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堪輿之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個十分特殊的組成部分。在我國先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早期階段,認識自然規律,做到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追求天人感應,是人們能夠生存的重要手段。而如何選擇居住、生活之所,也成為了先民們首先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在生產力水平、科學技術水平都較為低下的早期,人們一般將住宅選擇在靠近水源,地勢平台的地方,來滿足生產生活所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人們能夠利用已有的條件來克服一些自然環境中的難題,人類活動的範圍也開始擴大。
然而不論如何,尊重自然規律,始終是中國古代人民所秉持的觀念。因此,風水堪輿之術的出現,在我國古代也有著一定的道理。早在上古時期,人們就開始對住宅附近的地脈山形、水流等其他的環境進行觀察,來揣測凶吉。
然而風水堪輿之術真正在文獻中有記載,最早則出現在東漢時期。在班固的《漢書·藝文志第十》,就曾出現過關於堪輿術的記載。所謂「堪輿」,即為「天地之道」。在我國古代封建時期,風水之術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出現了許多替人勘察風水的「術士」。例如僧一行、司馬頭陀等人。
而很多曾經勘探風水的理論和方法,則以各種方式流傳了下來,包括各種堪輿書籍、俗語等等。在我國民間,就曾流行過這樣一句俗語「屋場打坳,銀子直抱」。到底什麼才是「屋場打坳」,又為何會有這樣的說法呢?有何道理?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風水之術的核心就是對人們的居住或者是埋葬的環境進行選擇,已經對世間變化的規律進行處理,達到逢凶化吉的目的。因此,我國古代風水學又被分為「形法」和「理法」。
所謂形法主要就是進行選址,而理法主要偏向於對房屋的方位布局進行設計。而之前提到的房屋風水的俗語,則是古人利用形法對住房選址進行選擇的一個標準。在古代風水理論體系當中,我們周圍的環境即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包羅萬象。
而在整個環境當中,各個部分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而又相互依存的。因此人們需要把握其中的平衡之處,尋找到最佳的組合。在住房風水選址方面,古人依照的有許多不同的原則,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觀形察勢以及依山傍水。
在古代風水學中,依山傍水是最為基本的原則之一。在清代的《陽宅十書》中就曾有過記載:「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因為山是大地的骨架,水是萬物之源,古人認為這關係到人的禍福,因而「山環水抱」,被認為是極好的風水寶地。所謂「屋場打坳」,正是這個原理。
屋場,便是百姓居住的房屋附近一圈的地方。而屋場打坳,就是指整個房屋位於多山之間的平地之上。一般來說,這樣的房屋都是三面環山,留下一面出口。這樣的一種地形,古人認為類似民間傳說中的「聚寶盆」,不僅能夠「聚氣」,還能夠生財。
而與之相反,倘若將房屋建築在過於開敞的地形之下,則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這也是為何古人會有「建房不建山脊首,住房不住丁字口」的說法。將房子建築在山脊之處,不僅地形條件複雜,建築難度大,而且周圍沒有任何遮擋,容易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
而將房屋修建的山間平地的「打坳」之處,地勢低平,土層深厚,灌溉水源充足,十分利於農業生產。而在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古代封建時期,這樣的條件無疑是相當好的。因此,才會有「屋場打坳,銀子直抱」的說法,雖然有誇張的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的美好願望。
雖說在崇尚科學文明的今天,古代風水學說已經慢慢地退出歷史舞台,在古人通過長期經驗總結所流傳下來的理論,其背後依然有著一定的道理,對此,我們要正確理性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