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帆書 原樊登讀書(readingclub_btfx),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授權。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840 篇深度好文:2638字 | 7 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帆書 原樊登讀書(readingclub_btfx),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授權。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840 篇深度好文:2638字 | 7 分鐘閱讀
思維方式
赫爾曼·黑塞的作品,被心理學家榮格,比作「暴風雨之夜的燈塔之光」。
他的中篇小說《悉達多》,更是被美國作家亨利·米勒,稱為「比聖經新約更有效的一劑良藥」。
但對黑塞而言,寫作是救贖世人,更是他對自己削皮挫骨的療愈。
1919年,小說《悉達多》提上創作日程。然而,彼時的黑塞,正陷入前所未有的人生危機。
經濟困頓拮据,家庭分崩離析,他自己更是深陷抑鬱和疾病的折磨。
好在,如同小說主人公悉達多在痛苦中逐漸求得真理。黑塞也在無數個晝夜裡,洞悉著靈魂,並將逐漸尋得解脫。
人生海海,顛沛流離。我們拼盡全力尋找活著的意義。
可在現實的槍林彈雨和命運的壁壘浩劫前,依舊會心生困頓,難掩迷惘。
如何才能獲得覺醒?生命的圓滿又會在哪?
當你讀完了《悉達多》,或許便能有所體悟。
一、見自己:認識局限,尋求蛻變
人們常說,有些人出生就在羅馬。小說主人公悉達多,便是如此。
生於印度最高種姓婆羅門的他,擁有看似完美的一切:高貴的門第,俊朗的外表,良好的教育,以及眾人的熱愛。
然而,即便如此,悉達多的心中,依舊充滿悵然。
終於,在一個破曉的清晨,他告別父母,與朋友喬文達踏上了尋道之路。
為了得到開悟,他們摒棄一切世俗的慾望,體驗疼痛、飢餓、焦渴和疲憊,將身體折磨得骨瘦如柴。
三年的苦修,讓喬文達無比欣慰:他覺得自己學到了很多。
可悉達多卻非常清醒:除了學會忍受和麻痹痛苦,他並無任何實質進步。
正當他為此悲痛時,世尊佛陀喬達摩的現世流言,在沙門中傳得沸沸揚揚。
於是,兩人決然前往,並終於在祇樹給孤獨園,見到了仰慕已久的佛陀。
可不曾想,聆聽了法義宣講後,類似的情境再次上演:
喬文達震撼而滿足,決意追隨佛陀修行。
悉達多卻選擇離開。因為佛陀的完滿,讓他明白了自己的差距:
知識可以傳授,而智慧只能自己體悟。一個人必須探入自己的最深處,才能真正了解自我的本質和意義,進而到達解脫。
薩古魯曾說:
「理解自身現有生活中的局限,並且最大程度地活出精彩,然後看看怎樣才能超越這些局限,具備這樣的生活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人生汪洋,雲遮霧障。我們或許可以一輩子循著他人的腳印,亦步亦趨,度過一生。
然而,想要獲得真正的蛻變,必須反躬自省,走出小我,在一次次破局中尋求升華。
察覺格局的狹隘,發現認知的不足,保持內心的謙遜。
自我撕裂固然疼痛,可唯有剖開現實的縫隙,才能循著光影,踏入更加廣闊的天地之中。
二、見天地:遇人修心,遇事修性
告別了喬文達和佛陀之後,悉達多再次踏上征程。
此時,那原本令他厭惡、鄙夷的世俗世界,忽然變得靈性和美妙起來。
於是,他決定放棄苦修,跟隨慾望,在塵世中尋找智慧。
他洗去鉛華,主動向美艷的名妓迦摩羅發起追求,來修習情愛之術。
他投身商海,與富豪迦摩施瓦彌一起,打理財產生意,來領悟財富之道。
此時的他保持著一份警醒:一切只是遊戲。
然而,人的健忘,總是來得那麼容易和坦然。
隨著感官被現實的狂熱慢慢喚醒,悉達多的靈魂,逐漸墮入渾濁。
他不再克制,而是忘乎形骸地享樂,貪而不足地占有,在荒誕中變成了一個肥膩而醜惡的中年人。
直到有一天,他意識到了自己的改變。於是離開府邸,並意圖跳進河中,終結自己可憐又可恥的生活。
可就在入水的一瞬,他猝不及防地,被心底的呼喚點醒。
悉達多頓悟:
我必然經歷貪慾,追逐財富,體驗噁心,陷入絕望的深淵,並由此學會去抵禦它們。學會接受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熱愛它,以歸屬於它而心存欣喜。
這一刻,他不再自責,而是在椰子樹下無夢酣睡,如獲新生。
契訶夫曾在書中寫道:
我相信任何事情都不會不留痕跡就過去,對現在的和將來的生活來說,我們所走的最小的一步路,都是有意義的。
這世上沒有白費的努力,更沒有碰巧的成功。
過去的一切經歷,都是我們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修行。
每一次困惑是修行,每一次覺醒是修行,每一次悲歡喜樂是修行,每一次開始結束,亦是修行。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
遇人修心,遇事修性。一個人只有經歷了人情反覆,世事冷暖,才能獲得真正的清醒。
三、見眾生:接納一切,順其自然
甦醒以後,悉達多決定留在河邊。這是他當年投身俗世的起點,如今,他要重新開始。
他起身踱步,沿著河流而下,並最終在渡口,找到了曾經幫助過自己的船夫。
雖然時隔20多年,這次重逢卻無比默契:
他們互相傾吐,決定共同生活,並去向河水求教,從中學會一切。
往後的日子裡,他們一起耕作,撿木頭,摘芭蕉,補船,日子過得興致盎然。
直到有一天,一位風塵僕僕的女人經過此地,讓風波再起。
沒錯,她便是悉達多曾經的愛侶——迦摩羅。
這一次,她帶著兒子小悉達多去朝覲佛陀。卻不想,在半路遇上毒蛇,並意外喪命。
兒子的到來,喚起了悉達多前所未有的愛。他拼勁全力,去疼惜他,照顧他,企圖能贏得孩子的心。
然而,面對陌生的父親和貧瘠的環境,小悉達多充滿了抗拒。
他出言冷漠,行為怠懶,甚至說自己寧願做殺人犯,下地獄,也不願和這所謂的「父親」在一起。
一個清晨,孩子偷偷逃走。悉達多瘋了似地到處追尋,結果卻一無所獲。
往後的日子,他的思念愈演愈烈。直到有一次,他聽到河流的「笑聲」,才發現了自己如此愚蠢。
因為,如果無法放下「我執」,人生永遠不得解脫。
他開始理解世間的一切:偉大的,渺小的,善良的,邪惡的……
理解了兒子的叛逆,逃離,選擇。然後如同大河一樣,接納兼容。
《格言別錄》中說: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真正的覺醒,就是不再苛求完滿,在世事紛繁間,保留一份順其自然的豁達。
世間眾人,譬如一樹花,雖然同生同開,但最終會隨風而落,各安其命。
面對世事的紛雜,不妨少一點計較,多一些釋懷,才能彼此快活,一身自在。
四、寫在最後
《悉達多》自1922年首次出版,已經被翻譯為39種語言,並暢銷全球。
無數人視其為精神歸宿,因為悉達多那苦苦追尋的一生,實在像極了我們。
年少時,察覺自己的渺小,於是不顧一切,踏上探索之路。
中年時,看遍人間的得失,方知生活本身,就是一個道場。
直到歷經一切,才幡然醒悟:只要心中釋然,人生的每一刻,都是圓滿。
蔣勛曾說:
生命是一場對話的旅途,與自己對話,與周遭對話,與世界對話。
當千帆過盡,看遍風塵,我們終會讀懂大千世界,迎來自己的覺醒。
分享、點贊、在看,3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