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有何危害?歐美瘋狂拆除風力發電機,為何中國卻加大建設

2023-12-13     微兔分享呀

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發達的歐美國家就開始研究對風能的利用,並研製出了第一颱風力發電裝置,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美國已經在北卡羅來納州建立了當時最大的風力發電風車,對於這種完全0污染,獲取過程也幾乎0成本的清潔能源,歐洲各國都紛紛跟進,但是原本應該是清潔能源大放異彩的當下,歐美國家卻在紛紛拆除風力發電裝置,特別是陸上的「大風車」,難道研究使用風電已經幾十年的歐美國家,突然發現了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危害,為何在2008年前後開始了大規模的拆除行動。

對此歐美國家給出的解釋居然是環保,雖然環保問題不能說和風能這種清潔能源毫不相關,至少也不是該被重點關注的對象。但是西方國家的思路的確有點獨闢蹊徑,首先提出的就是保護鳥類,鳥類在飛行過程中,可能被風力發電機如砍刀一般的扇葉劈砍,特別是夜晚,風力發電機上發出的燈光,對於具有趨光性的鳥類和昆蟲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而昆蟲的聚集又增加了鳥類為了覓食而聚集在風力發電機周邊,更加重了鳥類受到襲擊的風險,特別是成排成片部署的風力發電機就如同一張獵殺的鐵網。

據統計美國目前總共有5萬多颱風力發電機,每年會因此造成57.3萬隻鳥類喪生,而歐洲英法德等國,同樣因此產生的鳥類喪生數量也差不多。再加上風力發電機突然的啟動和扇葉轉動的聲響,會對棲息在周圍對噪音敏感的鳥類造成驚嚇,從而飛離棲息地無處藏身。

這樣的說法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城市摩天大樓建設造成的相似影響,甚至貓對鳥類捕殺的死亡率都是風力發電機的數千倍。很明顯歐美拆除風力發電機另有原因,其中性價比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別看風力發電本身沒有成本,但是前期建設的投入依然不小。

一台0.5至2.0兆瓦左右的風力發電機,就要90萬歐元,相當於700萬人民幣,如果發電效率和穩定性得不到保障,風電利用率降低的話,那麼的確使用風電將成為雞肋般的存在,特別是風力發電機還存在報廢的污染處理問題。

歐美風力發電使用效率為何得不到保障?投入一颱風力發電機可能數年才能回本,還要擔心維修和報廢成本,中國為何對此毫不在意,還能夠大力發展?

以一台2.5兆瓦的風力發電機來看,每年大概可以發電500萬千瓦時,收益也就200萬左右,按照一台投入大概超過700萬乃至近千萬的成本,要4、5年才能夠實現回本,前提還是能夠保持持續運轉,並且沒有太大故障造成巨大維修成本的前提下。但風力發電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對自然環境的依賴較大並且不穩定。

雖然風力發電機除了風輪和發電機,內部還有變速機和控制系統,能夠確保無論風力大小,機械能向電能轉化的過程中都會維持穩定,但是如果風力太小,發電機就直接不會啟動,發電風車也就真成了擺設,特別是近些年,歐洲經常出現超高壓天氣狀況,導致海上風速大幅減小,陸上風力更是相應減弱。

再加上歐洲國家雖然經濟實力強,但是普遍疆域面積較小,很難形成規模化的風力發電效率。美國倒是面積廣闊,但是在地形上主要以中部平原占比居多,而風力發電機更多是要安裝在中低山地的山頂、山脊,或風力強勁的高原,這就使得整個歐美國家在發展風電上沒有先天性的強烈優勢。

再加上風電設備依然會報廢產生污染,比如根據數據顯示,到今年底歐洲將會報廢1.4萬片葉片,而美國同樣會產生210噸的相關葉片塑料垃圾。

而中國能夠大力發展風電的原因,恰恰就是通過豐富的風能資源,規避了歐美國家風能不夠足,並且無法形成規模效應的兩大問題。我國在東北、西北、華北和內蒙古,以及青藏高原擁有集中性的風力資源,每年風速3米每秒以上接近4000個小時,50米高度3級以上風能儲量高達18.5億千瓦時。加上西北、內蒙古等地區地域遼闊,適合大規模風力發電機的安裝。

更重要的是我國風力發電技術領先,不存在需要花費高價購買發電設備問題,而且能夠通過規模使用均攤成本。目前全球僅有的2台5兆瓦直驅式風力發電機,分別來自荷蘭和中國,而中國又更進一步在今年製造出了16兆瓦的風力發電機,什麼概念?轉一圈就夠普通家庭一個月的用電量。

再加上中國領先世界的輸變電技術,讓鋪設再偏遠的風力發電機,電力也能得到合理調配使用,而這恰恰也是歐美所欠缺的,所以歐美眼中的「垃圾電」,實際是我國的重要電力能源,所以不用聽歐美忽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a6e432c06d2d9c8b6b0ddbaf8a3db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