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2艘驅逐艦對抗德軍3艘軍艦,雙方二戰唯一一次水面交戰,戰況如何?

2022-06-03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蘇軍2艘驅逐艦對抗德軍3艘軍艦,雙方二戰唯一一次水面交戰,戰況如何?

伊爾別海峽戰鬥的油畫

儘管德軍在波羅的海沿岸地面作戰取得了所成功,但沿海地區仍然對他們非常重要。由於主要線路線用於確保攻擊列寧格勒的北方集團軍群物資供應,因而第26軍的供應實際上只能通過葉爾加瓦-里加-瓦爾加鐵路線。1941年夏天,里加灣對於德軍來說是最重要的通道,此外,它還從這裡發動對蒙海峽群島的攻擊,這次行動得到了代號「北風」(Nordwind),計劃在攻陷里加後不久開始。

德國陸軍指揮部要求里加部隊與海軍加強海上聯繫,如果可能的話,還要與派爾努組織海上聯繫,以及準備登陸蒙海峽群島的方法。為此,他們確定了所謂的「波羅的海連接實驗」,由8艘輔助炮艇(德國人稱之為浮動炮台),12艘高速登陸駁船,13艘小型沿海船隻,12艘拖船,30艘登陸艇以及許多自行式和非自行式駁船組成。此外,第128機動工兵營獲得了26艘西貝爾型(Siebelfähre)登陸駁船。值得注意的是,這型兩棲登陸駁船在其總排水量上優於所有蘇軍在蒙海峽群島的船艇,而小型吃水確保了它們幾乎不受魚雷攻擊。

7月5日,蘇聯空中偵察就發現了德軍在里加灣進行船艇集結,準備進行「實驗連接」。 第二天,它遭到波羅的海艦隊航空兵的攻擊。蘇軍出動26架轟炸機並有10架殲擊機護航。飛行員報告說,炸沉2艘運輸船並炸傷2艘,實際上沉沒,另外兩艘船受損。事實上,蘇軍炸沉了德軍布雷艦Sp-6和Sp-11。

西貝爾型(Siebelfähre)登陸駁船

在此期間,在波羅的海發生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型水面艦艇之間的海戰!1941年7月6日在伊爾別海峽(Ирбенский пролив)進行布雷時,蘇軍驅逐艦「暴躁」號(Сердитый)、「有力」號(Сильный)、「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號(Фридрих-Энгельс)與護衛艦「雪」號(Снег)、「烏雲」號(Туча)與德軍運輸船隊護衛分隊展開了白晝海上炮戰。對於這場遭遇戰,蘇德雙方各執一詞,讓我們看看它們各自如何描述的吧。

蘇軍戰後出版的《偉大衛國戰爭中的紅旗波羅的海艦隊》一書和內部戰報(黑體字)對這次戰鬥描述如下

「1941年7月6日早晨,驅逐艦「暴躁」號、「有力」號、「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號和護衛艦「雪」號和「烏雲」號受命去伊爾別海峽入口布雷,在「有力」號的甲板上堆放了70枚水雷。中午時分,護衛艦「雪」號發生機械故障,只能返回基地

12時29分,「暴躁」號在Овизи燈塔西南發現進入伊爾別海峽的敵軍軍艦輪廓,判斷為1艘輔助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它們顯然企圖破壞我軍的布雷行動。驅逐艦第2大隊大隊長海軍中校阿巴什維利(Г.С.Абашвили,戰後1955年8月8日晉升海軍中將)命令2艘7У型驅逐艦將航速增到23節,航向227度迎擊對方。13時09分,敵軍艦艇在距離112鏈率先開火,炮彈在我們軍艦周圍濺起巨大的水花。13時12分,驅逐艦「暴躁」號在距離敵艦110鏈開始還擊,13時16分,「有力」號開始對敵艦射擊。在最初的炮戰中,德軍不少炮彈在我軍軍艦周圍濺起浪花,隨後逐漸被我軍2艘驅逐艦的炮火壓制,敵艦被擊中起火爆炸。

阿巴什維利

然而,甲板上存放著水雷與敵軍艦艇交戰是件非常危險的事。所以,在交戰一開始,「有力」號艦長海軍少校卡馬羅夫(С.С.Комаров)就命令儘快將水雷全部清除乾淨。然而,他們還缺少足夠的時間來清除這些危險品。13時19分,德軍1發105毫米炮彈擊中艦尾,爆炸造成4人犧牲7人受傷,第4門130毫米主炮有所損傷。最嚴重的是,爆炸的彈片擊穿了1枚水雷的錨體,使其開始著火。它隨時都會爆炸,威脅著軍艦的安全。在附近受傷的高級水手烏波任科(И.П.Уложенко)、二級士官卡爾波夫(В.В.Карпов)和水手亞歷山德羅夫(В.С.Александров)冒著大火和水雷爆炸的風險,一起準備將水雷推出。此時,趕來的海軍中尉格羅夫(И.Я.Горов)和他們一起最終將水雷推出軍艦,軍艦得以保存。根據1941年7月14日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法令,3名勇敢的水兵都被授予紅旗勳章。

蘇軍驅逐艦的魚雷發射管

之後,「有力」號改變了航向並釋放了煙幕,而2分鐘後。「暴躁」號也做了同樣的動作。此時,它們距離敵艦距離87-88鏈,顯然決定撤回到更安全的距離。13時35分,「有力」號上的水雷全部清除乾淨。「暴躁」號繼續追擊敵軍,不過在13時36分得到大隊長的命令停止射擊離開戰場。14時45分,驅逐艦「有力」號接到在「烏雲」號護衛艦上的水警區司令海軍上校霍羅什欣(Б.В.Хорошхин)的命令,要求轉向西南,趕上並消滅敵艦。不過此時敵艦已經從地平線上消失。經過短暫的搜索後,驅逐艦返回了庫雷薩雷基地。

「暴躁」號驅逐艦艦長報告在13時20分它擊中了對方頭艦,之後對方停止射擊,籠罩在煙霧中。在隨後的戰鬥中再也沒有出現,判斷可能擊沉。整個戰鬥,「暴躁」號和「有力」分別消耗了115發和33發130毫米炮彈,最終上報的戰果是擊沉敵軍1艘驅逐艦,擊傷1艘輔助巡洋艦和1艘驅逐艦」。

暴躁號驅逐艦的戰報

連結-霍羅什欣

全名鮑里斯-弗拉基米洛維奇-霍羅什欣(Борис-Владимирович-Хорошхин)1892年6月30日(7月12日)出生,1910年在俄國海軍服役,1918年加入紅軍。1918年8月-1919年9月任北德維納河區艦隊炮兵指揮官。1919年6月8日獲得紅旗勳章。1919年9月-1920年5月任「塞瓦斯托波爾」號戰列艦大副,6-12月任第聶伯河區艦隊江河艦艇支隊支隊長,此後7月-12月任區艦隊司令。1920年11月20日獲得第二枚紅旗勳章。內戰結束後1920年12月-1922年3月任第聶伯河內河艦艇支隊支隊長,之後任炮艦艦長、裝甲艇大隊長,1926年7月-1931年6月任第聶伯河獨立艦艇支隊支隊長。1931年6月-1937年11月任第聶伯河區艦隊司令。1938年8月-1939年10月入獄,1940年1月任海軍參謀部歷史處負責人。

戰爭爆發時任波羅的海艦隊水警區司令,1941年7月6日他率領的布雷艦艇編隊(3艘驅逐艦和2艘護衛艦)在伊爾別海峽與德軍護航運輸隊護衛分隊爆發了波羅的海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水面艦艇交戰。8月10日-10月20日任拉多加湖區艦隊司令,同年9月16日晉升海軍少將,任職期間兩次組織區艦隊艦艇將第23集團軍部隊撤到奧西諾維茨和喀琅施塔得,10月獲得第三枚紅旗勳章。11月任伏爾加河區艦隊江河艦艇支隊支隊長,1942年6月任區艦隊掃雷艇支隊支隊長,7月任區艦隊副司令,8月1日所乘裝甲艇觸雷犧牲。

霍羅什欣

關於這次難得一見的海戰,德軍編隊指揮官Rossow在作戰日誌中寫道:

「7月6日10時26分,我接到命令,帶領獵雷艦MRS-11(Minenraumschiff-11,5100噸,由商船改裝,裝備3門105毫米炮,搭載12艘摩托掃雷艇)和掃雷艦M-23、31(各600噸,各裝備2門105毫米炮)護送4艘滿載軍需品的駁船駛往裡加。

10時45分,兩艘船遭到3架飛機襲擊,對方投彈8枚,無一命中。12時00分,船隊在北方發現4艘驅逐艦,3艘航向東,1艘航向西南,準備分割我們的船隊。在距離18000米時,3艘驅逐艦首先開火,齊射目標是MRS-11。當雙方距離縮短到15000米時,我艦105毫米炮也開始射擊。我命令M-31施放煙幕,而此時俄國驅逐艦可能擔心遭受魚雷攻擊,第4艘航向改為平行航行。其他的驅逐艦繼續與MRS-11交火,但無一命中,而自己卻至少被命中1發。煙幕施放後,交戰在12時55分到13時30分之間出現了間斷。不久,又有5架飛機前來投彈14枚,被擊落1架,船隊沒有損失。

1942年的MRS-11

13時35分,2艘大型驅逐艦繼續與我艦交火,不過此時雙方距離已有25000米,敵艦隻進行了短促射擊。14時15分,敵艦離開戰場,轉向西北。14時30分,我方船隊再一次遭到3架飛機襲擊,對方投彈6枚,依舊無一命中。船隊於19時00分安全抵達目的地。今天的戰鬥,船隊對空射擊消耗105毫米炮彈96發、37毫米炮彈850發、20毫米炮彈3730發;與4艘驅逐艦炮戰消耗105毫米炮彈198發,我方無一損失。」

做為此戰的一個尾聲,5天以後,德軍M-23號在里加灣西北觸雷受傷。

德軍1935年型掃雷艦

附:蘇軍參戰艦艇的介紹

「暴躁」號,屬於7У型驅逐艦,標準排水量1850噸,滿載 2400噸,主尺度 112.5 х 10.2 х 5.01米,功率54000馬力,最大/經濟航速 30/20節,續航力1800海里。1936年10月27日建造,1939年4月21日下水,1940年10月15日編入波羅的海艦隊,艦長海軍上尉皮謝緬伊(А.Г.Письменный)。裝備:4門Б-13-2型130毫米主炮,2 門34-К型76毫米副炮,2門21-К型45毫米火炮,2門70-К型37毫米火炮,4門「奧力康」20毫米火炮,4挺12.7毫米機槍,2座3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12枚),20枚Б-1深水炸彈和30枚М-1深水炸彈,2座БМБ-1深水炸彈發射架,60枚КБ水雷,艦員207人。1941年7月19日在達戈島被德軍容克-88轟炸機炸沉,1949年艦體被打撈拆解。

行駛中的暴躁號驅逐艦

「有力」號,屬於7У型驅逐艦,標準排水量1850噸,滿載 2400噸,主尺度 112.5 х 10.2 х 5.01米,功率54000馬力,最大/經濟航速 30/20節,續航力1800海里。1936年10月26日建造,1938年11月1日下水,1940年10月31日編入波羅的海艦隊,艦長海軍少校卡馬羅夫(С.С.Комаров)。裝備:4門Б-13-2型130毫米主炮,2 門34-К型76毫米副炮,2門21-К型45毫米火炮,2門70-К型37毫米火炮,4門「奧力康」20毫米火炮,4挺12.7毫米機槍,2座3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12枚),20枚Б-1深水炸彈和30枚М-1深水炸彈,2座БМБ-1深水炸彈發射架,60枚КБ水雷,艦員207人。1944年11月-1945年5月艦體翻新,1959年2月20日改為目標艦ЦЛ-43,1969年1月21日除籍拆解。

有力號驅逐艦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號,屬於「諾維克」級,滿載排水量1700噸,主尺度 98х 9.34 х 3.8米,功率30000馬力,最大/經濟航速 27/16節,續航力1800海里。

裝備:4門102毫米主炮,1門76.2毫米副炮,4門45 毫米火炮,3座3 聯裝456毫米魚雷發射管,水雷50枚,艦員168 人。原名「傑斯納」號(Десна),1914年11月建造,1915年11月7日下水,1916年8月12日交付,1921年4月21日加入紅海軍,1922-1925年大修,1941年8月24日在芬蘭灣尤敏達雷區觸雷沉沒。

1916年的傑斯納號驅逐艦

護衛艦「雪」號(Снег)和護衛艦「烏雲」號(Туча)都屬於「颶風」級(Ураган)39型護衛艦,「雪」號1935年4月27日建造,1936年7月14日下水,1938年9月25日編入波羅的海艦隊,1941年8月28日在芬蘭灣尤敏達雷區觸雷沉沒。「烏雲」號1935年4月27日建造,1936年10月20日下水,1938年9月25日編入波羅的海艦隊。1944年10-月改裝為高速掃雷艦,1952年11月12日退役。

烏雲號護衛艦

標準/滿載排水量465/638噸,主尺度 71.5 х 7.4 х 2.5米,功率 6300 馬力,最大/經濟航速 26/14 節,續航力 1490海里/14節。

裝備:2門1909型102 毫米主炮(後改為 2門Б-24БМ型100毫米主炮), 3-4門21K型45 毫米副炮(後改為70K型37毫米), 7-9 挺12.7 毫米機槍,1座3聯裝456毫米魚雷發射管, 2座深水炸彈發射架,20枚КБ型或 32 枚1926型水雷,艦員120人。

護衛艦上的魚雷發射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9017f1ffe09215e0d059dceb379c6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