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旅遊再也不給家人買東西了」:父母掃興,是種什麼體驗?

2023-08-04     精讀君

原標題:「下次旅遊再也不給家人買東西了」:父母掃興,是種什麼體驗?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41/2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581天

01

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話題:擁有不掃興的父母是什麼體驗?

一個女孩拍了一個短視頻,裡面是她和父母相處的日常。

大晚上嘴饞了,她會和媽媽一起下樓買冰淇淋吃,媽媽不僅不會責怪,還笑著問女兒:吃夜宵還是吃零食?

心血來潮化了個奇奇怪怪的妝,她轉頭問一旁看手機的爸爸「好看嗎」,爸爸沒有嚴肅地蹦出一句「胡鬧」,而是捧場地大笑。

和父母分享奶茶,一起下館子,也從來不會被數落浪費錢,而是一起饒有興致地拍照、討論、享受。

然而,如此溫馨的視頻下,跟的卻大部分是這樣的評論:

不少網友表示,這樣的景象放在自己家,就像做夢一樣荒唐。

因為,他們父母的回應,往往是截然相反的。

考試進步時,他們的父母會說,嘚瑟什麼嘚瑟,你這次考好了,以後每次都能考好嗎?趕緊去學習。

出去玩回來時,他們的父母會說,又去花錢了?就知道玩,知不知道我多辛苦,也不知道給我省點。

如果給父母分享趣事,他們可能會說,別人的事,和你有什麼關係,怎麼不知道學學別人的優點?

前不久,看到某博主發的一個帖子:下次旅遊再也不給家人買東西了。

博主說,自己端午在蘇州玩了幾天,興沖沖地給父母和朋友挑了禮物,大包小包地帶回家。

結果回家之後,禮物送出去,除了朋友們很捧她的場以外,父母雙雙都十分嫌棄。

媽媽嫌棄她又買貴的東西,糕點爸爸一口也不肯吃。

博主覺得很掃興,並決定下次再也不買禮物了。

帖子發出後,不少網友在評論區曬出自己的同款父母:

我媽也是,我第一次學做菜跟著菜譜學了糖醋排骨,就是醬油多了點賣相不好看,味道很不錯。端上桌結果就只有我一個人吃完了,她都不吃;

疫情那年網上很流行做涼皮,我也在家沒事學著做,做好了我爸我媽也不吃,說我浪費了食材和燃氣費做出來不好吃,真的很難過;

深有感觸,今年年初男朋友跟我求婚,我很驚喜,然後跟我媽分享了照片還有戒指,結果我媽說我手黑戴戒指不好看,無語住了。

02

在中國,這樣的父母太常見了。

他們似乎總是在孩子非常開心、特別熱情的時候,冷不丁地潑下一盆冷水,讓人一下子蔫了。

掃興,好像成為了很多中國父母的必備技能

無論在多麼愉快的場景下,他們都能從孩子身上找出缺點和問題,讓他們的快樂火花瞬間熄滅。

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自體的誇大得到照顧者很好的回應時,它的結果是現實的抱負、持續追求這些抱負的動力及發展出穩定的自尊。

也就是說,在孩子開心地展示和自身價值有關的事時,比如取得好成績、掌握新技能等,他們希望得到的是父母充滿驕傲、興奮和興趣的回應。

這樣的回應能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感受到自己得到了重視。

如果此時父母給孩子的回應是冷漠,甚至是打擊式的,孩子就會感到挫敗,從而開始退縮,甚至在內心深處感到自卑、無價值和有缺陷。

有些孩子,甚至會在這樣的環境下,走向一個極端——性格抑鬱或是發展成討好型人格。

當然也有些孩子,能夠做到不受父母的影響。然而他們和父母的距離,卻越變越遠了。

比如,許多父母總是勸自己在外工作的孩子多和父母聯繫,但很多孩子連父母的電話也不願意接。

「我知道他們要說的就是那點兒事,光是看見來電顯示我就非常煩躁,好幾次都因為太緊張而直接掛掉。」

孩子的感受總是被忽視、被否定、被禁止,時間久了,自然也就不和你分享了

每個和父母不親的孩子,都至少被潑過3次冷水。

很多人不理解:我的父母,為什麼見不得我快樂?給子女捧個場就這麼難麼?

我聽過一種說法:父母的這種行為,和他們生活的年代有關

他們那個年代的人,對於這樣的「快樂」感到陌生,他們沒有體會過這種感覺,所以當孩子在經歷快樂時,就會下意識地去否定。

他們並非「看不慣」孩子開心,而是對陌生情緒感到不安

03

心理諮詢師徐慢慢舉過一個例子。

她有一個女性讀者F,一畢業就聽家裡人的安排,進了事業單位。

可是這份工作令她非常不開心,因為一些人事問題,F還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抑鬱。

後來,F咬牙辭了職,開了一間室內設計的工作室。

因為遇到了自己真正熱愛的工作,F的精神狀態比之前好了很多。

她接了不少項目,收入也比之前高了。周圍的人都很替F高興,除了她的父母。

一次,F和親戚聚餐,親戚舉杯慶祝她接了一個大單,父母卻一唱一和:

「八字還沒一撇呢,現在就想慶祝,還太早了吧?」

「是啊,這孩子從小就容易驕傲……」

父母對F潑冷水,已經成了家常便飯。

平時跟父母分享自己的收穫和喜悅,他們也常常不領情。

為什麼看著自己的孩子越來越有出息,有些父母卻做不到替孩子高興呢?

徐慢慢說,這背後可能源於一種恐懼,即:認同孩子就意味著父母自己的消失,意味著自己失去了「父母的權威」

F的父母都是老師,在體制內的環境里待了一輩子,他們對F的要求也是:找工作一定要靠譜、安穩。

所以,在「找工作」這件事上,父母一直是權威,也在F一畢業,就給她安排了事業單位的工作。

可自從F離職後,她工作的領域對父母來說是陌生的。

F的每一次進步,似乎都在暗示著父母的退步,她的開心和喜悅,襯托得父母黯淡無光,也讓父母感到「失去權威」的恐懼。

也就是說,這種快樂的情緒對他們來說非常陌生,而陌生則意味著危險,所以,他們會下意識地想去阻攔孩子的這種快樂

掃興的背後,藏著的是父母自身的客觀原因,但這是他們自己要去面對和解決的課題。

父母要克服自己的恐懼,成年的孩子也應該奪回自己做選擇的權利。

我們沒辦法選擇父母,不會愛的父母可能永遠也不會愛。

但只要我們成年了,就可以選擇不再做一個無助的小孩。

如果你的快樂不被父母認可,就去找那些認可你的人分享吧!

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1203890d009198c9a0b54a50616a3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