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女性題材的電視劇扎堆開播。
《二十不惑》剛開播不久,又迎來一部《三十而已》。
從《誰說我結不了婚》到《三十而已》。
國產劇里的中年女性群體不再失語。
越來越多的劇開始關注這個年齡段女性所面對的困境。
本劇的三位女主角:
有全職太太、大齡單身女青年、平凡的上班族人妻。
三種女性,三種觀點的碰撞。
開播以來,圍繞這部劇的熱搜就沒斷過。
其中以童瑤飾演的顧佳最圈粉。
顧佳滿足了所有人對於「完美妻子」的想像。
入得廚房,出得廳堂。
僅憑一個25元的橘子就察覺出公司有潛在的心機女。
「人間過綠器」就此得名。
為了家庭的完整,她可以強勢;
為了兒子的前途,她可以卑微。
當兒子受到欺凌的時候,她可以復仇。
摘下手錶,扔下包包,踢走高跟鞋。
直接把倆人推進房間一頓胖揍。
爽。
完事後不忘提醒對方自己手裡握有把柄,想要報復自己先掂量掂量後果。
好一個全身而退。
舒爽程度直逼韓劇。
顧佳這樣的人設,豈能不圈粉。
同樣的,顧佳這樣的人,離我們大部分普通人還是太遠。
反而是毛曉彤飾演的鍾曉芹更貼近普羅大眾的生活。
她也是看到目前為止我最心疼的一個。
她和陳嶼(楊玏 飾)的「合租式」婚姻,正是當下一部分中國式夫妻的縮影。
夫妻間的親昵,在他們兩個人的身上你看不到。
吃,吃不到一塊。
早飯,鍾曉芹吃的是麵包牛奶。
陳嶼吃的豆漿油條。
席間,陳嶼自顧自刷手機。
一副拒絕交流的樣子。
玩,玩不到一塊。
鍾曉芹喜歡吸貓、追劇;
陳嶼鍾愛養魚。
兩人完全沒有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
哪怕「那事兒」也只是例行公事,一個月一次(有時候人家還不一定配合)。
無趣,太無趣了。
曾經聽別人說過,孩子是婚姻的粘合劑。
有了孩子之後,夫妻之間會變得比以前親密。
鍾曉芹羨慕閨蜜顧佳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屋子裡充滿著煙火氣。
她和陳嶼在家,大眼瞪小眼,各玩各的。
愣是把夫妻關係過成了室友關係。
沒有什麼大的矛盾,但就像兩個租客,沒有親密的感覺。
這樣的婚姻生活平淡如水,但也沒有到過不下去的地步。
直到鍾曉芹的意外懷孕,兩人之間的三觀差異才慢慢凸顯。
第一時間聽到鍾曉芹懷孕的消息。
陳嶼並沒有表現出興奮,反而試探性地說:
要不先別要了吧
至於原因,後來有講。
但在那個當下,說出這樣的話,他就沒有考慮過鍾曉芹的感受。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失去孩子。
看到這裡,網友們坐不住了,一個「鍾曉芹怎麼還不離婚」的話題衝上了熱搜。
大家完全搞不懂,為什麼鍾曉芹要嫁一個這樣的男人。
一個洗衣服只洗自己的,懷孕讓你去做人流的男人。
到底是圖他長得帥,還是圖他不洗澡?
這就有必要了解一下鍾曉芹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土生土長的本地人,父母捧在手心長大的小公舉。
即便是30歲了也跟沒長大孩子一樣。
陳嶼一出差她就搬回家裡住。
沒什麼事業心,也沒什麼野心。
陳嶼對她的評價是「傻氣」。
單純沒有心機,是鍾曉芹吸引陳嶼的一個點。
而顧佳對鍾曉芹的評價是:
別人要是說喜歡呢,你就好
別人要是討厭呢,你就不要
可以看出長期依賴父母長大的鐘曉芹,並沒有太多自己的主見。
結婚的原因或許是年齡到了,該結婚了。
畢竟陳嶼的條件也不算差。
有一份體制內的工作,也沒有什麼不良嗜好。
的確不失為一個合適的結婚對象。
但真正合不合適,只有同住一個屋檐下才能察覺得到。
送禮物千遍一律地送招財貓,顯然這件事他沒有上心。
只是當做任務來完成。
還有不少不懂浪漫體貼的細節:
鍾曉芹聚餐後想讓陳嶼來接,他不願意來;
鍾曉芹大半夜餓醒想吃夜宵,他不願出去買。
這些事情,女生的確都可以自己完成。
那換一個角度想,這些我都自己做了,那我還結婚做什麼?
單身不香嗎?
陳嶼的優點和缺點,在我看來都是同一個:
太理性。
他結婚就是奔著好好過日子去的。
孩子應該是等自己完全有能力負擔的時候才要。
造成他有這個想法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他不幸的原生家庭。
從小被父親拋棄。
長兄為父。
母親弟弟都要他來照顧。
照顧他們就花了陳嶼很多精力,他沒有自信當一個合格的父親。
經濟問題,始終是他繞不過去的一個坎。
當岳母和鍾曉芹都在為寶寶買嬰兒用品的時候,只有他認為沒有必要買太貴的。
他心氣高,有「懷才不遇」的憋屈。
這種人會把自尊看得比誰都重。
再回到討論要不要孩子的問題,他沒有站在鍾曉芹那邊去想:
一個女人年紀大了,生孩子同樣要面臨更高的風險。
如果他真的是愛妻子的話,妻子的健康安危才是第一要考慮的事。
鍾曉芹生氣是因為從他的話里沒有聽出任何關心的語氣,只有滿滿的自私。
這要擱你身上,你不覺得心寒嗎?
至於有些網友還被陳嶼計劃做嬰兒床、做小夜燈的舉動感動。
拜託,大家現在就這麼容易被感動嗎?
難道這不是一個準父親應該做的事?
網上看到有一句評論陳嶼的話,我覺得很到位:
有種人吧 就是人不壞 挺老實,就是缺乏讓別人幸福快樂的能力……
理性對待工作可以,對待婚姻並不適合。
再退一步講,兩人並不合適結婚。
一個是深陷原生家庭陰影無法走出的鳳凰男;
一個是嬌生慣養不知柴米貴的上海女兒。
出身很大程度決定三觀。
而婚姻幸福很大程度取決於雙方的三觀是否一致,靈魂是否能共振。
兩個三觀不合的人要長久在一起,除非可以做到互相理解共同成長,否則分開是遲早的事。
這要在現實里,大部分人可能就湊合著過了。
很多人畢竟離了也不一定能找得到更好。
劇名叫《三十而已》,能說出「而已」說明有底氣。
經濟獨立就是底氣的一部分。
只有自己變得更好,才能有更多選擇的可能。
只有真正做到經濟獨立、人格獨立。
那麼30對於女性來說,年齡真就只是數字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3pvb3MBd4Bm1__Yd30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