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福炮轟「自動駕駛」,什麼才是產品的核心賣點?

2023-04-14     單仁行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2023年的一季度過去,中國汽車產業的產量和銷量,跟我們預期一樣,迎來了下滑,同比下降了4.3%和6.7%。

儘管傳統汽車廠商已經打起了價格戰,但整個汽車市場的消費恢復,還是不盡如人意。

但西方不亮,東方亮,新能源汽車保持了穩健增長的勢頭。

雖然增長沒有2022年那麼猛,銷量也來到了158.6萬輛,同比增長26.2%,市場滲透率達到了26.1%。

其中引領上漲趨勢的領頭羊,就是在1季度賣了55萬輛的比亞迪,銷量同比增長9成,占到新能源汽車市場的3成分額以上,馬太效應非常明顯。

所以,王傳福也在比亞迪2022年財報交流會上笑言,比亞迪在 10-20 萬價位,基本上擁有對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定價權。

一個字,狂。

但現在的比亞迪,也確實有這份狂的資本。

只不過,王傳福接下來就狠狠炮轟了目前新能源汽車的一個核心賣點:自動駕駛。

02

我們節選了一些發言,看看王傳福怎麼從三個角度炮轟了自動駕駛。

首先是戰略角度。

王傳福說我們現在有66萬員工,最需要的是產線無人化,現在連工廠產線「無人化」都搞不定,還搞什麼無人駕駛?

無人駕駛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都是忽悠,都是扯淡,忽悠多少年了,有幾個成了嗎?我是搞戰略的,我看得比誰都清楚,看不清公司就倒掉了。

我花了幾萬名工程師,才摸清楚自動駕駛這條路到底通不通。比亞迪一路走到現在,每一次決策都是對的,難道這回我會錯嗎?

第二是產品責任的角度。

王傳福說,深圳車禍一個月平均死24個人,每天就有0.8個,比亞迪在深圳占有率很高,這裡面可能很多都是比亞迪的。

但我們接不到任何一個投訴電話,因為我們的轉向和制動都符合法規,車禍與我無關。

自動駕駛就不一樣了,假如扯不清楚的話,一個車禍就讓你這款車賣不動了,誰敢買這個車?誰來承擔責任?

第三是資本的角度。

輔助駕駛就是個性化優選配置,頂多值3000-10000塊錢,太貴沒人買。就一個駕駛輔助配置,被業界傳得玄乎乎的,讓人類花了幾千億美金,這就是一場皇帝的新裝。

現在所謂的「自動駕駛」,就是被資本裹挾的。我認為發展到最後,頂多做到「高級輔助駕駛」,僅此而已。

王傳福話說的很直白,直接表達了自己對於自動駕駛的不看好。

他這麼一說,就讓那些在自動駕駛上投入巨大,把自動駕駛當作獨特賣點的車企比較尷尬了,也有人說王傳福不懂自動駕駛。

其實,我倒認為:王傳福正是因為抓住了比亞迪的核心客戶人群特徵和核心賣點,才會說自動駕駛是扯淡。

03

王傳福不懂汽車智能化嗎?

恰巧相反,王傳福很懂汽車智能化,

就在4月10號,比亞迪才剛剛推出了行業首個智能車身控制系統—雲輦。

這是比亞迪花了5年時間,投了幾十億打造的汽車智能控制解決方案,核心就是通過算法和傳感器自動調整汽車在不同場景下的行駛體驗。

比亞迪還悄悄投資了國內智能駕駛方案提供商的地平線,共同研發智能駕駛的前沿技術。

實際上,比亞迪在汽車智能化的道路上走了很遠。

那為什麼王傳福偏偏就不看好自動駕駛?

客觀原因是王傳福所說的法律風險和技術風險。

自動駕駛發展到今天,從L1到L6劃分了6個級別,每跨越一個級別都要付出比之前上百倍的資源,想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還有很大距離。

同時,自動駕駛要跨越的不只是技術難關,還有消費者的心理難關。

假如出了事故,把責任判給廠商,那花錢搞自動駕駛等於給自己埋雷。

那把責任判給消費者,人家都沒開車,沒碰方向盤還得自己擔責,傻子才買你的產品。

當然,更主要的核心原因還是在於比亞迪的客戶人群和產品賣點。

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上最大的賣點就是「安全」,所有的營銷推廣和銷售都是圍繞著「安全」展開,去獲取客戶的價值認同。

王傳福對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安全就是最大的豪華。

不管是刀片電池,還是百萬的仰望品牌,雲輦控制系統,都是錨定著「安全」這個核心營銷點。

安全,這兩個字對於汽車消費者來說是避不開的核心權重,也許你車很好看,開起來很舒服,但都比不過安全來的靠譜。

那為什麼別的新能源汽車廠商不主打「安全」這個營銷點呢?

一是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上起步早,先植入了「安全」的營銷賣點,後來者即使做的更好,人們也會認為你在是跟風。

二是營銷的追求點不一樣,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對企業來說,在一開始的新產品、新技術階段,我什麼都沒有,什麼都能失去,市場的拓展就得彰顯自己的獨特價值,我跟別人有什麼不同,我有什麼創新。

這個時候要做別具一格的營銷,去獲得少部分嘗鮮者的認同和傳播,從而更快打開市場。

但等到客戶到了一定規模,家大業大就要追求穩健經營和持續增長,因為這個時候的客戶不再是少數人的嘗鮮者。

而是進入了「產業生命周期」理論中的早期大眾市場,就像今天滲透率達到26%的新能源車市場。

比亞迪在其中占據了3成新市場份額,他們主要的客戶群變成了早期的消費大眾。

這些客戶的特點是逐漸理解新產品,但還懷疑新產品對老產品的優越性。

這個時候的營銷,就是要對標過去傳統產品,對它們的核心賣點進行繼承和超越。

所以,比亞迪選擇了「安全」,下一步必然是在安全基礎上的「舒適」和「駕駛體驗」。

王傳福不是不懂營銷,恰巧是很懂營銷,知道我的核心客戶是誰,他們需要什麼,所以才不會去做冒險的營銷,而是穩紮穩打,凸顯自己的優勢賣點。

追求科技的嘗鮮者自然不會喜歡王傳福說的話,但沒關係,他們並不是比亞迪現在的核心客戶。

比亞迪真正的核心客戶反而會因為「安全」認可王傳福的理論。

王傳福呢,也在暗中布局汽車智能化道路,等到市場成熟,再拋出自己的黑科技,正反不說贏,起碼營銷不吃虧。

這就是一家企業在商業畫布當中應該去思考的,「我的客戶是誰,我要對他們提出什麼樣的價值主張」。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4725a44b35c5f1c8ce2d4e23a3916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