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梓良又被噴參加葬禮和人微笑打招呼錯了嗎?

2023-06-30     種疏汽車

原標題:萬梓良又被噴參加葬禮和人微笑打招呼錯了嗎?

本來是很自然的舉動,結果該視頻被網友上傳至網絡平台後,卻遭至很多人的指責,稱萬梓良不該在舉國哀悼的時刻面帶笑容,這樣的表現是對已故袁院士的大不敬,他從香港來長沙的目的不是為了悼念袁老,而是蹭熱度。更讓人感到悲哀的是,對於這樣的說法,支持者眾多。

這些人認為萬梓良不應該笑,表情應該符合當時的情境,也因此斷定他此行無悼念之意,只為了炒作蹭熱度。

對此,我想說的是:袁老發明了雜交水稻解決了人們的溫飽,有些人因此吃得太飽撐著了,不然的話,不會說出這麼無事生非的話來!

如果萬梓良是為了炒作蹭熱度,他可以表現出比你想像百倍的沉重來,這對他來說是很容易的事,不要忘了,他可是影帝級別的演員,表演悲傷對他來說就如同這些鍵盤俠打出那一行字一樣輕鬆,我倒真想把這些鍵盤俠拉出來看看,他到底有多悲傷!

再者,如果他是為了炒作,你們能想到的這些應全在他的計劃之中,他怎麼會表現出正常人的正常行為呢?

更何況袁老九十多歲仙逝,當算作是喜喪,大可不必哭天搶地。哪怕是正常人家父母去世,來悼念的賓客也會以笑臉相迎,這是人之常情,有什麼可噴的呢?

當然,也不乏有很多明白人,站出來替萬梓良鳴不平:

他只是作為一個普通人,一個童年經歷過饑寒交迫生活的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藝人,對一位為解決人類溫飽問題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表示最真誠的悼念,他這樣的行為不應該受到質疑和曲解。

那些噴他的鍵盤俠們,你們去了嗎?你們哭了嗎?

很多難過是無須用眼淚來表達的,只要心裡有敬意就已經足夠。作為陌生人的我們,對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更有必要的是發自內心的敬意,而不是表演式的哭泣。

袁院士讓我們吃飽,沒讓我們吃撐。

但是生活中總是不乏很多喜歡演戲並且喜歡看演戲的人。

寫到這裡我想起我親身經歷過的一件事。

為了不使當事人對號入座,看官們且把這個事情當成故事聽,但這是真事,而且你身邊也一定曾經遇到過。

某年參加某位長輩的葬禮,按當地的習俗,棺材進村的時候,孝子孝孫們要去迎棺材,村這頭有人抬著棺材進村,快到的時候孝子孝孫們要大聲嚎哭,以示悲傷,於是在一片哀嚎中,過世老人的小兒子突然哭喊著踉蹌倒地,後面的孝子孝孫們急忙上前攙扶,如此反覆數次,那小兒子只哭得驚天動地,另外兩個兒子,只是低垂著頭作低泣狀,村子裡看熱鬧村民們都竊竊私語:還是小兒子孝順吶,這場葬禮也在如此這般的評價中結束。

在葬禮上表演悲傷是中國人難以避免的事情,所以,很多人才會跳出來指責萬梓良。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悲傷是在心裡的,如同我父親去世時,我們兄妹三人並未見得在葬禮上有多悲傷,但每每想到過世的父親,內心是很難過的,但這種難過從來不刻意表現,會在無人的深夜獨自難過。

我大概是一個不會表達的人,很少在祭奠父親的時候哭泣,即使在某一年清明節時,身在異鄉的我,當天遭遇了很大的羞辱,去跑銷售被某位有職務的領導當眾羞辱了一番,我幾乎是被她以炫耀式的口氣當眾嘲諷並且從她的辦公室把我趕出去的。那天正好是清明節,刮著很大的風,我買了紙,在銀川南薰東街的十字路口,看著被風吹散的紙錢,淚流到了心裡,那是一種真正的苦,哭不出來的傷心。

生活本來不易,何必再去表演!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成功或者失敗,有人會看得很重,但有的人會看得比較淡。有的人會覺得萬梓良應該像發哥和華神那樣做長青樹,但是萬梓良走了另外一條路,畢竟藝人多如牛毛的當下,能像發哥、成龍、華神一樣長青的藝人實在是鳳毛鱗角,而且人各有志,不是每個人都把名利看得很重的,更何況演員這個職業運氣和能力同樣重要。

對於一個曾經帶給我們無數經典角色的老藝術家,我希望我們還是留些品德,畢竟,他身上沒有什麼大是大非的過錯,他只是個敬業的,業務能力超強的演員,於我們來說,這就已經足夠,他如何生活,選擇如何去度過晚年,那是他的自由。

不要去對別人的人生指手畫腳,回頭看看自己,其實可能正一地雞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466327a115c84f70c9c91f01a59c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