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家長私信我,說自己最近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非常困惑,最為典型的問題就是「賞識教育」和「挫折教育」兩個方面,感覺都對孩子很好,很有必要,可是又認為這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方法,不知道如何來靈活使用或切換。
她接著給我舉了一個例子:孩子最近在學習游泳,可是很膽小不敢下水;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勸他進了泳池之後,又因為沒有掌握好平衡喝了幾口水,之後就再不敢下水了。自己是應該賞識他表揚他終於勇敢下了水,還是要增加挫折教育,一鼓作氣強迫孩子繼續下水?
聽完她的講述,我想起這兩種教育的經典誤區:
1、賞識教育的誤區
把「你最棒」「你是最聰明的孩子」等掛在嘴邊,被很多家長誤以為是賞識教育。
其實,賞識教育並非僅僅是盲目的、簡單的表揚。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自己動手吃飯、自己收拾書包,父母表揚他是在賞識他;但是若孩子已經上了小學三年級,自己動手吃飯,自己收拾書包,父母依舊還在表揚他,那麼就不是賞識了。
賞識教育是需要技巧的,是走心地對孩子某些行為的肯定。只有在孩子真正取得進步的時候再進行表揚,而不是動不動就把表揚放在嘴邊。無原則的表揚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還容易使其驕傲自滿,心理承受能力降低,不接受任何批評。
2、挫折教育的誤區
把挫折教育等同於「吃苦教育」,人為地為孩子創造挫折的情景,故意給孩子吃苦頭,動輒拿孩子的短處去對比別人的長處,藉此打壓孩子,還美其名曰是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加挫折教育。
其實,這種做法恰恰是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習慣性地自我否定,失去砥礪前行的勇氣。這不是挫折教育,而是父母最為失敗的教育。
所以,挫折教育不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挫折,而是要教給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和積極的態度,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戰勝困難的方法。
賞識教育和挫折教育本是可以並行的,只需要堅持原則,找到平衡點
其實,現在的孩子不缺少賞識教育,大多數父母也都會有意識地認可孩子、賞識孩子,為孩子營造無數得到表揚的機會,也會抓住每一個時機讚揚孩子。
只不過,有一些家長會把賞識教育等同於孩子的成績,成績好了就拚命誇獎,給孩子過度的保護,只要學習就可以逃避所有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比如不做家務,比如目中無人……反倒無視了孩子真正的優點。
所以,真正的賞識教育要講究原則,從培養一個優秀的「人」的角度出發,就事論事,而不僅僅是培養一個「高分」的孩子。
同時,在賞識教育中,更應該鼓勵孩子去競爭,讓孩子在競爭中學會正視失敗和挫折。
在挫折教育中應該堅持兩個原則:以人為本,因人而異。
因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挫折教育不可能孤立地進行,而是要考慮到孩子的成長階段和心理成長因素等,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和不同性格的孩子進行不同的挫折教育。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用籠統的方式來教育每一個孩子。
另外,也沒有必要特別的創造出挫折的情景來對孩子進行教育,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是教育的契機,比如假期的遠足、適當的體育鍛鍊、堅持的家務活等,都可以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同時,從認知上,讓孩子認識到挫折是客觀存在、不可避免的;從情感上,讓孩子親身體會到挫折,父母用自身的理智和冷靜來帶動孩子同樣的面對挫折,從而消除害怕心理;從行為上,教會孩子戰勝挫折的有效方法,讓孩子逐漸成長為勇敢堅強的人。
這才是挫折教育的真諦吧!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
「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自己,教他怎樣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裡,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里或馬爾他島的灼熱岩石上也能生活。你勞心費力的想使他不致死去,那是枉然,每個人終究要死的……所以問題不在於防他死去,而在於教他如何生活。」
但願能夠帶給你我,為人父母者足夠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