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小兵當眾批評軍長戰術有問題,說完3句話連升3級,40歲成上將

2024-01-05     張桃子

原標題:19歲小兵當眾批評軍長戰術有問題,說完3句話連升3級,40歲成上將

1934年5月6日,鄂豫皖根據地的紅二十五軍正歡天喜地地開著表彰大會。

今天對紅二十五軍來說是非常特殊的一天。

因為自從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戰略轉移以來,剩下的部分紅軍組成的紅二十五軍便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反圍剿」戰。

兩年來,國民黨瘋狂探索我軍蹤跡,妄圖一舉殲滅紅二十五軍。他們日日搜山不說,還喪心病狂地開山伐樹,喊出「砍盡大別山的樹,挖盡共產黨的根」的口號。

而紅二十五軍的戰士們此時糧草短缺,衣物不足,槍枝彈藥也數量稀少,只能潛進大山中打游擊戰,為守住根據地搏命廝殺。

鄂豫皖根據地舊址

就這樣,紅二十五軍在苦難中堅守了將近兩年。終於在1934年5月6日這一天,紅二十五軍尋到了機會,在徐海東軍長的帶領下奔襲羅田縣城,搗毀了國民黨軍五十四師後方倉庫,還繳獲銀元7000枚和許多槍枝彈藥。

這一戰,是紅二十五軍兩年來打得最漂亮的一戰,是二十五軍揚眉吐氣,大顯神威的一戰。

戰士們個個眉飛色舞,回根據地後更是興高采烈地回顧這次成功,就連徐海東也分外高興,特意開了表彰大會鼓舞士氣。

此刻,大廳里一片喜氣洋洋。也正因此,角落裡一個滿臉不悅的小戰士便顯得分外格格不入。

小戰士看起來十七八歲,一臉稚氣。聽到旁邊的紅軍大笑著說起今天的戰情,他並沒有隨聲附和,反而眉頭緊皺,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

終於,就在他發現徐海東也和大家一樣時,小戰士終於忍不住站了起來:「我覺得今天的戰鬥根本不算全勝,我們的戰術明明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話音未落,全場一片寂靜。小戰士身旁的紅軍急忙去拉他:「你不懂就別亂說,快向軍長道歉。」

小戰士梗直脖子,一臉倔強,又將自己剛才說過的話重複了一遍。

戰士們這才意識到,自己剛剛沒聽錯,這個十幾歲的小毛孩兒竟然真是在潑大家的涼水,並在大庭廣眾之下挑釁軍長的權威。

這小孩到底是誰?他又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少年熱血,參軍報國

事實上少年並沒有看起來那么小,他叫劉震,出生於1915年3月3日,已經19歲了。 劉震的老家在湖北省孝感縣的一個小村裡,父母都是農民,家境十分貧寒。

因此,劉震從小就十分懂事,小小年紀便開始幫父母分擔家中的農活。隨著年紀的增長,劉震的目光不再只局限於小小的家庭,逐漸轉向了飽受侵略和壓迫的祖國。

16歲那年,滿腔熱血、渴望報國的劉震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成為了一名革命小戰士。第2年,劉震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成為了留守根據地的紅二十五軍的一員。

兩年里,劉震衝鋒陷陣,不畏生死,雖然年紀小,但在數次反「圍剿」戰中都表現優異,還成功當上了紅二十五軍手槍團的副班長。

劉震

聽到國民黨的砍樹挖根口號後,劉震更是一臉沉靜地寫下:「樹也砍不完,根也挖不盡,留得大山在,到處是紅軍。」

這幾句話,對當時的紅二十五軍來說是莫大的激勵,更讓處境危難的戰士們無數次熱血沸騰。

也因此,沒有人相信,說出這種話的小劉震竟然會在大家取得勝利後狂潑冷水,當眾挑釁上級。

更讓大家意外的是,徐海東對此不僅不生氣,反而一臉興味地看著劉震,耐心地問他這麼說的原因。

徐海東

劉震錯愕了一瞬,隨即站直身子大聲說道:

「首先,我軍在攻戰時並沒有安排好火力,尤其是機槍未能發揮足夠的掩護作用,使我軍造成了較大傷亡。」

「第二,退出羅田縣時,我軍部署不夠周密,致使隊形散亂,導致幾個部隊暫時失散,並造成額外傷亡。」

「第三,我們手槍團進城背出銀元7000餘枚,看似戰果斐然,但進城時間卻太晚了。如果能夠早進去一會兒,一定能再多運出一些。」

這番話一出,著實讓徐海東嚇了一跳。他本來以為這個小戰士即便說也只能說一些戰場上的細枝末節,可沒想到,他竟然站在領導人的角度上,提出的都是目光長遠,影響全局的意見。

徐海東立刻大笑起來,拍著手喊了三聲:「好好好!劉震同志有眼光,有戰術,又敢講敢做,我看可以當連長、指導員。」

台下的戰士們面面相覷,都以為軍長在開玩笑。可沒想到,還不到一天,小劉震竟然真的被任命為二二四團一營一連的指導員,直接連跳三級。

長征路上,臨危受命

劉震雖然升任了指導員,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戰士,衝鋒陷陣時永遠在前。

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開始長征,行至河南方城縣的獨樹鎮時,突遇國民黨「追剿隊」襲擊,敵強我弱,實力十分懸殊。

為了掩護大部隊成功突圍,劉震和一連連長帶領一連全體戰士搶占了一個小山頭,以自身血肉在段莊和馬莊正面攔住敵軍。敵軍一波波衝擊,一連戰士拚死阻擊,用身體拖住敵軍前行的腳步,可連長不幸犧牲了。

戰士們悲痛至極,士氣逐漸衰退。劉震臨危受命,代理連長繼續執行命令:「同志們,這是關係我軍能否繼續西進的一戰,是關乎我軍生死存亡的一戰,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堅決執行命令,打退敵人的進攻!」

說完,劉震第一個沖了出去,守在最前線攔阻敵軍。在他的鼓舞下,戰士們重拾信心,捨生忘死,以犧牲半個連為代價守住了陣地,完成了他們的使命。

之後,劉震開始帶著剩下的士兵衝殺突圍。許多受傷嚴重,行動不便的戰士心中絕望,都認為這一次肯定要被丟下了。

沒想到,劉震竟說不會拋棄任何一個人:「輕傷的扶著,重傷的抬上擔架,快走!」

戰士們還沒反應過來,劉震已經第一個衝上去抬起重傷士兵的擔架,護著他前行。

戰士們紛紛回神,輕傷的互相攙扶,重傷的被輪換著抬起,就這樣一直奔走了十幾個日夜。在這期間,劉震一直堅持著自己的諾言,沒有拋下任何一個人。

到達陝南的時候,劉震因為連日抬擔架,累到手臂都在顫抖。但一連並沒有在這裡逗留太久,很快,他們又踏上了長征的路。

他們一邊作戰一邊前進,花費了整整10個月的時間,終於到達陝北延安縣永平鎮,勝利結束了長征。在這3000餘里的道路上,劉震充分發揮了自己的領導和戰鬥才能,帶領一連一次次取得勝利。

1935年9月18日,長徵結束的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六軍和紅二十七軍合為紅十五軍團。由於出色的表現,劉震被組織提升為七十五師二二五團政委,次年6月又升為七十五師政委。

大局為重,改化皆行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劉震終於有機會端起槍朝向侵略者,一展年少時的抱負,但這個過程卻沒有劉震想像得那麼容易。

1937年8月,國共兩黨達成協議,組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將紅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紅七十五師也變成了三四四旅六八八團,劉震任六八八團政委。

戰士們接受不了這樣的改變,更無法忍受脫下紅五角星帽,戴上國民黨「青天白日」的徽章。

好幾個老戰士死死抱著包裹,怎麼也不肯把八角帽交上去:「要麼你們把我的腦袋砍下來,到時候隨意你們換帽徽,要麼誰也別拿走我的帽子,我就帶這個八角帽!」

對於戰士們來說,這個徽章不僅代表著他們紅軍的身份,更是他們用生命捍衛的信仰。如今要他們丟掉信仰,轉去擁抱別人的徽章,這比殺了他們還難受。

劉震非常理解戰士們的想法,他沒有逼迫六八八團的戰士們上交帽子,而是走過去,端端正正地將新帽子戴在老戰士的頭上。

「你的衣帽現在變了,你的人變了嗎?」

老戰士有些愣神,劉震接著道:「我們所有人的願望是打敗日本人,趕走侵略者,拯救我們的祖國。如今國難當頭,我們與國民黨合作,也是為了達成這個目標。」

「我想請各位記住,我們如今改編隊伍,改換衣帽,都是為了達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是為了守護我們的國家,捍衛我們的民族。」

劉震鏗鏘有力地道:「我們的衣帽變了,我們的本質不變,我們仍然是為人民而戰的軍隊!」

「為人民而戰!」

「為人民而戰!」

戰士們激動地大喊,自此以後,六八八團的每一名戰士都接受了新的衣物和帽徽。只不過,在劉震的默許下,他們留下了舊衣物,成為了第一個不交八角帽和紅五角星的團。

當然,劉震也並非一直這麼通透,他也有和老戰士們一樣犯軸的時候。

1941年9月,我軍部隊建設困難,時任新四軍政委劉少奇和其他長官決定把我軍主力分化成地方部隊。

此時劉震早已升任為十旅旅長,面對組織的安排,他第一次沒有立刻執行命令,而是提出異議。

劉震認為,我軍本來就是以打游擊戰為主,如果將紅軍主力部隊化成地方部隊,豈不是只能固定在一個地區。

到時候,如果遭受日偽軍夾擊,很有可能無法在發揮出當初紅軍機動作戰的優勢,只能被動挨打。

劉少奇笑著道:「我們要發展人民武裝,發展根據地,把軍隊『化』下去是必然之舉。你們這次『化』掉一個旅,下一次必然有兩個、三個旅長出來,這是考慮長遠的全局觀念。」

說到這,劉少奇順便批評了劉震之前不考慮全局,一味要求調回他的一個團的事。

「毛澤東同志說過,共產黨員不可爭個人兵權。我們的幹部一定不能是不識大體,目光短淺之人。」

劉少奇

聽完這番話,劉震感到十分羞愧。回去之後,他反覆琢磨主力軍地方化的事,努力理解劉少奇說過的全局觀念。

之後,在各軍難以執行之時,劉震第一個提出自己會儘快將十旅『化』下去。為此,他還向不願意被『化』入地方軍隊的戰士們打保票,自己一定會讓他們再回到主力部隊中來。

在劉震的努力下,十旅『化』下去的速度非常之快。也因為戰士們對他的信任,在被『化』下去後,戰士們還不斷拉起新的兵力。

有的排長、連長順利拉起了一個連甚至一個營的兵,一位團參謀長更是憑自己的力量拉起了一個團的兵力,自己當上了團長。

等到1945年時,劉震的十旅已經壯大一倍,達到了兩個旅的兵力。

游擊出戰,力破日軍

當然,這些被「化」下去的地方部隊是需要成長的時間的。而在這段時間內,我軍必定要想出更可靠的戰術來應付敵軍。

劉震之前在紅軍隊伍時便十分擅長游擊戰,此時他仍然認為分散游擊的戰鬥方式是我軍優勢。

可如今,主力部隊大部分已被分化成地方部隊,堅守在不同的地區。如何將這些兵力靈活取用呢?

劉震想了個辦法,他同當時淮海的各地委商議決定,將全區分成4份,分別建立中心縣委,每個中心縣委各領一支地方武裝。

劉震將一部分主力部隊也分成4個支隊,與這4個地方部隊分別合編,形成新的支隊,加強地方武裝力量和地方游擊化。

劉震本人則帶著一個加強特務連游擊作戰,在各地區內快速跳躍,靈活機動地指揮4支隊伍作戰。

在這樣的戰術下,各縣的武裝和民兵隊紛紛打起了游擊戰。他們堅決不與兵力較強的敵軍正面作戰,反而神出鬼沒,神不知鬼不覺地消耗敵人,使敵軍的精力受到極大打擊,逐漸變得疲勞。

之後,劉震開始正式機動作戰,分別對4個支隊下達指令。他們有時圍住敵城,在敵人以為要攻城而求援之時成功包繞,殲滅敵方援軍。有時突然襲擊,讓敵軍煩不勝煩。有時集聚各路主力,一舉拔除對方據點。

就這樣,日軍被打得疲憊不堪,偽軍的各路據點也被一個個攻破,我軍取得重大成功。

直到1945年8月,被『化』下去的各地方部隊紛紛長成,又被恢復成主力部隊,我軍實力大增,劉震則帶領新的十旅開始攻取淮陰城。

這一次,劉震一改往日打法,選擇用爆破和猛烈的火力強攻,最終成功攻取淮陰城,殲滅敵軍9000餘人。

劉震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了我軍不僅可以打游擊戰,對這樣的攻堅戰依然勢如破竹。

有趣的是,此戰所用的炮大多都是劉震抗日戰爭時期繳獲的。當時我軍對這些炮知之甚少,哪怕繳獲了敵軍的追擊炮也只能埋掉。

劉震覺得非常可惜,便向徐海東建議用牲口馱走這些炮,讓我軍士兵學著使用。

當然,在沒有專人指導的情況下,我軍對炮的研究和使用實在有限,這些繳獲的炮便變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劉震看在眼中,急在心裡,但卻無可奈何。

一次進軍途中,劉震偶然得到了一本炮兵教材。這本教材是被國民黨丟棄掉的,但劉震卻如獲至寶,日日揣在懷中,有時間就研究。

與此同時,劉震還利用各種途逕自學著拆解改裝炮。沒想到,竟還真讓他學出了些名堂。後來的日子裡,劉震不僅學到了用炮火掩護步兵的作戰方法,還研究出了改裝炮的手段。

劉震把這些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將繳獲的日本破機炮改裝成我軍可用的曲射平射兩用炮,並將這些炮又用到攻打日軍的戰場中,攻陷日軍上百個據點。

化身神話,空戰美軍

如果說爆破戰是劉震戰鬥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那麼在從沒有坐過飛機的情況下帶領我國空軍與美國抗衡,則讓劉震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神話。

1950年,韓戰爆發,朝鮮岌岌可危。我國很快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並派遣中國志願軍幫助朝鮮作戰。

志願軍剛到不久,美軍就做出了回擊。他們以空戰為主,派遣空軍炸毀志願軍汽車339輛。當時我軍一共擁有汽車700輛,一下子就被毀掉了一半。

中央軍委立刻意識到,光地面部隊作戰遠遠不足,我們也需要派出強有力的空軍掩護地面軍隊,積極配合作戰。

但當時我國空軍部隊剛剛成立不久,作戰飛機只有200架,空軍們也只練習過20個小時的飛行,毫無任何作戰經驗。

而美國空軍的大部分飛行員都有著上千個小時的飛行時長,還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作戰經驗豐富。

最重要的是,中央軍委選中的空軍司令員劉震其實連飛機都沒坐過,更沒跟別人打過空戰。

在這樣大的差距下,身經百戰的劉震也有些發怵了。可沒辦法,國家需要,彭德懷司令指定,周恩來總理力保,毛主席也批准了。劉震即便有所擔憂,此刻也只能履行軍人的天職,服從命令。

「請組織放心,即便有再大困難,我也一定要把它干好!」

劉震立即開始行動,先了解了我軍情況,再根據作戰任務積極健全空軍機構,學習空戰業務。 他還特意從蘇軍聘請顧問,同自己一起聽課,討論,研究作戰方案和空軍演習。

不過,劉震始終堅信,紙上談兵終不可靠,任何經驗都要從實戰中得來。

因此,劉震相繼安排兩次大型軍事演習,在真正的作戰環境里磨練飛行員們的意志和業務能力。

在他緊鑼密鼓地安排下,志願軍空軍進步巨大。

很快,劉震又做出了在實戰中鍛鍊的作戰方針,要求飛行員們在真正的戰鬥中成長。

於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正式入朝,同美國軍隊正式開始空戰,僅在1951年9月25日到27日這幾天內,便打下了美機26架,取得了空前的勝利。

隨後,劉震又將地面的游擊戰術靈活運用到空戰中。他密切研究敵軍的活動規律,並安排志願軍提前埋伏在天上伏擊。

隨後,我國空軍屢屢襲擊,數次打得美軍措手不及。

志願軍的熱情空前高漲,士氣更勝,開始連番擊退美軍,使美軍放棄了對「三角地區」的封鎖,徹底打破了美軍的不敗神話。

此戰之後,劉震奉命回國,在1955年被授予了上將軍銜。此時,他才剛40歲。

兩年後,在組織的安排下,劉震開始組建空軍學院,培養了大批能力卓絕的年輕空軍。

此後,劉震的主場便從炮火紛飛的戰場轉變到國家建設中。直到1985年,劉震主動從領導崗位離開,並寫下《老同志要有點樂退精神》的文章。

在文章中劉震提出,為實現我國幹部年輕化,使我國始終有一個富有生機活力的中央領導機構,應當在他們這些老同志中提倡樂退精神。

滿腔熱血地來,積極樂觀地退,這兩種精神貫穿劉震的一生,也讓我們無數次感嘆這名老戰士的通透和純粹。

為此,哪怕劉震在1992年去世,我們也能在未來的時光中不停地懷念和欽佩他的精神。並受到他的影響,積極面對自己的人生,為祖國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讓革命之火,不斷延續燃燒。

而這,或許正是這些先輩們奮鬥一生的真正目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8b03d46ccfad0b61a7ff0466e337f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