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行齊宣布下調,五年定存利率進入「1時代」

2024-07-25     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馮櫻子 北京報道

市場對於存款利率下調的強烈預期,終於在7月25日落地。

當天,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等國有六大行官網相繼推出最新人民幣存款利率表,並宣布最新利率即日起執行。自此,銀行新一輪存款利率「下調周期」正式開啟。

此輪調整後,國有大行5年期定存掛牌利率擊穿2%整數關口,降至1.8%,存款利率全面進入「1時代」。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本次存款利率下調,是由1年期LPR下降,以及國債收益率等市場利率走勢所自主決定的,是存款利率更加市場化的體現。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存款利率下調有助於緩解銀行的凈息差壓力,提升銀行的盈利能力,為貸款利率下調創造條件,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也會對居民儲蓄行為帶來變化。

新一輪存款利率「下調周期」

7月22日,央行突然啟動「政策性降息」,宣布即日起,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80%調整為1.70%。

同日,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均同步下降10個基點,分別降至3.35%和3.85%。而與此同時,央行還宣布對賣出中長期債券的MLF參與機構,階段性減免MLF質押品。

根據2022年央行指導建立的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銀行存款利率與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代表的債券市場利率和以1年期 LPR 為代表的貸款市場利率相掛鉤。

這意味著,在貸款市場「降息」的同時,存款利率新一輪下調周期已經開啟。

僅僅4天後,7月25日凌晨,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率先宣布下調存款,隨後一天內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也先後調整了存款掛牌利率。

「沒想到那麼快。」7月25日,一名工商銀行客戶經理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昨天(7月24日)上午還沒有接到通知,凌晨存款利率就降了。

除郵儲銀行外,另外五家國有銀行下調幅度、品類基本一致,其中三個月、六個月、一年整存整取掛牌利率均下調10個基點,降至1.05%、1.25%、1.35%;二年、三年、五年整存整取掛牌利率均下調20個基點,降至1.45%、1.75%、1.8%。

值得注意的是,調整後,六大行活期存款利率均由0.20%下調5個基點至0.15%。明明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此次利率調整的覆蓋範圍更廣,顯示出銀行希望通過更全面的調整來影響市場,而不僅僅是針對某些特定類型的存款。

同時,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首席專家曾剛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央行下調了7天期逆回購利率、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常備借貸便利利率,新一期LPR下降10個基點,金融市場整體利率下行,作為一種金融資產,存款及理財利率下行符合預期。

「貸款利率下行直接牽動存款利率下行。」曾剛表示,目前存款利率降幅跟貸款利率基本保持一致,從銀行經營的角度來看,存貸款利率同時下調大致能保持息差相對穩定,確保銀行穩健經營,也是銀行進一步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的必要手段。

此外,在業內人士看來,此次調整優化存款利率,是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有效發揮的體現。2023年至今,主要銀行已先後四次主動調整存款利率。

目前來看,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以來,商業銀行運用多種方式管理存款利率,整體呈現出「大行領頭,小行跟進」的形勢。多家分析機構認為,參考以往經驗,未來其他中小銀行也將陸續跟進,形成新一輪存款利率「下調周期」。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曾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大行下調存款利率後,股份制銀行和其他中小銀行將跟進調整。但不同銀行由於存款定價策略、資產負債管理等不同,存款利率調整的時間、節奏和幅度都可能存在一定差異。

在國有五大行下調存款利率的同時,央行於7月25日增開MLF操作,下調MLF利率20個基點至2.30%。

對此,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溫彬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近期一系列降息政策組合拳的落地,表明穩增長已成為當前政策首要目標,既釋放了穩經濟的信號,助力提振市場信心;也進一步明晰了未來的貨幣政策調控框架,有助於不斷提升調控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暢通資金循環「堵點」

近兩年,居民存款占比不斷攀升。央行數據顯示,2016年居民存款占比39.7%,而2023年這一比值上升至48.2%,上升約9個百分點。而截至2024年4月,居民存款占比已超過49%,占比近半,非金融企業存款占比降至27%以下。

在消費、儲蓄和投資意願方面,央行2024年第一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傾向於「更多消費」的居民占23.4%;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占61.8%,比上季增加0.7個百分點;傾向於「更多投資」的居民占14.9%,比上季減少0.7個百分點。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認為,居民存款占比上升、非金融企業存款占比下降,核心原因在於,居民購房和消費增速放緩,居民儲蓄同比加快,企業營收同比回落。

有業內資深分析人士表示,居民「超額儲蓄」使資金在生產環節流通不暢,在資金循環中形成了「堵點」。

換句話說,大量貨幣以儲蓄的方式沉澱下來,貨幣流通速度下降,並未轉化為消費和投資流入實體經濟循環,形成貨幣沉澱,並未真正發揮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楊志勇認為,「超額儲蓄」既影響經濟增長、商業銀行運作及貨幣政策效率,也影響消費在經濟增長中作用的發揮。

楊志勇提到,銀行體系存有大量超額儲蓄存款,對於商業銀行的經營也構成挑戰,妨礙貨幣政策效果的發揮,影響貨幣政策效率。只要「超額儲蓄」所形成的存款資金不能形成有效貸款,那麼這就意味著資金在商業銀行體系的沉澱,影響商業銀行金融體系的效率。

7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正式發布,其中提到統籌推進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多名受訪者提到,利率市場化改革是金融領域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將繼續穩步推進。

此後一天,金融監管總局召開黨委(擴大)會議,傳達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其中強調了不斷提升金融服務能力和水平,暢通「資金—資本—資產」循環,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

實際上,2023年至今,銀行存款利率多次下調的同時,金融監管部門規範了如類活期存款產品並調降存款利率,今年4月,金融監管部門還進一步叫停了通過「手工補息」變相高息攬儲的存款。

明明表示,降低存款利率可以為貸款利率下調創造空間,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支持企業融資,也可能會促使部分資金從銀行存款轉向其他投資渠道,從而刺激消費和投資。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鵬曾對《華夏時報》記者提到,存款利率下調之後收益降低,可能會促使居民降低儲蓄、提振消費,或優化資產配置,使部分存款回流到資本市場、實體經濟,增加金融市場活力。

此外,對於銀行自身經營而言,多名受訪者表示,存款利率下調有助於降低銀行的負債成本,從而提升銀行的凈息差。存款利率下調也能促使部分居民將資金從銀行存款轉向其他投資渠道,理財債基等低風險產品可能迎來增量資金。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銀行下調存款利率有助於降低存款負債利息支出。預計下半年銀行凈息差逐步企穩,主要原因是國內存款利率有望進一步回落,市場利率維持低位,此前手工補息規範等措施,有效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同時,國內經濟復甦帶動實體融資需求等,利好凈息差改善。

從長遠看,我國已經步入低利率時代。在經濟下行周期,各類資產價格下降,投資收益下滑,多名受訪者認為,存款利率或仍有進一步下行的趨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e47eb7b1a569b5bd15c3a5d9bd1bc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