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或者合作請聯繫
mszhangziyan@foxmail.com
《上海堡壘》已經是本年度現象級爛片了。
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無聊的爛片,但我沒想到的是,它依然成了「爛片里的頂流」,那幾天全網都在開啟新角度對本片進行360°全方位環繞立體聲的diss。
人們在社交網絡上看到每一篇有吐槽新角度的文章都會點開看看,但並不可能真的花錢看時間去看這部爛片。
觀眾罵完了心疼自己的電影票錢,而主創被罵了心裡總是難過的。
昨天導演滕華濤接受專訪,今日又喜提一個熱搜#滕華濤稱用錯了鹿晗#。
採訪來自「Sir電影」,但是具體看滕華濤原話是這樣:「我用錯了鹿晗,在一個不適合他的類型里。」這個意思概括成「我沒用對鹿晗」「我沒用好鹿晗」更妥當。
滕華濤:我自己從技術上來講,對鹿晗沒有任何的意見。演員是我挑的嘛。最後這個喊完「咔」過的也是我。 但是呢,確實,通過這一次之後,如果要反思,我確實忽略了一點,我們想拍的這種科幻戰爭,和他的演員類型的差別。 我用錯了鹿晗,在一個不適合他的類型里。怎麼把科幻的東西呈現出來,我在這個問題上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導致我顧及劇本、故事、人物關係等方面的就少了,嚴重失衡,而後者本來是我所擅長的。
看全文,滕華濤沒有說鹿晗什麼不好,另一處他專門說鹿晗只收了很少的錢。他主動承認了自己的責任:「演員是我的挑的,喊完咔過的也是我。」
但我個人覺得滕華濤還出來說話也是沒必要,曲曲折折說一堆也無法解釋這個電影的糟糕。甚至會讓人覺得到現在主創都沒有真正進入冷靜思考狀態,他們還是在不停地說自己的難處和付出。
電影不是根據誰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多來定好壞的,《上海堡壘》就是拍砸了,從故事到設定到感情戲到演員表演,而且很多地方是低級錯誤。
這個採訪讓滕華濤再一次陷入血雨腥風。
向佐激情怒罵滕華濤:「哪有導演會甩鍋在演員身上?你是個男人嗎?」向太在評論里讓他注意「嘔心」和「噁心」的區別。
我覺得向佐也確實應該學學語文了,比如這個「當時」的位置也不是太妥,最好往後面放一放。
另一方面,不管滕華濤怎麼說,他終究是打臉了。
劇組去《嚮往的生活》宣傳電影的時候,滕華濤明明說的是,2014年沒有劇本的時候看到鹿晗照片,就想找對方聊一聊。
滕華濤說,準備過程里也見過其他人,但還是覺得鹿晗最合適。
因為「弄劇本的過程中建立那個人的樣子」。
花了那麼長時間怎麼看鹿晗怎麼順眼,現在才知道弄錯了類型……那對於自己業務能力實在是該反思了。
《上海堡壘》這個項目,要錯是每個地方都錯。鹿晗的演技有待提高,但他確實不是這個片子最大的問題。
但我要說的是,從決定用鹿晗開始,《上海堡壘》全劇組都陷入了一個陷阱。他們獲得了頂級流量才有的待遇——彩虹屁吹破天,沒人說真話。
請看,這是2017年9月《上海堡壘》公布鹿晗主演時的微博評論,從第一天開始,官微就被粉絲們各種熱情洋溢的鼓勵期待占領。
沒有幾個人能在常年的好話中保持清醒。
《上海堡壘》8月9日上映後,口碑已經在第一天就直接垮了,粉絲還在給劇組源源不斷的正面評價
粉絲終究是一小部分人群,跟網絡整體的口碑不成比例,也無法撐起電影票房。
在網絡鋪天蓋地的差評和票房雪崩面前,8月10日《上海堡壘》官微忽然失控。
深夜說過「睡不著」
後來又靈魂拷問,連發了四個「這是爛片??」(觀眾回答:對不起,就是。)
不管主創心中有多少不忿,都無法改變公眾對本片的固定印象,反倒是引發了更多群嘲,最後此事以道歉收場。
到了公映第三天,導演滕華濤選擇微博道歉,承認自己沒有做好事情。
就在滕華濤微博發出後不久,他收到的反饋依然是藝人粉絲的。
這條道歉微博的高贊評論一度這樣
「絕對不是爛片」「有人故意搞壞搞臭」「操控輿論」「讓你們翻不了身」。
實在是太驚訝了,為何年輕人如此熟練地吐出這些話語,為什麼電影好看和不好看這麼簡單的事情也要被說成你死我活的鬥爭?
過了一段時間後,這個道歉微博的高贊評論才變成這條:最該罵你的就是對你抱有莫大幻想和信任的鹿晗粉絲。
嗯,別急,在「錯用鹿晗」論上熱搜後,罵導演的鹿晗粉絲終於來了。
鹿晗粉絲們終於放棄為滕華濤製造幻覺了,今天朋友圈裡幻覺還在繼續。
各位業內人士一個接一個地「心疼導演」「導演加油」。好像拍了一個電影沒拍好被人罵了,是社會的錯。當導演本人開始反省自己為什麼失敗的時候,他看到的還是這種聲音,對他的職業生涯有什麼好處嗎?
看看所有明星的轉發,也能想像,滕華濤本人稍微發出點接受批評的言論後,一刷手機會看到什麼了。
已經不記得有多少次,本號寫了吐槽影視劇的稿子,就收到某幾個朋友點對點的肯定:「你說得很有道理,但是我不能轉發,因為某某某在我朋友圈裡,我昨天還硬著頭皮給他們點贊加油了。」
這種身邊人只對片方和藝人發射(偽裝的)正能量信號的氛圍,已經改變了一些資深從業者的思考方式,他們看不到批評,忽然到了真實批評湧來的時候,他們分不清現實世界和自己看到的虛偽世界哪個是真的。
其實在滕華濤說的話里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他提到,豆瓣差評里「肯定有黑粉」,又說行業里專門有人組織黑粉。
滕華濤:肯定有黑粉。我不太想把這些事全都推到某種陰謀論上去。反正沒有人會不組織(水軍),尤其是現在的電影市場,其實我們自己也知道,行業里有人專門在組織黑粉。這就是行業的一個(秘密),就跟買收視率似的。
我見過一些試圖面對自己口碑崩塌作品的導演,他們都會說一句:「不管怎麼說,都有被黑的成分。」甚至他們也都會說:「我手上有證據。」
有沒有競爭對手相互攻擊買黑水軍打低分的?當然有。
有沒有明星本人的黑粉會故意打低分的?當然也有。
但在數量巨大的真實觀眾感受面前,這些「故意黑」會被不斷稀釋到影響力越來越小,再說豆瓣本身還有一些算法去屏蔽無效評分。
現在片方是這樣的。片子豆瓣分數高,就猛吹「高分佳作」;分數低,就說這是被黑了,這個分數不公平。片子網上有不少人夸,那就是「高口碑」,片子被好多人罵了,那就是「有人帶節奏」。
咋什麼話都讓片方說了?
還不如直接承認自己就是做失敗了。
能承認自己失敗的電影人並不多,王寶強去年成為了第一個去領「金掃帚獎」的藝人,為了他失敗的導演處女作《大鬧天竺》。
他的領獎感言是:知道不光彩還來領獎,是因為自己愛電影、尊重觀眾、必須親自來接受批評;自己第一次當導演,沒做好虧欠了觀眾,想跟觀眾說一聲對不起;立志努力成為一個合格的導演。
到目前為止,王寶強還是唯一一個去金掃帚獎領獎並致歉的電影人。
《上海堡壘》這個片子踩的雷,集這幾年行業錯誤思維之大成:大IP、大製作、流量藝人、大明星。如果按網際網路公司的算法,愛看原著的人看一遍,愛看科幻的人看一遍,愛豆的粉絲看一遍,女主的粉絲看一遍。這受眾海了去了,票房奇蹟指日可待!
可拍電影不是按照這種算法來的。
這些天來,不斷有人計算,是不是主演的粉絲數量變少了就撐不起票房了,從電影的實際票房來計算主演還剩多少粉絲等等。
我也覺得這純屬扯淡。
明星不是粉絲的債主,電影不好看,粉絲沒理由一次次為糟糕的體驗買單。「靠粉絲變現」,是欺負粉絲,也是把明星本人架在火上烤。電影是一個大團隊的集體勞動成果,票房這麼玄學的事情怎麼能指望一個人氣明星來擔呢?
各位粉絲也趁早放棄用包場給愛豆撐排面的習慣才好,這是把自己圈到一個完全不划算的遊戲里。你一個人的喜歡已經足夠珍貴,你只要喜歡你的,沒必要把一個人的喜歡偽裝成一百個人的喜歡。
人氣明星給《上海堡壘》帶來了更多的束縛,除了更挑剔的大眾目光,還有厚厚的看不清世界的濾鏡。在粉絲濾鏡之外,業內朋友圈裡的聲音又是加了十八層溫柔濾鏡。
當流量明星,職業生涯很危險的,常年活在粉絲彩虹屁里,被保護得嚴絲合縫,失去了看清自己的能力,最終的結果是粉絲一點點會流失集結到下一個愛豆身上再編織另一個保護罩,而藝人本身已經錯過了最佳轉型時機。
難道現在創作者也要活在行業互吹彩虹屁里嗎?主創只要稍微做做姿態同行們就爭相心疼,可是訴說自己的不容易,離真正的自省還有距離。
流量明星尚有粉絲能買單幾年,而觀眾可是一部爛片都不能多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