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熱點」
10,8-10.15
在這裡
看全球航空
近期,哥倫比亞總統宣布重新啟動新戰鬥機的採購流程,以期新機能儘早取代該國空軍日益老化的 「幼獅」戰鬥機。
這則新聞再次將這款半個世紀前誕生的以色列戰鬥機,重新拉回了大家的視野。
哥倫比亞空軍裝備的「幼獅」
過去30多年,哥倫比亞共採購了24架由以色列航空航天工業公司(IAI)製造的「幼獅」戰鬥機。為了應對鄰國委內瑞拉空軍所引進蘇-30戰鬥機,哥倫比亞「幼獅」機隊經歷了幾輪升級,最近一次的升級後,機隊達到C-60標準。
IAI表示,其性能與美國F-16 Block52基本相當,這也意味著「幼獅」近乎成為了南美地區各國現役最先進的戰鬥機。
但奈何機體老邁,這支全球最大的「幼獅」機隊終究是退役在望了。
這款行銷南美的以色列戰鬥機,第一眼看上去容易與法國的經典名機「幻影」系列分不清:都有著濃郁的法式無尾三角翼風格。
所以,以色列「幼獅」戰鬥機的背後有著怎樣的、屬於那個時代的故事?
以色列空軍與「幻影」
二戰後,著名的飛機製造商馬塞爾·達索航空製造公司在法國誕生了,並憑藉其標誌性的無尾三角翼布局打響了法國戰鬥機的品牌。
此後,「幻影」系列戰鬥機憑藉其高可靠性、高性價比暢銷世界各地,在20世紀60、70年代全球各大焦點地區和局部戰爭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幻影」3/5/50系列則是其家族中產量最大、分布最廣的型號,它有著良好的氣動布局和現代化的航電系統。
配合以法國靈活的軍貿政策,這一系列戰機在冷戰時期成為除美式、蘇式戰機之外,全球軍貿市場上流行度位列第三的戰鬥機產品。
而「幻影」3戰鬥機的買家就有以色列和瑞士。
以色列空軍博物館內的「幻影」3。機頭處清楚地標記著擊落敵機13架的戰果。而「阿根廷」字樣的背後故事是:這架飛機從以色列空軍退役後,又流轉到了阿根廷空軍手中,後來阿根廷空軍又以1美元的象徵性價格賣回給了以色列。
在1967年6月發生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空軍的「幻影」3C戰鬥機首開「幻影」空戰記錄,先後擊落了米格-17和米格-21等戰機。這不僅使得「幻影」3名聲大噪,也給達索「帶了貨」,大批訂單湧向了法國達索公司。
在此之前,以色列空軍也向達索提出了新的裝備需求:
在「幻影」3的基礎上簡化航電設備(中東晴朗氣象下對地攻擊無需複雜航電系統,目視攻擊即可)、降低採購成本和維護要求、裝載更多燃料……
根據以色列的一系列要求,達索在「幻影」3的基礎上製造了一款遠程對地攻擊機,也就是後來的「幻影」5。
「幼獅」背後的間諜案
1966年,以色列預訂了50架「幻影」5。1967年,首架「幻影」5首飛,其外觀上與「幻影」3頗為相像,只是機頭延長了半米左右,載油量增大、航程大幅提升。
不過1967年,隨著中東地區局勢驟然緊張,保持中立的法國政府宣布了對以色列的武器禁運,「幻影」5自然也無法交付給以色列。
以色列定下的50架「幻影」5在無法交付後落戶法國空軍。而這款物美價廉的攻擊機也吸引了來自多國的客戶,出口成績不俗。圖為巴基斯坦空軍裝備的「幻影」5。
此外,禁運還造成了以色列空軍在役的「幻影」3戰鬥機缺乏備件。於是,以色列通過法國之外的渠道尋購「幻影」戰鬥機的零部件備件(特別是發動機),同時也開始研發自己的戰鬥機:「鷹」(Nesher)和「幼獅」(Kfir)。
而以色列的這些舉動,與 瑞士發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1969年9月底,瑞士聯邦檢察官漢斯·瓦爾德對43歲的溫特圖爾市蘇爾壽工程公司(Sulzer AG)技術部門負責人阿爾弗雷德·弗勞內克特(Alfred Frauenknecht)提出指控。
弗勞內克特所在的蘇爾壽公司,當時負責按許可證生產法國發動機廠商斯奈克瑪的「阿塔」(Atar)9C發動機。
該發動機是法國達索授權瑞士生產的「幻影」3S戰鬥機的動力裝置。同時,「阿塔」9C也是「幻影」5的動力裝置。
法院被告席上的弗勞內克特
作為蘇爾壽公司的授權代表和技術總監,弗勞內克特的職責之一便是對紙質材料進行縮微膠捲存檔並銷毀紙質材料。
但弗勞內克特在被捕後承認,在銷毀環節真正被銷毀的只是舊書舊報紙等廢紙,這些文件的原件則與一些發動機零件、工具說明等一起,被塞進了20多個箱子,以2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以色列。
也就是說,「阿塔」9C發動機的秘密經過他的堂兄之手,通過夜間駁船穿過萊茵河,最後被交到了西德的以色列特工手中。
博物館中的「阿塔」9系列發動機
法庭上弗勞內克特稱,他此舉是出於對以色列的同情。他說,在1967年中東戰爭之後,他覺得在道德上有義務幫助猶太人民:以色列人「跪下」請求我幫助他們,他們是如此絕望。
作為戰後瑞士發生的最大間諜案,最終法院判決「因為收了錢,他(弗勞內克特)沒有資格假裝是一個政治信徒。」弗勞內克特被指控泄露軍事機密,判處四年半監禁。不過據報道,直至1991年去世,弗勞內克特一直堅信自己是以色列的「救世主」,他也沒有背叛他的祖國。
不論是維護在役的「幻影」3還是生產以色列版「幻影」5,都繞不開「阿塔」9C發動機。
基於這一案件的公開信息,外界認為,弗勞內克特的這一「善舉」幫助以色列獲得了「幻影」3S上「阿塔」9C發動機的詳盡信息,為以色列獲得戰鬥機的自主製造能力提供了支持。
另一個版本的「幼獅」故事
相比起上述在瑞士轟動一時的審判,在後來的一些「秘聞軼事」中,以色列「幼獅」的誕生故事則是另一個版本。在這個版本中,「幼獅」誕生自法、美、以三方的秘密合作。
1968年,美國羅克韋爾國際公司(據稱是應美國國務院的要求)與法國達索公司接洽,為以色列「代購」「幻影」5。
戈蘭高地上空飛行的以色列空軍戰鬥機「鷹」,它通常被視為「幻影」5的以色列版。
為掩飾這筆交易的真正目的,法國人將「幻影」5的部件生產交由多個分包商來完成,如法國航空航天(Aerospatiale)製造機身、蘭斯航空(Reims)製造機翼、達索的比利時子公司SABCA製造「阿塔」9C發動機……最終,這些大部件在裝箱後,被美國空軍的C-141運輸至以色列IAI公司。
而IAI的總裝線上,則有身著IAI工服的羅克韋爾技術人員忙碌著。所以從IAI工廠下線的「鷹」也被稱為以色列版的 「幻影」,畢竟改裝了以色列生產的航電設備和空空飛彈。
不過,在生產了61架「鷹」之後,「幼獅」出現了——「幼獅」身上的以色列製造部分更多,一個突出的部件便是,以色列製造的通用電氣J79發動機取代了「阿塔」9C發動機。
2000年,「翼」(Wings)雜誌刊登了對羅克韋爾猶太裔工程師吉恩·薩爾維(Gene Salvay)的採訪。這段採訪為這段法美以合作造機的故事增添了幾分真實性:
薩爾維表示,他曾被羅克韋爾公司派往以色列,幫助IAI將通用電氣J79發動機安裝到「幻影」機身中。
也就是說,薩爾維在以色列的「幼獅」項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曾協助IAI完成「幼獅」的開發工作。
粗略來看,法國「阿塔」發動機的最大推力為42kN,美國通用電氣J79的最大推力52.8kN。因此,換髮讓「幼獅」的性能指標相比「鷹」來說得到了大幅提升,特別是載彈量方面,這是評價一款攻擊機優秀與否的重要指標。
為了能在「幻影」的機身內塞下尺寸更大、推力更強的J79發動機,「幼獅」駕駛艙後部的整個機身都必須重新設計,機身需縮短和加粗,進氣口要擴大。但好在薩爾維的身後站著來自美國和法國的眾多「老朋友」。
薩維爾表示,
這一工作不僅得到了來自法國達索公司的支持,也獲得了當時洛馬設計師本·里奇(後來在F-22項目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的幫助。
最後,在百餘人團隊的通力協作下,他們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便完成了相關工作。
公開信息顯示,吉恩·薩爾維自二戰以來一直在北美航空(製造)公司工作,曾參與B-25、F-86、F-100等機型的研製。20世紀60年代中期,北美航空(製造)公司被羅克韋爾國際收購。
1985年至1989年,美國海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租用了25架「幼獅」(圖為當時的美國海軍第43戰鬥機中隊)。它們被美軍命名為F-21A,作為空戰訓練中的模擬假想敵。
圖為空戰訓練外包服務供應商空中戰術優勢公司(ATAC)的「幼獅」。
不過,半個世紀前法美以三國間的這段軼事依然不是以色列「幼獅」故事的全部。
「幼獅」在南非的「遠房兄弟」
因為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1977年11月聯合國安理會418號決議通過了對南非實施強制性武器禁運。但這一規定並沒有完全阻斷南非獲取軍事技術援助,並通過交流合作「換取」技術和裝備的渠道。
譬如,南非與以色列就一直保持密切而廣泛的軍事技術合作。自然而然的,以色列使用了「幼獅」的技術來幫助南非空軍升級了「幻影」3,由此誕生了南非空軍的「獵豹」(Cheetah)C/D和「獵豹」E,也就是以色列「幼獅」的遠房兄弟。
面對西南非地區的獨立運動、周邊安哥拉空軍的威脅,南非空軍在難以外購軍機、又缺乏自研基礎的處境下,將重點工作放在了對現役「幻影」家族的升級上。
不僅如此,南非和以色列還在20世紀80年中後期的「雕刻匠」(Carver)多用途戰鬥機項目上延續了此前的戰機改型、合作研發的傳統。
以色列曾向南非提供「獅」戰鬥機的技術,在「獅」項目取消後,作為「雕刻匠」項目的主要承包商,南非阿特拉斯飛機公司高薪僱傭了數百名以色列的工程和技術人員。
從公開的「雕刻匠」模型來看,其無尾三角翼布局依然帶有濃郁的法式風格,這也算是「幻影」家族對輸出國的戰鬥機設計風格產生重大影響的又一案例了。
「雕刻匠」在開發中曾經歷單發改雙發等波折。這款飛機有著濃重的「幻影」血統,布局與印度的LCA有幾分像。
半個世紀前的「連續劇」
讓我們再說回以色列航空航天工業公司IAI。
「幼獅」項目的成功無疑激勵了IAI在戰鬥機的研製上更上一層樓,向著「三代機」進軍——「獅」,令以色列人「意難平」的一款戰機。可以說,IAI在戰鬥機(或者說在戰術有人平台)領域的成績也就止步於此。
但此後,八面玲瓏的以色列人並沒有看到「幼獅」長成為「百獸之王」。之後,IAI在航空領域更為知名的標籤是「蒼鷺」「哈比」「哈羅普」等無人機產品。
以色列人沒有孵化出「獅」,IAI也轉而在無人機領域發力。
如今,哥倫比亞「幼獅」即將退役的消息傳來。回顧半個世紀前「幼獅」誕生的傳說,在一眾間諜、竊密、秘密合作和難兄難弟等極具戲劇性的故事之外,迄今人們也難以確切知道,「幼獅」究竟來自哪裡。
或許,歷史的真相究竟為何並沒有那麼重要。這一幕幕像電視劇一般、極具時代烙印的故事已經足夠獵奇,足以滿足人們對一款戰機的好奇。相比之下,近十年的軍貿新聞雖成交額屢創紀錄,但似乎多少有些寡淡、缺了點故事性。也許再過上幾十年,才會有相關的故事流出。
排版:張博蓉
策劃 | 文案:鄭宇航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早讀 | 被制裁的雷神科技,如何在百年中成為如今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