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滑紅彬——名媛王微的廬山之行

2023-10-19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文史 | 滑紅彬——名媛王微的廬山之行

本系列發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投稿,相關要求及聯繫方式見自動回復。

本文首發於《九江日報·長江周刊》,經作者授權在本公眾號轉發。

王微與柳如是齊名並稱。王微的知名度雖稍遜於柳如是,其才學卻能略勝一籌。

王微(約1600—約1647),字修微,自號草衣道人,廣陵人。七歲時,其父去世,孤兒寡母,無所依靠,遂淪落北里,以色事人。王微才學卓越,色藝俱佳,排調品題,頗能壓倒一座之客,得到了當時士大夫的欣賞,所交往者多是當世名士。

圖源不詳 編者配圖

萬曆四十四年(1616),王微受到「黠奴」的要挾而不得不外出避難,開始扁舟載書、浪跡江湖的遠遊生活。期間,王微與茅元儀相戀,頗有相知之感。然而好景不長,因茅元儀移情她人,王微毅然選擇離開。

之後,王微回到西湖,與譚元春等人交遊唱和。譚元春(字友夏)從未以「女校書」看待王微,而是視其為「冥悟人」「學道人」「詩人」,並贈詩云「天涯淪落同」。此句使得王微大為感動,因此她在《送友夏,友夏贈予詩有天涯淪落同之句》詩中寫道:「去去應難問,寒空葉自紅。此生已淪落,猶幸得君同。」一個「幸」字,道出了得遇知己的無限感慨。譚元春身負盛名,為竟陵派之領袖,他的精神認同和引為同調,促使王微反思自我,觸發其深植體內的曠達洒脫之俠氣。

王微自幼便有山水癖,當她聽賓客描繪匡廬奇秀甲天下的勝概時,頓生嚮往之情,遽命駕而往。錢謙益《草衣道人王微》記載:「已而忽有警悟,皈心禪悅。布袍竹杖,遊歷江楚,登大別山,眺黃鶴樓、鸚鵡洲諸勝,謁玄岳,登天柱峰,溯大江,上匡廬,訪白香山草堂,參憨山大師於五乳。」

〔清〕王翬繪《廬山白雲圖》卷局部 編者配圖

王微的這次西遊經歷,始於泰昌元年(1620),自冬徂夏,歷時數月,途中盡展其曠達洒脫之俠氣。王微西行,系獨來獨往,未曾依附他人。跨越千里,往返半載,這對於一位弱女子來說,無疑充滿了艱辛和危險,然而她絲毫沒有氣沮,途中佳作不斷,逸興遄飛。她曾攀登天柱峰巔,停留三日,只為欣賞紅輪噴薄、光芒萬丈的日出景象。

到達廬山後,讓王微印象最深的便是瀑布,噴洒千尋,雪花萬丈,登時洗滌世間塵慮,令人心曠神怡,如在仙境。在廬山,王微也屢有壯舉。《林下詞選》卷九說:「修微性雅好游,嘗輕舟載詩畫,往來五湖間。自言入匡廬,月下從開先寺看青玉峽,道遇虎,不怖;至棲賢橋,題字金井上,白雲卷之而飛;見樂天草堂圮,解衣修葺。」

廬山青玉峽、棲賢橋,被蘇軾譽為廬山二勝,歷來遊覽者甚眾,然而眾人大多都是在白天遊覽,王微卻於月下看青玉峽,更得其幽,大是可人。令人咋舌的是,王微竟於途中遇到老虎,然而她並不畏懼。這不是王微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老虎了。在包園時,王微燈下讀書,見窗縫間有光如炬,甚是明亮,仔細觀察之下,發現竟然是虎!王微卻了不慌亂,挑燈吟詩自若,因此時人稱其「膽可包身」。

〔清〕唐寅繪《廬山三峽橋圖》 編者配圖

棲賢橋下水勢湍急,如虹奔電落,響震山谷,自古便有小三峽之稱。王微立於橋下突岩之上,水氣氤氳中揮毫題詞,可謂壯矣。除了山南的青玉峽、棲賢橋,王微還曾造訪山北的廬山草堂,並賦詩二首。《廬山草堂》:

九轉丹房半卷蓮,金膏猶向鐵船懸。

無端一紙除書促,擲去龍花象帝筵。(其一)

澗雲溪月尚如前,惆悵難逢十八賢。

竹影書中猶有字,聚時猿鳥散風煙。(其二)

由於王微的詩作散失嚴重,其歌詠廬山的作品,目前僅見此二首,片羽吉光,彌足珍貴。《廬山歷代詩詞全集》中沒有收錄此詩,可補其闕。王微見白居易廬山草堂荒蕪已久,遂發心修葺。據黃宗羲《匡廬游錄》記載,譚元春曾在廬山草堂故址構建房屋,以存勝跡。根據王微與譚元春的關係推測,譚元春修復草堂之舉應該是受到了王微的直接影響。

王微來廬山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為了參拜憨山德清大師。作為晚明四大高僧的憨山德清,當時住在五乳寺,四方參學者不遠千里而至,入山問道。王微早年即信奉佛教,曾刺血書寫佛經。此次來到匡廬,作有《參憨大師》詩:「遠公曾振錫,喜復現優曇。石火千年夢,寒爐半偈參。彌天悲念切,離日道心酣。願作投懷鳥,香雲繞佛龕。」「願作投懷鳥,香雲繞佛龕」之句,表達了她對佛教的傾心嚮往。

憨山德清 (1546-1623) 編者配圖

也許,經歷了顛沛流離,看慣了世間百態,王微決心要告別以色事人、以藝娛人的生活,隱居山林,終老一生。因此,自廬山返回之後,王微於西湖邊築造「生壙」,謝絕紅塵紛擾。王微有詩道:「布袍竹杖飄然出,元岳匡廬討勝還。便不掃除天下事,終須鍵戶著名山。」可以看作是此時心境的寫照。

獨身西遊的經歷,使得王微的詩歌擺脫了旖旎閨情的狹小空間,得江山之助,清雅洗鍊。王端淑評論道「落想空靈,吐句慧遠,他人說盡千行紙,不若修微寥寥數字。絕非溫李,誰說蘇辛,詞家勝地,已為修微占盡。胸中若無萬卷書,眼中若無五嶽瀟湘,必不能夢到想到」。黃宗羲說「當是時,虞山有柳如是,雲間有王修微,皆以唱隨風雅聞於天下。」陳寅恪也稱讚:「往歲讀《詠懷堂集》,頗喜之,以為可與嚴惟中之《鈐山》,王修微之《樾館》兩集,同是有明一代詩什之佼佼者。」

除了詩作,關於王微的風評也出現了變化,錢謙益稱讚「草衣之詩近於俠」,汪然明與祁彪佳「劇談王修微女俠狀,可下酒一斗」。陳繼儒讚嘆其「登高臨深,飄忽數千里,智能衛足,膽可包身,獨來獨往,布帆無恙」。在世人眼裡,色藝俱佳的「女校書」已經變成了有膽有識的女俠,這一切,都是淪落風塵的王微在紛擾的世俗中,不斷發現自我,努力探尋生命價值的結果。

她無法選擇起點,但她改變了行走的方向。

滑紅彬(作者像)

【作者簡介】滑紅彬,1983年生,河北內丘人,九江學院廬山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兼任江西省書院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地方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讀後記】她無法選擇起點,但她改變了行走的方向。滑老師這句話寫得好。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起點,但只要努力就能改變行走的方向。

本篇首發於《九江日報》。滑老師給王微掛上了「名媛」的標籤,名媛者,名門大家之閨秀也。王微是有才氣能寫詩的名妓,怎麼也不能說是名媛。但若寫成《名妓王微的廬山之行》,題目固然搶眼,能在《九江日報》上發表的可能性趨近於零。

作為名妓的王微,並不在明末清初「秦淮八艷」之列,八艷是:馬湘蘭、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顧橫波、寇白門、陳圓圓。想必讀者總會知道其中幾位。她們有沒有來過廬山,請滑老師繼續研究。

潯陽敘話:展示九江文化,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