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村丨鄉親們說我駐村駐成了「金豐人」

2023-04-18     光明要聞

原標題:我和我的村丨鄉親們說我駐村駐成了「金豐人」

我幫扶的金豐社區是利通區僅有的易地搬遷勞務移民集中安置區,社區的400戶1603位移民都是從2013年起由同心縣5個鄉鎮28個村整體搬遷而來的。

掐指一算,我在這兒都快兩年了,眼看就快結束駐村了。回頭品品,酸甜苦辣咸啥都有。作為女人,我更感性些,不知哭過笑過多少回,就為幫幫這裡的鄉親們。

論規模,移民的常住戶不算多:有150戶670人,可是幫扶難度卻不小。滿打滿算,這些農民進城10年了,可底子還是薄。

做好產業、就業、社會融入三件事,讓移民搬得來、穩得住、逐步能致富,是我們的目標。但困難,比預想的要多。

經過入戶調查,我發現移民群眾文化程度很低,很多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更沒啥職業技能,就空有一身力氣。以前在農村自由自在慣了,搬來後愛找零工干。上班靈活,工資日結。靠這些零散收入,維持生活還行,但要徹底改變生活景況,很難。

要說移民群眾擅長幹啥?還是種地。尤其是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他們對土地很有感情。可金豐社區作為「無土安置」的勞務移民,沒有農田,讓這些種了一輩子地的鄉親們很失落。

就這個問題,我們和鎮上、社區書記反覆溝通:本地種不成,咋不能走出去種?

2021年,我們從相關部門爭取幫扶資金200多萬元,在周邊3個村買來28棟老舊溫棚,維修改造後,建成占地50多畝的「移民示範種植園」。接下來,金豐社區把這些溫棚租賃給移民群眾。我們還請來「土專家」「田秀才」,手把手向移民群眾傳授大棚種植技術,還幫他們打通了市場路子,進行了全鏈條服務。

45歲的張彥彥,是我嘴裡的「彥姐」。9年前,她從同心縣馬高莊搬遷到金豐社區,當時夫妻倆靠外出打工撫養5個上學的孩子,三年疫情期間,她們不能外出打工,家裡瞬間沒了收入。在我的鼓勵下,她和丈夫加入「移民示範種植園」,種起了辣椒,第一年就掙了9萬元。這讓彥姐十分振奮:「以前我們兩口子在外頭打工,收入不穩。現在搞溫棚種植,離家近,收入高,比出門打工強太多了。孩他爸又從種棚的鄰居手裡買了3個棚,我們有了6個棚,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現在,有14戶移民種大棚,還有50多人務工。這座「移民示範種植園」還真成了示範。

金積鎮挨著吳忠市區,還有金積工業園區在,繁華熱鬧,是塊做生意的好地方。我想著「無商不富」,還是要讓移民群眾幹些小買賣。借著「便民市場」「特色美食街區」的項目東風,我們一邊爭取攤位,一邊引導5戶移民來承包經營,做起了美食生意。

「小玲姐涼皮」「紅梅香酥烤餅店」……這些婦女們起店名,都喜歡用自己的名字來打頭。在老家時,她們就有一手好鍋灶,可只能做給親人吃,現在會有更多人來品嘗,還能靠手藝掙錢。

就說小玲吧,她一直想開個涼皮店,現在終於如了願。她還兼職干起了微商,一張嘴還真是能說會道。在金豐社區,像小玲這樣的移民婦女還有很多。靠著黨的移民搬遷好政策,她們活出了自己。

相比看得見的產業就業,看不見的社會融入也很關鍵。移民群眾不認金豐社區,各打各的小算盤,搬過來再久也是一盤散沙,生活再好也沒啥滋味。金豐社區黨群活動室離移民安置區遠,過來活動的人少。我們就爭取來120萬元項目,在移民安置區里租了1000平方米的房子,打造成移民一站式服務中心。裡面不僅有辦事大廳、兒童樂園、排練廳、活動室等13個功能室,還有駐村工作隊員、社區幹部、網格員搞服務,有民生服務、技能培訓、兒童託管等多種項目。

就在這座移民一站式服務中心,我們舉辦了不少主題活動,有「七彩假期」大學生志願服務活動、金秋助學、「暑」你好看讀書聯誼會……精彩得很,每回都能引來不少人。

在新家園,移民群眾嘗到了越來越多的甜頭,一個個也都改了口:不再說自己是同心人、山里人……而說是「金豐人」。

我這個派駐來的書記呢,來找的人很多:孩子上網課沒手機、老人不會繳醫保、大棚捲簾機不轉了、年輕人想找個開叉車的工作……忙忙碌碌中,自己也徹底融進了這片土地。鄉親們都說,你駐村駐成了個「金豐人」。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文攀 採訪整理)

[ 責編:李伯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d9ae697c401af0e32bbc80ec5561d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