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姑釣」是什麼,為什麼說它是騙術的巔峰?男女通吃,財色兼收

2023-06-06     史密記

原標題:「師姑釣」是什麼,為什麼說它是騙術的巔峰?男女通吃,財色兼收

晚清時期,老殘和一位官員朋友帶著家眷回揚州,路過泰安時便想去泰山上香,順便會一會斗姥宮裡名聲在外的尼姑靚雲,沒想到沒有見到靚雲,卻了解到了一樁尼姑庵里的奇聞,令他大開眼界。

斗姥宮,也叫「妙香院」,裡面的尼姑是非常有名的,與別處大有不同。

一半是因為這裡坐落於泰山之腰,遊覽泰山的女客、過往的官宦家眷都會在這裡休息借宿,相當的熱鬧,也吸引了不少好事之人慕名而來;

一半是因為這裡的規矩的確與別處不同,斗母宮的尼姑30歲之前不能剃度。

而且,這裡的尼姑們從小就要每天讀書,還要做功課。

斗姥宮裡的奇聞:尼姑兼職妓女

老殘本來是慕名來見尼姑靚雲,結果靚雲得罪了當地知縣的兒子,躲到鄉下去了。

他的朋友是六品京官,聽說之後很生氣,立刻給知縣寫了一封信,措辭非常嚴厲。

知縣收到信之後很害怕,趕緊親自跑來,賠禮道歉。

或許是因為老殘他們一行人幫斗姥宮解決了這一樁麻煩事,這裡的尼姑們對他們變得更加熱情,不知不覺間就吐露了很多秘密。

原來,斗姥宮的尼姑,長期糾結於「出世」與「住世」之間。

一方面,她們修身禮佛,一方面她們又身兼多職:陪酒,陪聊,甚至「以身相許」。

姑子們讀書也好,各種精緻的裝束打扮也罷,都是為了完成接待往來官員貴客的任務。

這裡的姑子們都把自己分為兩個「我」,比如被安排接待老殘的逸雲就說:

逸雲語氣很平淡,但老殘等人卻很有些駭人聽聞的感覺:這豈不是尼姑兼著妓女?

如果要問是什麼在支撐她們的內心,讓斗姥宮的姑子們不至於崩潰?

她們大概會說,是六祖慧能的《壇經》,「世間若修道,一切皆無妨」、「道由心悟,豈在坐也」。這便是道由自成,不拘形跡的意思。

這是晚清著名的文學家劉鶚在《老殘遊記》中提到的一件奇聞,老殘表面上是書中的主人公,其實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

《老殘遊記》被後世列為清朝四大譴責小說之一,與《官場現形記》、《目睹二十年之怪現狀》、《孽海花》齊名。

光緒十四年至二十一年,劉鶚曾先後擔任河南巡撫、山東巡撫等人的幕僚,幫辦治黃工程,成績顯著,後來還被保薦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知府任用。

《老殘遊記》中的文字,多是對當時醜陋的社會現狀的批判與譴責。斗姥宮裡的這樣一番神操作,讓連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老殘都嘆為觀止,不敢置信。

可是他不知道,世間還有比這斗姥宮更過分的寺廟呢,那就是——

「師姑釣」!

騙術之巔:「師姑釣」

清末到民國初年,南方部分地區出現了一種被稱之為騙術之巔的「師姑釣」。

為什麼「行業」內給予這麼高的評價?

實在是因為,這個騙術手段就一個字:高!男女通吃,財色兼收。

什麼叫「師姑釣」?

《老殘遊記》里,斗姥宮的姑子們在「出世」與「住世」之間掙扎,是犧牲自己而完成斗姥宮的接待任務,她們自己也是受害者之一。

而「師姑釣」則不同,這些可惡的佛門敗類,藉助「尼姑」的身份為掩護,在本該清凈莊嚴的寺廟裡行骯髒之事,拉良家婦女下水,騙登徒浪子花錢,穿梭期間,財色兼收。

而追根究底,晚清亂世,是罪惡的溫床。

當時底層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一袋糧食換一個黃花大閨女,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俗話說窮則思變,為了生存,有人賣兒賣女,有人參與各種起義,也有人打起歪主意。坑蒙拐騙偷,各種下九流紛紛登場,成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比如,有人過不下去了,便投身到寺廟當中,卻沒有半點修身禮佛的心思。

至於為什麼投身寺廟?這在歷朝歷代都是常規操作了,實在不足為奇。

寺廟裡雖說都是方外之人,不理紅塵俗事,可無論豐年災年,寺廟裡不用餓肚子啊。

除了善男信女們捐贈的香油錢,很多寺廟還有數額驚人的固定資產:大片的土地,甚至商鋪。

我們熟知的乞丐皇帝朱元璋,小時候就因為父母雙亡,實在活不下去就在鄰居家好心大娘的幫助下進了皇覺寺出家,但他運氣不太好,時間久了,皇覺寺的日子也逐漸艱難了。

於是,朱元璋在寺里學的也不是佛經,而是化緣用的「蓮花落」……

清末亂世,這樣的人依舊存在,尤其是無依無靠的單身女子。

男人還可以扛活賣力氣,勉強還口飯吃,而嬌小柔弱的女人,當時社會上能夠容納他們的工作崗位實在是太少了。

像《包身工》里那樣進紗廠當女工的,已經算是她們當中的幸運兒了。

但是,這些女人終究要吃飯,要活下去。

擺在她們面前的路,大概有3條:

一、嫁人

在當時的社會,日子艱難是絕大多數人的普遍情況,嫁人改變不了挨餓的現狀(至於嫁給軍閥、闊少當姨太太這種白日夢,還是留給現代某些無病呻吟的女文青去做吧);

二、賣身煙花之地

首先自己心裡過不去那個坎,而且以普通人的條件,大多只能淪為「暗窯」、「半掩門」等低端場所的賺錢工具,收入微薄,且並不輕鬆;

三、當尼姑

這地方好,好吃好住又輕鬆,不用幹活,還沒有心理負擔,也不會讓人瞧不起。

於是,在上面的三條路里,一些不願吃苦受累的單身女子選擇了第三條,當尼姑。

在這些人當中,大多數人都是心地善良的。

但俗話說得好,「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一個群體當中有少數人乾了壞事,其他無辜的人也會跟著蒙羞,出家人也是如此。

如果要列舉出家人當中的敗類,我們大概可以說出很多,有歷史上真名真姓的唐代薛懷義,有小說故事裡的水滸傳裴如海,也有如今的定慧寺女住持釋智定。

師姑釣如何行騙

話說回來,「師姑釣」具體是如何行騙的呢?

晚清時期的尼姑群體中有這樣一些人:她們借著做「功德」之事為名,串通有錢人家的丫環僕人,伺機尋找「獵物」。

上香還願,求籤問卜的人,大部分都是遇到了難事,到這裡來尋找心靈的寄託。

面對寺廟裡的僧人,很多人的內心是不設防的,很容易對她們有天然的親近感。

而那些心懷不軌的尼姑們,藉助這樣的關係,可以輕鬆地將「獵物」的底細摸個一清二楚,之後還會借各種名義頻繁往來,加深感情。

等到對方對其深信不疑,便是時機成熟了,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好騙了。

這時候,尼姑們會假借佛祖之名,向「獵物」發出一些出格的邀請。

而秉著「心誠則靈」的念頭,被選中的人大多都會上鉤。

有時候,「師姑釣」的手段是鼓動「獵物」先捐款再捐物。

心愿達不成,那便是捐贈的力度不夠,再繼續加碼就可以了。

有時候,「獵物」拿不出錢,或者有別的需求,尼姑們就會採用別的手段。

比如一些鄉紳豪強,別看表面人模人樣,實則內心還是躲不過「好色」二字。

而尼姑們會非常「好心」地為他們物色合適的人選,多是年輕的寡居婦人。

這是一群苦不能訴的可憐人,她們看不到未來,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佛祖身上。

巧舌如簧的尼姑便周旋於她們之中,充當知心姐妹,貌似無微不至的關懷,實則是為了騙取信任。

一旦時機成熟,便邀請雙方到寺廟當中,一切看似自然而然,實則掉入了陷阱之中。

尼姑們會在恰當的時間,非常巧合地出現。

在寺廟之中行不軌之事被當場撞見,一個有辱佛門清凈之地的罪名下來,任誰也只能破財免災。說出去誰敢信啊?

一方面提供場地,一方面又拉線搭橋,窮苦的寡居婦女,也成了她們的賺錢工具。寡居的婦人自覺失德,又不敢聲張,從而徹底迷失自己。

這就是「師姑釣」最可恨的地方,她們軟硬兼施,利用自己的一切資源,將對方迷得神魂顛倒,男女通吃,財色兼收,直到被榨乾價值。

即使萬貫家財,也抵不住「師姑釣」慾壑難填。

綜上,男女通吃,財色兼收的「師姑釣」被稱為騙術之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c82712461f7a7ce0b632c651f5861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