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雖然擁有首枚洲際飛彈,然而問題多多,難以承擔核威懾重擔

2022-08-22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蘇聯雖然擁有首枚洲際飛彈,然而問題多多,難以承擔核威懾重擔

接上文 蘇聯洲際飛彈上天,赫魯雪夫訪美,成為日後蘇聯運載火箭基礎

雖然蘇聯先於美國擁有了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彈道飛彈,但由於受到當時技術等的制約,整體來看錶現平平。

飛彈的整體結構設計與齊奧爾科夫斯基在1896年提出的火箭設計方案十分相似。為了能夠最大限度產生更大的推力,將飛彈投送到8000千米以外地點,飛彈採用了「捆綁」式發動機結構,即有1個中央發動機,在中央發動機四周捆綁4個助推器。中央發動機直徑達到2.95米,長28米,帶4個燃燒室和4個作為方向舵使用的遊動發動機燃燒室,可以產生71噸推力。4個助推器,每一個長19.2米,最大直徑2.68米,帶有4個主燃燒室和2個遊動發動機燃燒室,每個可以產生約70噸推力。飛彈發射時,4個助推發動機先同時工作,然後中央發動機再點火工作。這就意味著飛彈點火發射時,4個助推器的24個飛彈發動機(16台主發動機和8台遊動發動機)要同時正常工作。要達到如此高的可靠性,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顯得十分困難。正如前文所述,在飛彈成功發射之前的幾次失敗重要原因就是發動機工作不可靠。而且,混合推進劑在失重條件下的點火尚未解決。在地面狀態下,情況還不算太壞。但第二級在高空啟動時則變幻無常,有時能啟動有時不能。

P-7飛彈發動機裝配車間

而最困難的莫過於作戰陣地和配套設施的建設。在決定批量生產飛彈時卻驀然發現當時根本沒有哪一家工廠能夠生產這個最大直徑達到10米的龐然大物。不得已,蘇聯最高當局決定將生產轟炸機的古比雪夫飛機製造廠臨時轉產該型飛彈。由於飛彈體積龐大,即便簡單的只是將飛彈發射出去,就需要面積很大的發射坪。而根據當時的戰備要求,飛彈發射場必須建在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地區。在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下,需要挖出上萬立方米泥土,再在場坪上鋪覆一層厚厚的水泥,工程量之大與所需時間之長,大家可想而知。

然而,僅僅建造發射坪還不夠。飛彈還需要無線電來實施飛行控制。由於飛彈自身不完善的自主控制系統,需要採用無線電校正系統,才不致使飛彈偏離目標幾十千米。不過由此造成的問題是如果敵方在邊界地區設置超大功率無線電干擾,飛彈會一下子失去目標。另外做為一個飛彈發射基地,至少需要配套建設3個大型無線電控制站才能保證飛彈的正常作戰使用。按照要求,這些配套的無線電控制站必須建在連人都難以通過的森林和沼澤地帶。修建這樣的一個控制站,往往需要鋪設數百甚至數千千米的道路,還要修建和安裝相應的電力設施和設備,難度極大。赫魯雪夫在其回憶錄中也提到「雖然飛彈本身射程超過7000千米,我們卻要每隔500千米沿路設置制導系統,才能引導飛彈飛向目標」。

飛彈基地建設

再者,按照蘇聯軍當要求,飛彈裝備部隊必須始終處於帶發射狀態,飛彈發射準備必須能夠在幾個小時內完成。而飛彈在發射前加註液氧和煤油,這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加註定額170噸,需要運給飛彈400噸液氧。冷卻到超低溫的液氧和溫暖的貯存箱接觸時,會立刻沸騰、蒸發。飛彈整個發射準備時間需要12小時,保持戰備狀態不超過8小時。此後將推進劑泄出,飛彈在一段時間內就會變成對敵方完全安全的金屬部件。為了維持飛彈作戰必須的液氧加註量,飛彈操作人員需要不停地向飛彈補加液氧。只要飛彈在待機過程中,這項工作就必須不間斷進行。為此,赫魯雪夫專門向飛彈設計師科羅廖夫諮詢過,在其回憶錄中有過詳細描寫,「我記得我有一次問科羅廖夫這一問題,『告訴我,謝爾蓋-帕夫洛維奇,是否有辦法把你的飛彈置於經常準備狀態,以便在危急時刻一聲令下就可以發射?』他說『不能。』」

飛彈維護

在得到這一明確答覆後,以及得到關於一個完整P-7飛彈發射場需要5億盧布費用後,赫魯雪夫斷然取消了原先修建幾十個飛彈發射場的計劃,最終只保留了已經開工建設的3個,最後實際上也只建成了2個。從1959年12月的正式戰鬥值班到1964年的全部退役,它只是曇花一觀的存在了5年,實戰部署僅僅只有區區4枚!說到底,「既不能依靠它做為防禦武器,也不能依靠它做為進攻武器。不管它的射程怎樣,它只不過是對抗美國威脅的一種象徵而已」。

當然,以此為基礎的運載火箭「聯盟」和「東方」等卻一直使用到了如今。如此戲劇性的命運變化,恐怕在世界飛彈發展史上也難得出現!

夜色中的聯盟號運載火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e80c302570820ca8d552c798882f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