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藍天白雲下的延安市安塞區南溝村,村內道路寬闊整潔,連綿的溝壑綠意盎然。
以前的南溝村是「黃土溝」里一座貧瘠的小山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歷經十年嬗變,南溝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遊、養殖業等產業,拓寬村民增收渠道。「鄉村振興大發展、安塞南溝煥新顏、村美人富道路寬、滿山都是蘋果園」,這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陝北說書道出了南溝村的變遷。現如今,這裡是全國扶貧經驗交流示範基地、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大中小學生勞動實踐教育基地、陝西省現代農業示範園、國家3A級景區。
俯瞰南溝景區。
增收致富後的「幸福煩惱」
吃完早飯撂下碗筷,村民趙永東駕駛三輪車,駛向自家20畝果園地。「去年一年下來我有5萬多元的收入,今年也不錯,光蘋果就套袋13萬個。」趙永東邊幹活邊對記者說。
除了自有果園外,趙永東還在生態農業示範園找了份兼職工作。「平時主要做一些果樹修剪工作,加上賣蘋果的錢,我估摸著到年底能有個近8萬元收入。」趙永東說。
錢包鼓了,生活質量也高了,趙永東原本可以在家享清福,但他卻一點也閒不下來。趙永東告訴記者,「大孫子今年考上了高中,我給他獎勵了500塊。要是將來考上大學,我獎更多。」
趙永東還有個「幸福煩惱」。「一直想買輛車,閒下來想開車出去轉轉。不過孩子們都覺得我年紀大了,怕不安全,最終只好作罷。」趙永東笑著說。
趙永東在果園邊與家人視頻通話。
「金飯碗」讓村民掙錢又顧家
作為土生土長的南溝村人,南溝景區工作人員張忠經歷過南溝村「三難」時代,更見證了這十年間南溝村翻天覆地的變化。
「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回憶起過去對南溝村的印象,張忠腦海里總會浮現出這樣的場景。
過去, 出行難、娶媳婦難、村幹部幹事難這「三難」,讓村裡不少年輕人不得不遠走他鄉,外出打工。
2017年,南溝村因開發鄉村旅遊而廣招人才。得到消息的張忠馬不停蹄地趕了回來。「之前在外打工,和父母妻兒聚少離多。當時園區正在招聘垃圾清運車司機,我開車是『老把式』,想都沒想就回來了。」張忠說。
以農促旅、以旅帶農,南溝村積極建設南溝生態示範園區,將現代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今年以來,園區已累計接待遊客35萬人次。
看著園區里的人氣越來越旺,張忠高興得合不攏嘴,「現在咱守著家門口的『金飯碗』,既能掙錢還能照顧家人,啥都不耽誤。」張忠說。
選對致富路 村民腰包鼓
「剛來那會兒,村裡的路七拐八拐,電話信號也不好,經常打電話要爬到半山腰。」回想起十多年前剛來南溝村的場景,南溝村駐村幹部張光紅感觸良多。
張光紅(圖右)與村民查看作物長勢。
2015年,南溝村號召本村有志之士回鄉創業,全面啟動集現代農業、生態觀光、鄉村旅遊為一體的南溝生態農業示範園區建設。
「村民在園區可以找到穩定合適的工作,他們既是股東,又是產業工人。2022年,全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653元增長到19500元。」張光紅說。
以支部引領、企業帶動、合作經營、黨員示範、群眾參與的發展模式,南溝村引進龍頭企業,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遊。
「為了豐富村民的業餘生活,我們在村裡組織開展了農民豐收節、運動會等活動,以充實村民在農閒時的生活。」張光紅說。
夜幕降臨,南溝村亮起盞盞燈光。結束了一天農忙的趙永東和老伴兒坐在炕上,給女兒打視頻電話聊家常;張忠帶著妻兒回父母家吃晚飯;張光紅坐在辦公桌前,細數著今年全村的各項收入……( 記者 李知愚 張超)
來源:群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