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光紹:國際趨勢結合國內實踐,構建實用有效的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體系

2022-08-08     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

原標題:屠光紹:國際趨勢結合國內實踐,構建實用有效的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體系

8月5日,「CF40·孫冶方悅讀會」第17期暨《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及應用研究:全球趨勢與中國實踐》新書發布會在京召開。金融EMBA授課老師、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理事長屠光紹圍繞我國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的健全與完善等關鍵問題發表演講。

發布會現場

「中國應在全球統一標準的趨勢中與國際保持接軌,但也不能簡單地照搬國際標準,應根據我國的發展階段和特點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發布會上,屠光紹指出。

在《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及應用研究:全球趨勢與中國實踐》一書中,屠光紹帶領課題團隊深入分析全球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發展趨勢,研究國際標準的內容及其適用性,梳理主要國家和地區對可持續信息披露的推動和實踐,並綜合考慮我國實際情況,為我國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的建立建言獻策。本書還嘗試從監管和市場的角度,為中國可持續信息披露監管及可持續投資生態系統建設提供建議。

以下為屠光紹演講全文。

屠光紹發表主題演講

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擺在全球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我們不可迴避的任務。其不僅關係到我們這一代人,也關係到子孫後代,既需要馬上有更多行動,也需要長期努力。

當前,大家關注可持續發展,當然就要關注可持續投資包括可持續信息披露等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我在此圍繞本書(《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及應用研究——全球趨勢與中國實踐》)內容簡單談五方面情況。

第一,關於本書的背景,即為什麼寫這本書?

很簡單,因為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的問題在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在可持續投資中的重要性愈來愈凸顯。可持續發展是全球共同的追求和任務,可持續投資(或稱ESG投資、社會責任投資、影響力投資)則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而對於可持續投資而言,信息披露是基礎和前提,否則資本資金就無從投起。

那麼,信息披露該如何進行?

當前,我們處於信息社會、數字社會,信息的效用可想而知,但是也存在問題,例如可能遇到信息碎片化,甚至垃圾信息,因此信息披露十分重要,而要進行信息披露就涉及到信息披露標準。有了信息披露的標準才能使信息披露有用、有效。反過來說, 有效的信息披露可以為可持續投資提供評價和鑑別的依據,可持續投資有了基礎,可持續發展就有了重要推動力量。

具體到信息披露標準的建設,近年來,隨著ESG投資加快發展,ESG投資規模、覆蓋品種範圍越來越大,各方對信息披露的需求越來越多,對信息披露標準體系的訴求越來越強。全球對於可持續投資的信息披露標準不斷探索研究,各方面都在努力。

從國際背景來看,在本書寫作過程中乃至今年4月出版之後,全球信息披露標準體系建設不斷有新的進展。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去年11月,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IFRS)發起成立了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ISSB),旨在建立一套覆蓋氣候變化、環境、企業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準則,以此滿足投資者在可持續投資過程中對一套完整且標準化的可持續發展報告體系的迫切需求。在此之前,IFRS發布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在全球具有廣泛影響,包括中國在內,越來越多的國家採納並使用該套準則。

自從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宣布成立後, ISSB目前已經發布了兩份國際可持續披露準則(ISDS)徵求意見稿,即《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1號——可持續相關財務信息披露一般要求(徵求意見稿)》(IFRS S1)和《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2號——氣候相關披露(徵求意見稿)》(IFRS S2)。1號是一般要求,2號是關於氣候相關的信息披露,計劃年底正式頒布。這一過程可能不會一帆風順,仍需要研究和細化,特別是隨著可持續發展報告準則的出台,如果接受此準則,意味著企業未來需要進行雙重披露,也就是在傳統的財務報告的基礎上增加可持續信息的非財務報告,這需要在準則的適用方面進行協調,因為可持續信息披露涉及的內容比財務信息更為複雜。

從國內來看,隨著我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更加強調可持續發展理念,對於可持續投資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特別是在「雙碳」目標提出後,中國的雙碳金融、ESG投資發展顯著提速。監管部門和自律機構都對相關信息披露提供了指引,在本書出版以來的幾個月里,還有一些新進展,比如近日發布的《中國綠色債券原則》等。另外,一些中介服務機構也從市場的角度推出了一系列服務產品。在國際合作方面,中國有關部門已經委派代表作為ISSB的理事,同時不斷在氣候和環境方面加強與國際的互動。

總而言之, 信息披露標準是可持續發展和可持續投資的基礎設施,是可持續投資「可持續」的基本要求。在上述大背景下,我們推出本書,希望能夠促進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的研究,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和思考。

第二,本書基本內容框架,即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這不是今天要講的重點,我只簡單提煉框架。本書首先梳理了全球可持續信息披露趨勢及背後驅動力;第二對多項已出台的國際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進行了介紹並分別解讀;第三分析了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可持續信息披露監管要求及趨勢 ;第四針對具體的披露主題如何披露,如何適應可持續信息披露要求等問題,解剖了若干國際企業信息披露的重點案例;第五總結中國可持續信息披露實踐;最後,作為落腳點,對構建中國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框架提出了建議。

第三,關於本書的特色,即本書有哪些亮點?

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特色

一是在主導思想上,突出國際趨勢與國內發展的結合。目前國內有很多關於可持續信息披露的著述,或介紹國際發展情況,或談中國推進的狀態,但我們力求將國際動態與中國發展情況相結合。

結合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和可持續投資不僅關係到某一國家,也是關係到全人類的重大問題,因此每個國家不能置身事外,必須具有國際視野,必須順應全球需求。同時,每個國家又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發展基礎和任務,對可持續投資也有具體訴求,因此二者結合也可以更多體現國際趨勢和中國實踐的融合與互動,將中國發展置於全人類共同發展的大背景之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可持續發展情況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中國「雙碳」目標引發全球高度關注,也得到高度贊同。換句話說,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識,需要共同行動,我們必須關注全球發展動向與趨勢,並藉此推動國內可持續投資和可持續信息披露。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從商品開放逐漸步入當前的市場開放、要素開放,未來還將更加強調製度型開放,推動制度與全球的互動和融合。標準是制度的重要內容。中國的制度型開放要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學習借鑑最佳實踐,而吸收國際準則基礎上的中國特色的標準也是全球標準體系的重要內容。必須要關注全球趨勢,將全球趨勢和中國自身發展良好結合,在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的建立完善方面亦需如此。

二是在標準建設中,注重標準制定與實際運用的結合。標準制定的目的和價值在於運用。因此,本書分析了國際各個組織的標準建立情況,結合各國在標準規則運用和監管方面的做法,分析其實用性,力求使標準制定和實際運用結合起來,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動。

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能不能用,好不好用,如何用,用得效果如何,這些都是檢驗標準制定得是否科學、客觀、有效的依據。 中國制定可持續投資的信息披露標準更要注意這一點,對國際準則不能簡單照搬。

三是在角度協調上,突出總體原則與各方訴求的結合。可持續信息披露同時面向監管者、投資人、利益相關者等不同主體,甚至投資人中的不同類別,各方訴求都不一樣。而這源於各個主體定位、背景和關注重點的不同。因此,課題組在廣泛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多方走訪,包括上市公司、資產所有人、資產管理人以及中介服務機構等。這一努力是為了突出標準體系建設的實際需求,聚焦標準的可用性。 不過,這也恰恰反映了信息披露標準的制訂難度,這項工作難以一蹴而就,還需要不斷完善。

四是在推動力量上,突出市場驅動和政府管理的結合。本書十分注重市場主體的需求和參與,同時也觀察到政府通過相關規則和監管要求對標準制定的引導,強調市場驅動應與政府引導和管理結合起來。

第四,本書探索的重點問題,即本書介紹並研究了哪些難點?

一是標準實用方面,統一準則和多樣性的關係問題。以ISSB為例,其致力於打造一套全球可持續信息披露的標準體系,據了解,各參與方雖對徵求意見稿的原則都表達了基本認可,但也對適用性提出了一些問題,還提出了不少建議。因為,目前即便在傳統的財務會計準則方面,雖然趨勢趨同,但不同國家仍保留了一定差異,ISSB未來能否獲得各國認可,仍需要大量的磋商。本書對這一問題也進行了初步探索,正如有專家提出, 可持續信息披露是有可能在全球基本框架和基本準則的基礎上形成多套不同標準體系的。

二是在信息披露標準的制度安排上,強制性披露和自願性披露如何結合。標準出台後該如何運用?目前有的國家採取部分強制披露,有的允許自願披露,這之外還有第三種狀態,即「不披露即解釋」,介於強制和自願之間。 本書認為,未來需要採取漸進性的安排,根據發展需要,逐漸在強制與自願披露之間找到平衡。中國正在從自願階段邁向「強制和自願之間」階段,將來有些重要部分的內容可能就要強制性披露,比如我們現在重視的綠色和低碳、氣候變化影響等。但是其他內容可以根據發展需要,逐步在強制、自願或者「不披露即解釋」方面找到一種平衡。

對於一些大型企業、上市公司,我一直以來的觀點是這些企業主體承擔著更多的社會責任,可能需要強制披露,在可持續投資和發展方面發揮更多帶頭作用。

三是信息披露的可持續性,即如何兼顧信息披露的效率與成本。過去企業只需要披露財務會計信息,但現在面臨財務與非財務(可持續信息)披露的雙重報告體系。相比財務信息,很多ESG方面的信息都難以用貨幣度量,這無疑會增加企業成本,而且每個企業都不同,有的還需要披露氣候環境、低碳減排綠色發展對企業的經營風險,即雙重重要性原則要求披露企業的經營情況對於整個的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即既有外部性對內部性的影響,也有內部性對外部性的影響。

總的來講,我們認為成本增加是必要的,但還要講究效率。 統一的、適用性強的披露標準,可以從總體上避免無標準或分散化的標準帶來的低效,它實際上是對於成本效率比的優化,支出的成本能夠換來更高的效益。

現在最擔心的是,增加的披露成本沒能在聚集可持續發展投資與金融資源方面起到應有的作用。如果信息披露不好的話,就會出現如漂綠、信息披露標準制定不適應等現象,最後披露水分就會很多,有效性不夠。當前,雖然很多上市公司都在進行信息披露,但並沒有一個能夠統一遵循的披露標準,披露的信息有效性是不夠的,也就是說,存在大量信息雜音。 這反過來會影響信息披露的質量。因此,協調好成本與效率非常重要。

四是在披露標準的基準框架上還需要細分的行業標準。

五是非財務信息的可量化協調也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

第五,出版本書的希望,即出這本書的初心和動機是什麼?

這本書200多頁,其承載內容是有限的。作為作者,我們寫作團隊主要有三方面的希望和期待。

第一,希望這本書能夠喚起大家對於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可持續投資信息披露的關注,以石擊水,激起一點漣漪。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可持續投資也越來越受關注,希望我們這本書能夠促進更多的市場主體共同研究信息披露標準,特別是在能夠順應國際趨勢的同時,又可以結合中國實際,將中國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健全起來。

第二,我們課題組致力於達到這樣一個目標:為大家呈現一本能夠綜合反映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各個國家、不同主體、不同角度的最新的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制定和實踐的書。我們課題組成員來自於各個機構,就是想集思廣益,把這方面最新的發展動態系統介紹給大家。 目前為止,討論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的文章、論文、包括各種研討會很多,但這本書可能是市面上少數能夠系統反映這方面情況的書之一。

第三,希望這本書可以拋磚引玉,激發出更多更有質量的關於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特別是中國特色的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的研究。

最後,藉此機會感謝今天來參與活動的線上線下的朋友們,也感謝我們課題組,感謝支持本書寫作的各位同仁。特別要感謝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恰恰體現了出版社的社會責任。謝謝大家!

互動精選

問:本書推薦語中提到「不能簡單地照搬國際標準,應根據我國的發展階段和特點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經過前期調研,您認為國內ESG標準需要與國際標準形成差異化的地方主要在哪些方面?

屠光紹:可持續發展是全球共同面對的任務,也是一個挑戰。讓「可持續投資」可持續的基礎,就是可持續信息披露,這也是一個全球共同來推動建設的問題。具體到信息披露標準制定問題,我認為,既能夠與國際融合對接,又能夠形成中國特色的信息披露標準,主要考慮兩個方面。

一方面,可持續發展要求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必須做出貢獻,為別人也是為自己,所以全球在信息披露標準體系方面應該遵循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則,或者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基準。另一方面,具體到信息披露的內容方面,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各自的特點。

例如中國,第一,相對於已開發國家而言,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有必要考慮適合國內發展階段的一些特點。

第二,要考慮到目前發展的基礎和環境,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任務。中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研究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但是比如在ESG的「E(環境)」方面,中國也有自身的任務。在「S(社會責任)」方面,一些問題是與我國目前發展階段亟需解決的問題相聯繫的。在「G(治理)」方面,中國還有自身的發展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治理方面具有自身的一些特點。

總的而言,二者不能偏廢,不能因為我們有自身特點就可以不考慮全球大趨勢,以及大的原則和價值取向,但也不能因為全球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共性,就擱置中國的特點和所處的發展階段,置發展的任務於不顧。

這是一個難題,但是又必須解決好,我們也能解決好。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融入全球化的過程,在全球化過程當中,既遵循了全球化基本規則,堅持全球化方向,也根據中國自身發展的要求,在融入全球化過程當中保持中國自身特點,由此形成了國際與中國的互動,這恰恰能很好地反映中國立場。最核心的是要通過中國自身發展,包括可持續投資的發展以及信息披露標準體系的建設,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做貢獻。

問:當前,已有部分地方出台了轉型金融目錄並啟動了轉型金融激勵,央行也表示今年要實現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的有序有效銜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舉措。請問您怎麼看全國層面的轉型金融政策框架?在轉型標準、披露要求以及激勵措施等方面有何重點和難點?

屠光紹:「轉型金融」的提出,一個大背景是低碳轉型,特別是「雙碳」目標提出之後,各方越來越關注到與實現「雙碳」目標有關的三個領域:一是能源生產、能源的供給。我國長期以化石能源為主,從化石能源轉向以新能源為主,必然是重大調整。二是能源使用。這涉及到很多行業,比如碳排放的八大重點行業,當然也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三是碳利用。將排放的碳利用起來,也即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目前來看,大家對能源使用方越來越關注,其也是實現「雙碳」目標最核心的一環。

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究竟是什麼關係?廣義來講,我認為綠色金融包括轉型金融。

我們不能只看到所謂綠色低碳的新項目、新投資,更要看到大量的傳統行業、高排放行業或者說不夠低碳行業的轉型,其對於「雙碳」目標的實現占據更大比重。因此,相對於金融投資到純綠企業和項目,能源使用領域需要低碳轉型的傳統行業和企業的資金量需求更大,需要更多的金融資源支持和集聚。 轉型金融就是要加大對這部分企業轉型的支持。而這一塊恰恰是目前還比較薄弱的環節。因為其中涉及到技術利用,設備改造和管理的變革,而且分布在不同的行業、企業。央行提出要推進轉型金融,其中涉及到一整套體系,需要在體系建設方面不斷協調,加快推進。

轉型關鍵在「轉」, 如何在轉的過程中實現實體經濟與金融服務的良性互動是一項重要任務,機遇與挑戰並存。尤其需要避免的是「一刀切」、「休克療法」。如果所有的高排放企業行業全部「一刀切」,整個經濟發展的連續性會受到重大影響,金融系統也將面臨巨大風險。

《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及應用研究:

全球趨勢與中國實踐》

屠光紹 王德全 等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22年4月

來源: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編輯:ZZT

師友沙龍

  • 危•機並存——周延禮談「人口老齡化」對經濟金融的影響|師友沙龍線上講座
  • 山雨欲來風滿樓——新格局下的風險與對策 | 金融EMBA師友沙龍在線講座
  • 肖鋼:疫情下資本市場及未來展望 | 金融EMBA「師友沙龍」線上講座
  • 疫情下銀行的新舉措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王忠民詳解疫情後的宏觀經濟影響與分析|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程實:大動盪,大拐點,大趨勢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季昕華:雲計算人工智慧推動中國經濟數字化浪潮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亨利·蒂爾曼:「一帶一路」建設面臨挑戰,成績斐然,數字化將成發展關鍵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崔曉波:消費產業如何打贏數字化基建戰「疫」?|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疫情下PreIPO投資的影響及企業的轉型努力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疫情下的市場分析和應對策略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謝清海:新冠疫情如何應影響投資布局?|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保險行業支援防疫工作實踐及業務轉型的探討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沈鵬:從疫情看2020年網際網路健康險趨勢及水滴的普惠實踐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昆仲資本王鈞:銀髮經濟的未來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智慧物流:數字化與人工智慧化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校友代表看兩會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柯成興: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 | 金融EMBA「師友沙龍」
  • 數字+合縱連橫,新基建一觸即發 | 師友沙龍線下研討會看點摘錄
  • 三大轉換與四個自信| 師友沙龍線上講座精彩回顧
  • 師友沙龍特別策劃:現場校友看兩會|線上講座精彩回顧
  • 金涌院士:「碳中和」是中國發展的必然需求 | 師友沙龍線下研討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ca9421f0158fed2b6cc1d9280ebf9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