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歲半還不會指人指物?要注意排查

2020-04-24     東莞時間網

圖@視覺中國

孤獨症俗稱自閉症,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患者的特徵是在與人溝通和社交方面有缺失,具有限制性的、重複的行為、興趣或活動。目前,在人群中的發病率在1%左右,也就是說100個人中,就有1個是孤獨症患者。專家指出,孤獨症的早期行為高危因素包括「不看」「不應」「不指」「不語」「不當」等,其中「不指」的信號被許多家長所忽略。當孩子1歲半時還不會按要求指人、指物,有可能是孤獨症的早期行為特徵,建議家長帶孩子到心理科或神經內科醫生處排查。

孤獨症

人群患病率約1%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神經內科主任兼心理科主任陳文雄介紹,對於很多孤獨症患者來說,孤獨症是一種終身殘疾,需要早期干預、終身照管。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孤獨症的人群患病率為1%左右。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每年門診量超過450萬人次,其心理科每年新診斷的孤獨症患者約有800例~1000例。陳文雄對於該院心理科716名患兒進行了特徵分析,結果發現,約有八成患兒最初是由父母或其他監護人首先發現異常,最常見的初次關注的症候就是語言發育障礙,包括不講話、學說話偏晚、重複刻板的言語等。

還有一部分孩子,是醫療機構工作人員轉介看心理科的。比如兒保科的醫生在進行兒保檢查時發現孩子發育行為異常的,家長發現叫孩子名沒有反應、以為是聽力問題帶到耳鼻喉科就診的,或者發現孩子說話異常、以為是舌系帶過短而帶到口腔科就診的。

較少家長關注

「不指」的預警症狀

陳文雄呼籲,父母和監護人應提高對早期孤獨症特徵的識別能力。46%的父母或監護人最先留意到孩子的異常是語言發育障礙。「對於無醫學背景的人群來說,孤獨症中說話異常的症狀是最容易察覺到的,但不一定語言發育障礙就是孤獨症,如果只是說話晚,沒有其他問題,也有可能是特發性的語言發育遲緩。」陳文雄說。

他提醒,孤獨症患兒的早期行為高危特徵包括「不看或少看、不應或少應、不指或少指、不語或少語、不當」。「不語」就是指語言發育異常,「不看」就是指與人缺乏眼神交流,「不應」指喊名字不回應,「不當」是指不當地使用物品,「比如玩具車,一般孩子都是車輪朝下在地上開,孤獨症的孩子可能就是把車翻過來,專玩車輪」。

陳文雄特別指出,很少人有家長關注到「18月齡還不會按要求指人、指物」這一高危因素,也就是「不指」。不僅限於指人、指物,還包括會不會點頭、搖頭示意等。由於孩子這些非言語的溝通能力早於語言能力的發展,把握住「不指」這一預警症狀,有望更早地發現孩子的異常。

教育訓練

是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療

父母或監護人初次關注到症候時患兒的平均年齡是2.13歲,而平均診斷年齡是3.28歲,和已開發國家診斷年齡相當,但陳文雄認為,兩者之間相差了一年多的時間,診斷時間還可以提前,「很多父母或監護人發現了孩子的異常後,都認為可以等一下、觀察一下,或者存在僥倖心理,例如覺得男孩子說話就是比較晚,或者『貴人語遲』等。而錯過的這1年多時間是挺寶貴的」。

教育訓練、行為治療是目前孤獨症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療方法,而早期干預對於患兒來說獲益更大,有一部分輕症孩子通過早期干預和康復訓練,甚至可以正常讀書、找工作,融入社會。

市婦兒醫療中心心理科副主任查彩慧介紹,對孤獨症兒童的康復訓練,很注重家長的參與,「我常說,對康復患兒封閉式訓練的機構,不是理想的機構。家長們既然都帶著孩子來了,就不要浪費時間,和孩子一起參加訓練,學會一些訓練的原則,在家中也可以進行。」陳文雄也指出,家長應該多和孤獨症孩子溝通、多創造與人交往的機會。

孤獨症常有共病

用藥可提高訓練效果

專家介紹,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藥物能夠有效地改善兒童孤獨症的核心症狀,也就是社會交往障礙和交流障礙,因此切勿盲目偏信亂用藥。然而這並不代表孤獨症患兒完全不需藥物治療。查彩慧介紹,藥物可改善孤獨症患兒的一些情緒和行為症狀,為教育訓練創造更好的條件,也是孤獨症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治療方法。

查彩慧表示,60%以上的孤獨症共病其他疾病,比如注意力缺陷及多動障礙、情緒障礙等。藥物的合理運用可以顯著改善孤獨症及其相關障礙兒童的一些相關症狀,如攻擊、興奮、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重複行為和自傷行為, 在教育訓練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在醫生指導下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可改善其行為,提高訓練和教育效果,還可以保證患兒正常生活和學習,有利於監護人對患兒的管理照護。原則上,對6歲以下的孩子,不推薦用藥,但如果行為治療無效,經專業醫生的評估後才可以謹慎使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QXMqXEBiuFnsJQV_J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