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闢井岡山道路的幾點啟示

2023-10-27     江南都市報

原標題:開闢井岡山道路的幾點啟示

開闢井岡山道路的幾點啟示

96年前的今天,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進駐井岡山茨坪,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開始創建中國革命的第一塊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井岡山道路的開闢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90多年前,在中國革命的緊要關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創造性地將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設結合起來,開闢了井岡山道路,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正確方向。

井岡山道路的開闢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要有敢於問路的歷史自覺

1927年,隨著蔣介石和汪精衛叛變革命,全國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中。

年輕的中國共產黨遭遇自成立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中國革命面臨向何處去的歷史之問?

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變化局勢,中國共產黨發動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南昌起義,緊急召開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的總方針。

此後,黨領導發動了秋收起義、廣州起義、海陸豐起義、瓊崖起義、黃麻起義、弋橫暴動、湘南起義等一系列起義,但由於缺乏經驗,起義最終都遭遇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敗。

老路不通,出路何在?在此危難關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將武裝鬥爭、土地革命與革命根據地建設三者有機結合起來,闖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井岡山道路。

井岡山道路是一條不同於俄國的革命道路,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它符合中國國情,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舉,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高度的歷史自覺。

今天,我們正站在新的歷史基點上,意氣風發地行進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這同樣需要我們黨當年開闢井岡山道路時的那種歷史主動和時代擔當。

1936年,毛澤東與創建井岡山根據地的部分幹部在延安合影。

要有勇於探路的堅毅鬥志

井岡山道路的創建並不是一路坦途、一帆風順。

馬克思曾經說過:「如果鬥爭只是在極為順利的成功機會的條件下才著手進行,那麼創造世界歷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在探索井岡山道路的過程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時刻面臨生與死、存與亡的考驗,卻始終鬥志不減、勇毅前行。

衝破思想之困。在中國共產黨開闢井岡山道路之前,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所推崇的模式。但是,俄國的革命模式在中國革命實踐中屢屢受挫,這引起了很多共產黨人的思想困惑。

面對思想困惑,毛澤東同志創造性地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擺脫了「城市中心論」的羈絆,衝破了思想之困。

飽嘗生活之苦。在「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滿萬擔」的井岡山,是很難解決吃飯問題的。毛澤東同志也感嘆「吃飯大難」。其實,生活困難遠不止吃飯問題,紅軍還面臨缺醫少藥無鹽的問題。

毛澤東曾寫道:「在白色勢力的四面包圍中,軍民日用必需品和現金的缺乏,成為極大的問題。一年以來,邊界政權割據的地區,因為敵人的嚴密封鎖,食鹽、布匹、藥材等日用必需品,無時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貴之中,因此引起工農小資產階級群眾和紅軍士兵群眾的生活的不安,有時真是到了極度。」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井岡山軍民用「紅米飯、南瓜湯、百家衣、金絲被」戰勝了革命鬥爭中的生活之苦。

歷盡生存之險。在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敵人發動4次「進剿」,3次「會剿」,大大小小的戰鬥上百次,每次都是生死存亡的考驗。據不完全統計,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過程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多達4.8萬人,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5744人。

在生死考驗面前,井岡山軍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經受住了一次次血與火考驗。

敢於鬥爭是我們黨的鮮明品格。我們黨依靠鬥爭闖出了井岡山道路,也要依靠鬥爭闖出新的趕考之路。

今天,走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面臨風險和考驗一點也不會比過去少,需要經受的重大鬥爭也不會比過去少。因此,我們必須進行堅決鬥爭,毫不動搖,毫不退縮,始終保持勇毅鬥志直至取得勝利。

《井岡山的鬥爭》《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等圖書。

要有善於開路的必勝信念

一條成功的道路既要有問路的自覺、探路的勇毅,還要有開路的信念。井岡山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敢於問路,勇於探路和善於開路的結果。

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在面對革命的困難和挫折時,有人提出了「紅旗到底能打得多久」疑問?

為了克服這種悲觀論調和動搖情緒,毛澤東同志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一系列光輝著作,堅定了軍民對中國革命必勝的信念。

這些著作提出了中國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基本思想,科學揭示了井岡山道路必成、中國革命必勝的必然趨勢和客觀規律,充分闡發了必勝信念的客觀依據。

中國之所以要走土地革命、武裝鬥爭和革命根據地建設相結合的井岡山革命道路:

一是基於中國革命發展規律的認識與把握,「中國現時確實還是處在資產階級民權革命的階段,中國徹底的民權主義革命的綱領,包括對外推翻帝國主義,求得徹底的民族解放;對內肅清買辦階級的在城市的勢力,完成土地革命,消滅鄉村的封建關係,推翻軍閥政府」。

二是基於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深刻認識,「以寧岡為中心的湘贛邊界工農武裝割據,其意義決不限於邊界數縣,這種割據在湘鄂贛三省工農暴動奪取三省政權的過程中是有很大意義的。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的意義」。

三是充分肯定了中國工農紅軍的存在與威力,「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紅色政權存在的必要條件」。

四是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錯誤,是紅色政權的長期的存在並且發展的一個最要緊的條件」。正是有了這種奠基於客觀依據的必勝信念,井岡山道路才得以開闢。

今天,我們已踏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這條道路註定不會平坦,我們不可能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目標。這就要求我們要跟當年開闢井岡山道路時一樣,錘鍊開路築路的必勝信念。

來源: 當代江西

值班編輯:嚴佳成

值班審核:范俊傑

值班編委:游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a0362da1bda6f67a0971a7329889b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