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以為才女高標,潔身自好,是一件至善至美之事;可是看到趙清閣的結局,大受刺激。獨身可以,但不要因為一個男人。」這段話是中國著劇作家、散文家杜宣先生對趙清閣的惋惜,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堅持自己的傲骨,卻換得半生淒涼。
1914年,趙清閣出生在河南一戶普通的官僚之家中,祖父是舉人,舅舅是進士,父母均頗有才華,雖然不算大富大貴,但也衣食無憂。但人有旦夕禍福,趙清閣5歲那年,母親突然去世,父親沒幾年就另娶新婦。人們常說,有了後媽就會有後爹,這話還真沒說錯。在趙清閣15歲時,無意間聽到繼母正在跟父親說,要讓自己退學嫁人的事。趙清閣又慌又怕,拿著祖母私底下塞給自己的6塊大洋,獨自外出求學去了。
大抵是家學淵源,趙清閣在寫作上很有天賦,17歲首次向報社投稿就直接被發表,此後她一直靠著稿費跟獎學金生活,並在1933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的時候,就已經成為《女子月刊》的基本撰稿人。一個18、19歲的少女,就能挑起一個刊物的大梁,由此可見趙清閣女士真的很優秀。抗戰爆發後,趙清閣去到武漢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也就是所謂的文協,因此跟老舍結識。老舍是文協總務部主任,趙清閣則被分配成了老舍的秘書,工作上合拍,加上都從事文化工作,二人不免越走越近。
老舍的原配妻子叫做胡絜青,跟老舍同為滿族正紅旗,在繪畫成就上跟趙清閣差不多,但文化素養卻不如趙清閣。1931年,26歲胡絜青在眾多朋友的撮合下,嫁給了32歲的老舍,並在婚後為他生下了3個孩子。
卻沒想到抗戰剛爆發,老舍就丟下妻兒跑到武漢去跟趙清閣擦出愛的火花,兩人開始同吃同住。後來趙清閣去了重慶,老舍也去了重慶,兩人繼續生活在一起,直到1942年,紙終於包不住火,大半個圈子都知道的趙清閣跟老舍的情事傳到了胡絜青耳中。胡絜青想到這些年自己操持家務,撫育子女,老舍卻另尋新歡,忍不住帶著孩子直接「殺」到了重慶。但趙清閣從頭到尾就沒有跟胡絜青爭的意思,她知道自己「偷來」的這麼些年的美夢,也到了夢醒時分,於是獨自遠走上海。
沒想到趙清閣去到了上海,老舍也追到了上海,胡絜青同樣跟著跑到上海。只不過趙清閣再也不願見老舍。1948年的時候,老舍從美國寫了封信寄給趙清閣,跟她說:「我在馬尼拉買好房子,為了重逢,我們到那兒定居吧。」趙清閣心動過,掙扎過,但始終不願再次傷害胡絜青,她沒有赴約。新中國成立後,趙清閣受上面的指使,給居住在國外的老舍寫了一封信,邀請他回國共建國內文學事業,但二人始終未曾再見面。
參考資料:《書信世界裡的趙清閣與老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a0c8ffb97eb95ea2740c57d8f05bb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