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為什麼針對孟子?他們誰才是孔子真正的傳人?

2022-06-03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荀子為什麼針對孟子?他們誰才是孔子真正的傳人?

1.

孟子和荀子到底誰更接近儒家呢?其實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在討論。有人說是孟子,有人說是荀子,從本質上講,孟子的思想更接近孔子。

孔子強調「禮」的重要性,孟子在這一基礎上繼承了他的學說。「禮」不單純是一種制度,而是有內在含義在裡面的。它更強調的是用「禮」這種方式來喚醒人們心中的情感。

打個比方,父母死了以後,孩子就把他們的屍體扔到山林里,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屍體會發臭腐爛,會被蟲子啄咬,孩子不忍心,於是想了個辦法,要給他們下葬。這時候社會慢慢就形成了特定形式的喪禮。

這個禮儀不單單就是一種形式,它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人們心中的情感。

假如你沒有真情實感,你做再多的禮數也沒什麼用,因為看起來那都是假的。

這是禮的重要性。

另外,孔子眼中的禮和法是有很大區別的,一般情況下,對於教化民眾,我們用禮就可以了。法儘量不用就不用,因為這才是一種真正的懲罰手段,它是一種沒辦法的手段來喚醒你心中的良知。

這兩點上,孟子的思想是最接近孔子的。並且,他還在孔子的基礎上發展了一套政治哲學,來幫助君主治理國家。

可是,荀子和孟子就不太一樣了,他的思想融合了道家、法家的精髓,他的禮更接近法,是一種治理的手段。

2.

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大的區別呢?

這跟兩個人生活的時代不同有很大關係。

孟子出生於公元前372年,和孔子相差有100多年。

那個時代正屬春秋晚期,社會從穩定開始走向瓦解,人心從一統開始變得渙散。國與國之間越來越充滿暗算和陰謀,大國有大國的打算,小國有小國的痛苦。

怎麼才能在這亂世之中生存下去,是所有人的難題。因此每個國家的君主都需要能夠說話,能夠治理國家的謀士。

只要你能說會道,有本事,君主們說不定就會錄用你。所以你可以看到和孟子同時期的謀士大多充滿辯士之風,因為他們的目的就是希望自己能夠脫穎而出,從而讓君主能夠任用自己。

這個時候的辯士若是想要找到一份工作,他勢必要考慮到哪個國家求職才最有利。其他國家能力都沒有秦國強,早晚會被它吞併,還不如直接到秦國去。

所以,當所有人的目標都變得一致的時候,人多肉少,工作沒那麼容易到手了。大夥勢必會變得更加謙卑去謀求一份職業。所以,像孟子時期那樣慷慨激昂之風已經看不到了。

因此,荀子的風格明顯更加委婉舒緩。

另外,當時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其實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論,他需要的不是人家給他制定規則,而是有人能夠幫助他細化,並且進一步執行下去。

因此,荀子的特別之處在於他是一個集大成者,他吸收了前人的思想,形成了一套以儒家為主,結合法家、道家的系統思想方法,他的理論包含了政治、經濟、制度、兵權等各個方面。

我們現在談到儒家,總說孔孟孔孟,其實儒家真正的集大成者是荀子,而他的思想才是對後世產生的影響最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荀子的思想被稱為「帝王術」,它的本質就是為君主所服務的。

荀子還有兩個弟子,一個是韓非子,一個是李斯。李斯後來做了秦始皇的丞相,對秦國的發展影響深遠。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寫到一句話,叫做「漢承秦弊」,就是說漢朝其實繼承了秦朝的制度,只不過當時秦人的統治太過了,民不聊生,最後走向了極端。

漢朝在秦朝的基礎上逐漸摸索出了一條新的路子,表面上獨尊儒術,實際上以法治為主。

那麼這一套思想根源最大的貢獻者便是荀子。

3.

那麼孟子的思想相比荀子到底重不重要呢?

應該這樣說,孟子的思想一直以來就不是中國文化的主流。

孟子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他強調的是人心的作用,他所提出的理論是「性善論」。

他認為人有四心,這四心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它們是仁義禮智的發端。人一生下來本性應該是淳樸的,如果在這個基礎上,發揚四端之心,那麼這個人才能夠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真正的聖人,才能夠為國家建設發展、社會進步作出貢獻。

可正如荀子在《性惡論》一文中反駁他所說的那樣,孟子的思想是經不起推敲的。

到底是誰告訴你人性本來就是善的?他有理論依據嗎?他做過實驗嗎?如果你要證明你的論點是要有推理演繹的。

顯然,孟子的想法更像是出於他本人的猜測。

相對而言,荀子的思想就更加理性客觀。他並非是否定批判孟子的「性善論」,只是根據這個問題提出質疑,在他看來,人一生下來,是「性惡」的,這個「惡」我覺得更應該理解為「無知」。就是說,這個人生下來的時候他是沒有分辨能力的,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他不知道,他需要有人來引導,來幫助他完善人格的健全。

但是荀子認為人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有聰明才智之力,他可以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習,得到教化,從而成為一個聖人。

「塗之人,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 《荀子·性惡論》

所以,荀子更加現實,而孟子的思想更像是一個唯心主義者。

可是孟子有沒有積極意義呢?

有。

在後來的宋明儒學中,出現了程朱和陸王之爭。程頤、程灝和朱熹強調的是格物致知、是學,陸九淵和王陽明則主張「明心見性」。他們在思想根源上,程朱更接近荀子,而陸王更接近孟子。

一方是理性的,一方是感性的。

這就好像矛盾對立的兩端,總是在不斷地爭鬥對峙。當然,最後從中國的歷史上來說,理性的一方壓制了感性的一方。

可是,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內在覺醒的力量,自我生長的力量同樣重要。

孟子他帶著理想的光環,政治的抱負在引領著人們朝前走,這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意義。

參考書籍:

《中國哲學簡史》

《荀子:儒學主流的真正塑造者》

《孟子》

《荀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348aa7f3199f9fb302d814af54a2a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