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抑鬱症男孩去世,背後真相刺痛無數父母……

2022-05-21     小小包麻麻

原標題:14歲抑鬱症男孩去世,背後真相刺痛無數父母……

前兩天,看到一條讓人痛心的新聞。

一位14歲的男孩患有抑鬱症,父母為了給兒子治病:

找了一位「大師」,「大師」畫符咒、請神明、弄符水(符紙成了灰燼之後混在水裡面)。

結果兒子在喝了符水之後,不幸身亡。

法院鑑定結果顯示,是液體堵塞呼吸道造成的機械性窒息死亡。

新聞一出,網友炸了,說那位「大師」固然可恨:

但強逼著孩子喝符水治病、把孩子的抑鬱症當成生理疾病、甚至是邪病治的父母,更讓人氣憤。

更有網友說:「這個孩子不是被符水,而是被父母害死的。」

「一想到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就覺得可怕。」

「這樣的父母,孩子不抑鬱都會給整抑鬱了……」

確實,這位14歲男孩的父母,處理孩子抑鬱症的方式:

暴露了很多中國式家長的嚴重教育問題。

而「14歲男孩喝符水去世」這場悲劇背後,更是無數不被看見痛苦的孩子。

孩子抑鬱後

父母覺得很丟人

這個14歲男孩父母,明明已經帶孩子去醫院看了醫生:

卻還是找「大師」給孩子驅邪。

背後是「覺得孩子患抑鬱很丟人」的心理作祟。

對抑鬱症有病恥感,不願意承認孩子有問題,把一切問題推給莫須有的邪病。

而這個14歲男孩的父母,並不是個例。

北大六院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曾接診過一個剛小學二年級的男孩。

孩子問題很嚴重,但他的父母始終不承認孩子有「病」。

《少年抑鬱症》一書中,一位女孩也曾說道:

「我隱晦地和媽媽說過,覺得自己心理可能有那麼一點缺陷。

我媽忙說,別胡說,你沒有,你不是,你可好了。

媽媽的態度,讓我覺得這是一件天大的事情,這樣的我是不配被愛的。」

一位心理醫生曾分享道,一位父親帶孩子來看病。

走進診室之前,父親在門口再三囑咐孩子:

「回答問題的時候儘量含糊其辭一點,做題要選擇偏積極的答案。

如果問你現在狀態怎麼樣,記得答『還不錯』,聽見沒?」

還有一個外地的小女孩,爸爸帶她來看病。

說希望在北京住一段時間,做心理治療。

但媽媽非說孩子沒事,強行把孩子帶走了。

很多父母像他們一樣,對孩子的心理問題諱疾忌醫。

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子裡,只當孩子中邪了。

不去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不願意承認和正視孩子的心理問題。

用各種五花八門的旁門左道,或者覺得孩子就是作、叛逆,施之以棍棒教育。

並以父母之名告訴孩子,「我都是為了你好啊」。

逼得孩子一點點放棄向父母求救,獨自在抑鬱中飽受煎熬。

吃藥的是孩子

真正生病的卻是家庭、學校和社會

中科院在2021年發布了《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

青少年抑鬱檢出率高達24.6%,相當於每5個孩子中,就有1個可能抑鬱。

而一個生病吃藥孩子的背後,真正生病的往往是一個家庭,是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

有的父母對孩子,總是賦予過高的期待,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還記得《小歡喜》里的喬英子和宋倩這對母女嗎?

直到喬英子被診斷患有抑鬱症,宋倩才意識到問題。

但現實中的喬英子,不是少數。

像《我們如何對抗抑鬱》紀錄片中的女孩鍾華。

媽媽對她的要求是,一路考進名校。

如果她考得不錯,媽媽就會問:第一是誰?

如果她考了第一,媽媽又會問:全年級第一是誰?你排多少名?

她感覺媽媽永遠不滿意自己,高強度的學習加上精神壓力,最終把她給壓垮了。

而有的父母的問題,出在對孩子的強控制欲。

像《女心理師》里的蔣靜,被媽媽全方位地控制。

穿什麼衣服,梳什麼髮型,交什麼朋友都要過問。

心理學上,會把這種情況解釋為一個「高權威的父母」和一個「被壓抑的孩子」。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過:

「一個孩子從小被外界的聲音推著走,無法做到真實,就只能絕望地放棄自我。 」

這種高權威、強控制父母,會讓孩子在一天天地壓抑中,患上抑鬱。

還有一種生病的家庭,是我們常說的「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抑鬱的孩子」。

父親長期缺位,家庭里主要是媽媽和孩子兩個人在一起,母子關係就容易變得非常窒息。

以上這三種父母,雖然都是想著對孩子好:

實際上卻是「以愛之名,行傷害孩子之實」,這才是孩子生病的真正原因之一。

而另一大原因,就是包括學校、社會等家庭以外的環境。

就像有問題的水裡,容易養出有問題的魚。

後疫情時代,現在越來越內卷、越來越複雜、充滿不確定的社會環境:

也容易造成越來越多的孩子抑鬱。

我們該如何保護好

我們的孩子?

在社會單位中,孩子是最為敏感、脆弱的部分。

他們無力應對情緒的困擾和周圍環境的壓力,承受著不屬於這個年紀應承受的壓力和傷害。

明明生病的是社會、學校和家庭,但困在其中、不能自救的卻是孩子。

而父母是孩子幾乎唯一能求救的人,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最後防線。

父母關注並及時覺察到孩子的情緒和心理問題,正視和重視孩子的情緒和心理感受;

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給到積極地正反饋,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孩子的負面情緒;

是孩子在發出求救信號時,最期盼的回應。

像《我們如何抑鬱》紀錄片里,鍾華媽媽是一個很好的正面例子。

女兒鍾華抑鬱症確診後,爸爸把病情告訴了媽媽,問她:「現在鍾華病了,你看怎麼辦?」

雖然她心裡很打鼓,但還是平靜地說:「那就休學吧。」

後來,女兒告訴說:「媽媽,這句話救了我的命。

如果你要是像其他家長一樣,說我矯情,我可能當時就從窗戶上跳下去了。」

兒童精神病學家唐納德曾說——

「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連接的成人:

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

只有父母重視並給予情感互動,孩子才會早日走入抑鬱的困擾。

原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科主治醫師於宏華說,現在抑鬱症呈低齡化趨勢。

需要我們每位做父母的,對此保持警醒。

希望我們都能尊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無條件地愛和接納孩子,和孩子有愛的情感流動。

希望每位孩子,都能身心健康地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d1811dc2ed6ecf6bbd87f4ef22cc8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