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媽咪參考原創,感謝支持,歡迎轉發分享」
現在很多年輕夫妻都特別希望生個女兒,因為相比男孩來說,女孩的性格一般都更柔和,更乖巧聽話,跟父母的關係也更好。
言言的媽媽就特別羨慕有女兒的人。她的兒子雖然只有4歲,可卻沒少讓她操心。
由於性格調皮,每天都會「作」出一些事情來,不是搶了小朋友的玩具,就是把小朋友給弄哭了,言言媽媽跟在兒子身後不斷善後,自嘲地稱自己是兒子的「專屬消防員」。
為此,言言媽媽沒少教育兒子,可怎麼說也沒有明顯效果,氣頭上來的時候她和老公還打過兒子,可仍然無濟於事。
男孩喜歡調皮搗蛋,除了他們本身性格的原因,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他們還處於對世界認知的初期,還不清楚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因此不能很好地將「行為」與「後果」建立起相應的聯繫。
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後果體驗法」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犯了錯,造成了不良的後果,讓他自作自受,親身體驗並承擔自已所犯錯誤造成的不良後果,從中接受教訓。
也就是說,當孩子做了什麼不被允許的事,與其打罵孩子,不如讓孩子自己體會一下後果,這樣親身的體驗會比打罵更有說服力,也更會讓孩子印象深刻並牢記。
比如,當孩子喜歡搶奪別人的玩具時,父母反覆地說教或者打罵,並不能讓孩子對於「被搶奪」這一行為有明確的認識。
更好的辦法莫過於,拿走孩子喜歡的玩具,讓孩子也體驗一下「被搶奪」的心情。當意識到這種行為給自己心理帶來的影響時,孩子就會感同身受,進而約束自己的行為。
成長過程中,誰都會犯錯,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對於家長來說,當孩子出現錯誤的行為或言行時,一定要讓孩子意識到事情的後果是什麼,這樣才能減少孩子犯錯的機率,儘快改正自己的行為。
1. 父母要言行一致
東東總喜歡在家裡的牆上亂畫,可每次爸爸地訓斥孩子的時候,媽媽都在中間做「和事佬」,使得東東總是有侍無恐怕,屢教不改。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首先要保持一致,然後保證「言出必行」。
也就是說,當父母告訴孩子如果你不遵守規則時,父母會用相應的手段進行懲罰,那就要堅持貫徹執行。
當每次孩子由於不當行為都受到相應處罰時,孩子就會經過持續的刺激下意識地改正。如果父母不能堅持,孩子只能越來越調皮,變本加厲。
2. 慎用打罵等過激手段
其實,孩子的調皮搗蛋很多都是出自於好奇的天性,並不是主觀故意的行為。有的孩子意識不到後果,往往也會對自己的行為充滿愧疚。
如果這時候,父母不僅不安撫,還進行言語批評或打罵等,孩子只會更加不安,喪失安全感,產生心理問題。
事實證明,從小總被父母用暴力對待的孩子,長大後也容易形成暴力型人格。他們做事對人都比較偏激,崇尚武力。
當遇到無法解決的事時,更喜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去破壞,不利於性格的養成和心理的健康發展。
當你的家裡也有個調皮的男孩時,千萬不要把打罵作為常規的教育方式,不妨轉換思路,試試「後果體驗法」,給孩子制定規則並嚴格遵守,或許對孩子更有幫助。
媽咪參考,用科學的育兒經驗,給你絕對的乾貨分享,用專業知識為孕媽和寶寶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