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郭蓉/文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教授、中歐企業與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黃生表示,A股上市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顯示了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取得的成績。但在此過程中,地緣政治等因素帶來的挑戰和問題也在增加。諮詢公司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增長了13%,但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下降了20%。這意味著結構性的變化也已有體現。8月15日,黃生在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主辦的第四屆「智薈中歐·北京論壇」上介紹了上述數據,該論壇以「開放與平衡:企業全球化經營的機遇與應對」為主題。
自2023年起,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步伐顯著加快,規模和速度均達到歷史新高。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數據,2023年中國非金融類境外直接投資企業數量達到了7913家,比上一年激增1483家,創下了歷史最大增幅。此外,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24年前7個月,中國的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到了24.83萬億元,同比增長6.2%,再次刷新了同期歷史紀錄。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管理學教授汪泓表示,中國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向海外擴張,產品力和品牌力已被廣泛視為戰略重點,出海行業領域更為多元,且敢於開拓新興市場;出海路徑也更為多樣,包括海外併購、投資自建和供應商合作等;供應鏈、物流、數字化等領域的服務企業紛紛跟隨出海,出海產業生態更為完善。從中國智造到出海「新三樣」,從跨境電商到雲服務和AI產業加速布局海外市場等,都體現出中國企業適應全球化趨勢的敏銳度與創新力,但也迅速引發了新的限制措施,中企出海的風險和挑戰也同樣在加大。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提醒道,中企要真正走向海外,不僅在當地要建廠,還要將生態、服務、技術研發等在海外進行布局。其中,合規性是必須考慮的問題,也是難點之一。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教務長、法國依視路會計學教席教授許定波說,企業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經營時,要調研各區域市場的差異,關注地區和國別風險的特點以及文化差異,甚至包括宗教問題,這些都可能對企業運營產生重大影響。
此外,他還建議企業在海外市場要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包括業績評價和激勵機制,以確保海外運營的透明度和效率。他以海爾收購GE家電業務為例,認為「中國企業完全可以在海外併購的時候做得非常好」。通過賦能和改變業績評價及激勵機制,中國企業的海外經營也能實現顯著的業績增長。
在此基礎上,要分析如何利用中國的比較優勢,比如完整的生產和供應鏈體系等,為當地賦能,並儘可能發揮當地團隊的創造力,融入當地文化,成為一個好的「當地企業公民」。
數據安全也是企業國際化過程中的重點考慮因素。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全國信息安全技術標準化委員會委員洪延青提到,在世界各國對於數據和網絡安全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是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重要命題。他呼籲企業在探索海外市場時要高度重視數據和網絡方面的合規工作,打造法律人才隊伍,規避數據合規和隱私安全的「雷區」。
在上述挑戰外,一些研究者也提及了全球化面臨的整體挑戰。
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在演講中指出,當前地緣政治形勢日趨緊張,全球化面臨前所未有的複雜挑戰,包括地緣政治對抗、氣候變化、技術顛覆等。國際關係中的對抗和衝突,特別是大國之間的競爭,對全球化的合作和供應鏈造成了影響。
從全球經濟格局大背景上來看,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在論壇上提到,2023年全球GDP共105萬億美元,中美兩國之和就占近45%(美國的經濟規模27.36萬億美元,中國的經濟規模17.66萬億美元),因此兩大經濟體之間的關係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影響巨大。2023年,中國對美國、對歐盟的貿易順差分別達到3361億美元和2194億美元,雙方的貿易爭端問題和不平衡問題,是需要在發展中有效解決的課題。
許定波教授認為,從長遠來看,全球化對所有參與方都有巨大的好處,而「脫鉤」對雙方都會帶來巨大的實質性傷害。真正的全球化企業也要利用全世界的資源,以開闊的胸襟擁抱全球競爭和合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3bd08e973e1870b21b526a4ed6e81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