緒如何叩頭認錯,慈禧還是決絕地將珍妃投入井中。

這讓光緒帝深受打擊,不久便抑鬱而終。關於珍妃的死,民間眾說紛紜,對這個美麗的女子悽慘的歸屬,多數人對她表示同情。

珍妃的老師為她寫下一首絕句,對她表示哀悼,題目為《月》:

「藏珠通內憶當年,風露青冥忽上仙。

重詠景陽宮井句,菱干月蝕吊嬋娟。」

關於珍妃的死因,我們充滿好奇,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珍妃的故事裡:

一、出生、選秀

據《清史·后妃列傳》中記載:

「珍貴妃,他塔拉氏,瑾貴妃女弟,同選為珍嬪。」

珍妃是滿洲鑲黃旗人,祖父裕泰,曾經在道光和咸豐年間做過湖廣總督,諡號莊毅公。

裕泰有三個兒子,長子長善,曾任廣州將軍;次子長敬,曾任四川綏定知府;三子長敘,曾任禮部侍郎。珍妃和她的姐姐瑾妃都是三子長敘的女兒,兩人都是庶出,母親不是同一個人。

光緒十三年冬,慈禧為光緒選後,讓大臣們將適齡的旗中女子呈報上來。

當時兩位女子的年齡都是十一二歲,珍妃比瑾妃小三四個月。兩人都在伯父長善將軍署中一個叫文廷式的教讀師爺那裡讀書。是她們的堂兄,長善的大兒子志銳將她們倆的名字呈報上去的。

當時,八旗的弟子中,報名的並不多,因為宮廷之中束縛過多,且宮廷內部的爭鬥太過於複雜,但凡家中寶貝的女兒,這些官家多不願意送進宮去受罪。

況且當時大家都知道慈禧太后早已經授意她娘家兄弟桂祥家那個叫靜芬的侄女,也就是後來的「隆裕」皇后。

所以這次名為選後,其實最高只能選作嬪妃。

傳說這次選妃除了靜芬和後來的珍妃、瑾妃姊妹二人外,只有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據說德馨的兩個女兒長相極艷麗,而長敘的兩個女兒,即珍妃、瑾妃兩女,稟賦稍有不同,瑾豐滿、珍俏麗,只有桂祥的女兒,矮銼銼、模樣也不出眾,不像她蘭兒姑母早年那樣明麗。

選秀的過程,眾說紛紜,其中以太監唐冠卿的說法最為可信,其言如下:

光緒十三年冬,慈禧為德宗選後,召備選各大臣少女在太和殿上,依次排立,參選者五人:首為桂祥女,次為德馨巡撫兩女,末為長敘侍郎兩女。

太后上座,德宗侍立,榮壽固倫公主等立於座後。座前置小長桌,其上置鑲玉如意一柄,紅繡花荷包一對,為定選證物(清制,選為後者得如意,選為嬪者得荷包)。

⋯⋯

德宗持如意趨德馨女前將授之。慈禧大聲曰:「皇帝!」隨以口暗示前列之女。德宗愕然悟,即將如意授桂祥女。

如意授後,慈禧即命固倫公主將荷包兩對,分授長敘兩女,德宗並未參與意見。

由此可見,整個選妃後的過程,完全由慈禧一人掌控,光緒完全沒有發表意見的資格。

二、榮寵後宮到淪為階下囚

據珍妃的貼身宮女白宮女回憶,珍妃剛入宮就與姐姐一起被封為瑾嬪、珍嬪,光緒對珍嬪很是寵愛,慈禧對她也很喜愛,白宮女說:

「珍妃入宮,極為太后所鍾愛,知其性喜書畫,曾命宮中供奉廖佳慧女士,教以花卉……」

左起:瑾妃、隆裕、慈禧、珍妃

在《慈禧軼文》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妃嘗代太后書寫福壽鹿虎等擘窠大字,年終頒賜大臣,有青出於藍之譽。 又常侍太后批閱章奏,預測批答,百不失一。」

光緒帝對她的寵愛,此書中也有記載:

「妃喜裝束,曾與光緒互易衣履;又極喜攝影,每早自慈寧宮請安後,即回景仁宮任意裝束,並攝取各種姿勢影子。」

相比同時選進宮的兩位女子,珍妃性格活潑、聰明伶俐、又能識文斷字,瑾妃的厚道老實,人稱「木頭」,隆裕皇后長得不好看,性格又內向,有見過隆裕的外國記者曾回憶說,隆裕皇后長了一口的蟲牙,似有嚴重的胃病,身體不好。

面對這樣的三位女子,光緒的寵愛自然而然集中在珍妃一人的身上。

集萬千寵愛在一身的珍妃,難免會遭來嫉妒,特別是作為正室的隆裕皇后,對珍妃很是討厭;盛寵在身的珍妃,又難免會有飄飄然之感,在行事說話方面,有時難免會失去方寸。

據白宮女回憶,甲午年間,即慈禧六十大壽的那一年,「福州將軍」這個職位空缺,隆裕皇后想請珍妃給光緒說一說讓她的舅舅擔任這一職務,誰知珍妃回答她:「誰說都是一樣。」意思是不幫,要說自己去說。

這話讓隆裕很是惱火,就以「大不敬」的罪名告到慈禧那裡,要求彈劾掉珍妃的妃位。

世人常說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也不無道理。自珍妃入宮受寵以來,珍妃一次次觸怒慈禧,據說慈禧對珍妃已經非常不滿,這些事情主要有以下幾件事:

第一件事是:珍妃喜歡攝影,慈禧告訴她「此非妃嬪所當為」,珍妃不但不聽,還讓一位戴姓太監在東華門外開了一家照相館。隆裕悄悄把這件事告訴慈禧,慈禧大怒,將這名戴姓太監杖斃,以儆效尤。

第二件事是:光緒二十年,有人賄賂慈禧身邊的兩個小太監王有兒和聶八十,想要謀取廣東海關道,兩個太監找到珍瑾二妃請她們進言,結果事情敗露,兩個太監被發配黑龍江,走到營口就被就地正法。珍瑾二妃受到杖責。

瑾妃

這第二件事情涉及到買官賣官的行為,放在任何社會都是大罪。

第三件事是:當時朝廷中清流黨處處與慈禧作對,而這些人中的為首之人就是珍妃的哥哥和老師(即上文提到的文廷式。)慈禧認為是珍妃在其中慫恿的緣故。

第四件事是:按當時的體制,妃嬪不得乘八人肩輿,光緒帝特賞珍妃。太后見到後,摔毀其轎。

所以,當隆裕來告狀時,慈禧積累在心中的憤怒一時徹底爆發。

據說這次懲罰非常嚴重。太后立即召珍妃前來,命其自述罪狀,並責令太監打珍妃耳光、實施杖刑,不堪屈辱的珍妃幾乎要尋死。

當時光緒嚇得戰慄跪地,求饒不已,連告狀的隆裕都嚇壞了,有文人寫下當時的場景:

「羅袴上桃花血,滴向長門未忍看。」

這次杖責後不久,慈禧奪了珍、瑾二妃的名號,但是第二天又以八盒食物賜給珍妃,以此來安慰她。真可謂打了好大一巴掌,給了一小塊糖。

這次名號被奪後一年,不知是為了安撫光緒的情緒還是別的什麼原因,一年後,慈禧又重新恢復了珍、瑾二妃的妃位,但是三年後,珍妃的妃位再一次被奪,並遭到禁足,住所由「景仁宮」移至「鍾毓宮」,戊戌變法之後,又被移至「北三所」。

到過故宮的人都知道,就「北三所「所處地段既偏遠又荒涼,且房屋簡陋。

珍妃被禁錮在這裡,門被反鎖,僅留下一個小洞,用來遞送飯菜。榮寵的珍妃,此時徹底失去了自由。

三、香消玉殞

關於珍妃被推進井中,有很多傳言,有的說是珍妃年輕漂亮,聯軍打來後,慈禧害怕珍妃受到入侵者的凌辱,有失皇家臉面;也有人說是珍妃干預政事,慈禧痛恨她,不想讓她活命。

關於投井的細節,宮中太監們的回憶錄中也眾說紛紜,沒有定論,很多人認為太監唐冠卿所說比較靠譜,其說法如下:

庚子七月十九日聯軍入京,總管崔玉桂,率快槍隊四十人守蹈和門,予以率四十人守樂壽堂。⋯⋯時甫過午,太后言:「義和拳搗亂,洋人進京,怎麼辦?」繼語音低微,喃喃莫辨。

忽聞太后大聲曰:「咱們娘兒跳井吧!」妃哭求恩典,且雲未犯重大罪名。太后曰:「不管有無罪名,難道留著咱們遭洋人毒手嗎?你先下去,我也下去。」

妃叩頭哀懇,太后呼玉桂。玉桂謂妃曰:「請主兒遵旨吧!」妃曰:「汝也來逼我呀!」玉桂曰:「主兒下去,我也下去。」妃怒曰:「汝不配!」旋又聞太后曰;「把她扔下去!」即聞掙扭聲,俄砰然一聲,珍妃墜井矣。

唐太監所回憶的內容,像是親眼所見一樣,但根據歷史學家考證,七月十八、九日,前方尚在交戰,因而聯軍還未攻入紫禁城。所以這種說法並不可信。

另一位「內務大臣」景善,是滿洲正白旗人,他的日記中對此事的記錄,多數人認為較為可信,其文如下:

老佛爺寅時即起,只睡一個時辰耳,匆匆裝飾,穿一藍布衣服,如鄉間農婦,蓋太后先預備者。梳一漢頭,此太后生平第一次也。

太后曰「誰料今天到這樣地步!」轎車三輛,皆平常騾車,帶進宮中,車夫亦無官帽,隨降旨,妃嬪等皆於三點半鐘齊集,太后先下一諭,此刻一人不許隨行。

珍妃向與太后反對者,此時亦隨眾來集,膽敢跪請於老佛爺之前,謂「皇帝應該留京」。

太后不發一言,立即大聲謂太監曰「把她扔在井裡去!」皇帝哀痛已極,跪下懇求,太后怒曰:「起來!這不是講情的時候,讓她就死罷,好懲戒那不孝的孩子們,並叫那鴟梟看看,免到了羽毛豐滿的時候,就啄起母親的眼睛。」

李蓮英等將珍妃推於寧壽宮外之大井中。皇帝憤怨之極,至於戰慄,太后曰:「上你的車子,把帘子放下。」

由此文中可見,珍妃最終觸怒太后的是「皇帝應該留京」這句話。

當時,慈禧在戊戌變法後,第二次垂簾聽政,已經想要廢了光緒,不想讓他再掌政權,此時珍妃卻跳出來一句「皇帝應該留京」。

不走留京要幹嘛?讓皇帝重新出來主持大局?

所以,這句話徹㡳激怒了慈禧,她「一言不發」,霎時間立起殺機,非置她於死地不可了。

在慈禧口中鴟梟之辭,明指珍妃,實是在罵光緒,所以光緒雖悲憤也因畏懼而至戰慄。

故宮珍妃井

四、寫在最後

縱觀珍妃的一生,曾有過短暫的榮寵在身,但末世皇族,在內憂外患的時代,在曾經有過盛世繁華的滿清王朝,一個只是苟延殘喘的時代,她的光環能有多亮呢?

國家都日趨衰頹,一個柔弱的女人又能怎樣呢?

珍妃離世後,世間很多文人感嘆她的身世,為她寫下很多詩詞,其中文人朱疆邨的《聲聲慢》,寫得最好,讓我們在這幽怨的曲調中,去感嘆珍妃令人哀嘆的一生:

鳴蜇頹城,吹蝶空枝,飄蓬人意相憐片離魂,斜陽搖夢成煙。香溝舊題紅處,拼禁花、憔悴年年。寒信急,又神宮淒奏,分付哀蟬。

終古巢鸞無分,正飛霜金井,拋斷纏綿。起舞回鳳,才知恩怨無端。天陰泂庭波瀾,夜沉沉、流恨湘弦,搖落事,問空山,休問杜鵑。

——end——

作者:帥丫

感謝您的閱讀,喜歡就請關注我吧

@帥丫的歷史文化茶坊

這裡將帶給您更多有趣的歷史人物故事。

17歲當貴妃18歲當皇后24歲稱朕,遼國蕭太后的人生為何如此彪悍?

14歲出嫁、30歲奪權、68歲蒼涼而逝,宣太后羋八子的戰鬥人生

獨孤伽羅,歷史上第一位倡導一夫一妻的皇后,為何結局如此淒涼?

唯一被司馬遷寫入《史記》的女人,究竟經歷了什麼樣的傳奇人生?

竇太后:歷經三朝不倒,從貧民到皇后的勵志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4d87d8a2ce5e95e219cfc825ff30a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