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大學師兄,是80年代的碩士研究生,研究了多年微生物。
大概五六年前,他給我科普了一個健康概念。
直接顛覆了我的很多觀念。
然後這幾年我看了很多資料,也經歷了自己的實踐。
發現師兄確實是對的。
今天給大家講講。
這篇文章,你一定要耐心讀完。
先從這一波大規模發燒說起。
大家知道,最近很多醫院急診爆滿,尤其兒科。
雖然每年入冬,都會有一波感冒發燒的。
但今年的感染人數明顯太多了,遠超往年。
有的醫院甚至創了建院以來的接診記錄。
很多人就開始擔心,不明白為啥這麼嚴重。
但世衛組織一位專家就雲淡風輕地說,「正常的,別的國家解封后的第一個冬天也這樣。」
我查了查資料,還真是。
日本、芬蘭等等很多國家,在解除新冠封鎖的第一個冬天,都是這個熊樣。
原因很簡單:
新冠疫情的時候,人們長期戴口罩、用消毒水。
導致大家沒啥機會接觸病毒、細菌之類的病原體。
人的免疫系統也就沒得到正常的鍛鍊。
今年大夥都摘了口罩,直面各種病菌。
而免疫能力又不行,既不認識壞蛋,也打不過壞蛋,很容易被擊潰。
於是就紛紛被感染了。
業內管這個叫「免疫債」。
就是說,免疫系統該鍛鍊的時候沒鍛鍊,欠債了。
等病菌找上門來,你就得加倍還債。
跟人類的很多事情一模一樣。
平時不準備防洪,洪水一來,就被淹了。
平時不好好學習,考試一來,就傻眼了。
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但絕大多數人,只知道人類世界如此,不明白微生物世界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就有很多錯誤的觀念。
比如絕大部分人都會覺得,對病毒必須嚴防死守。
離病毒越遠,人就越健康。
所以認為多戴口罩,多噴消毒水,總歸沒壞處。
但事實上完全不是這樣。
因為人的免疫系統,是需要通過實戰來鍛鍊的。
它得時不時地接觸病毒,才能準確地認識病毒,知道如何弄死病毒。
如果我們老戴口罩、噴消毒水,把自己跟病毒隔絕了。
我們的免疫系統沒見過病毒,自然就不會防衛。
一旦遇到,多半打不過。
就像從來沒見過小偷的警察,和天天抓小偷的警察,肯定後者更會抓小偷。
所以我今天要說的第一個觀念就是——
我們不要過分防範病毒,適度接觸一些,對健康更有好處。
放一點點病毒到身體里,給免疫系統創造練習抓壞蛋的機會,很有必要。
注意這個「適度」很重要。
就是接觸一點,保證我們的免疫系統既能得到鍛鍊,又能滅掉它。
不能大量接觸,否則免疫系統扛不住,人就感染了。
然後我來說一個真正顛覆認知的觀念。
關於細菌。
其實相比於病毒,細菌對人的影響更大。
人身體里,生存著上百萬億的微生物。
其中絕大部分是細菌。
而現代人對細菌有一個巨大的誤解——
覺得它是壞東西,是會讓人生病的,是應該消滅的。
大錯特錯啊。
其實人體里的絕大部分細菌都是有益菌和中性菌。
有害的只是極少部分。
一個成年人體內,大約有100萬億個細菌。
這些細菌遍布人體的角角落落,皮膚、口腔、肺、眼睛……到處都有。
形成一個非常完善的繁華細菌社區。
每個人,都是一個屬於細菌的小宇宙。
是一個行走的菌群。
而這些細菌,可不是白白寄生的。
它們會幫助人體做很多事:
幫助我們吸收營養,訓練我們的免疫力,抵禦外界生物入侵,合成維生素,甚至調節人體的喜怒哀樂……
總之非常非常有用,是我們不可缺少的朋友。
比如「細菌訓練我們的免疫力」這件事,你可以這樣理解:
免疫細胞是咱家孩子,細菌是別人家的孩子們。
大家都生活在一個大社區。
別人家孩子大部分是好的,但也有幾個很差勁。
如果你為了防止咱家孩子被壞孩子欺負,費盡心思把他跟別的孩子隔離開。
那咱家孩子就沒有基本的分辨能力和交往能力。
以後遇到好孩子,就可能攻擊人家。
遇到壞孩子,也可能完全看不出來,被搞得很慘。
而如果咱家孩子整天在外面玩,大量接觸形形色色的孩子。
他就更會分別誰好誰壞。
更知道怎麼對付壞孩子。
他遇到過的孩子越多種多樣,他的處世能力就會越強。
細菌和我們的免疫力,大概也是這樣的關係。
人體內的細菌越多越豐富,就可以把人的免疫力訓練得越強大。
可是這些年來,人類過多地關注致病菌,而導致細菌被污名化了。
一說起細菌,人們立刻覺得「會讓人生病」。
所以就殺它沒商量。
消毒液、抗生素、防腐劑……各種殺菌招數齊上陣。
而很多細菌,其實是友軍,是我們身體必須的。
你不分黑白地把它們幹掉,麻煩就來了。
除了導致免疫力變弱,還會引發很多疾病。
比如,你把腸道的一些有益菌群滅掉了,就可能導致腸道菌群失調。
你就可能出現腸炎、拉肚子、消化不良……各種毛病。
再嚴重點,可能還會得糖尿病、肥胖、腸癌、抑鬱、過敏、類風濕等等許多病。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好幾百種病,都跟人的腸道菌群失調有關係。
很多人可能難以置信,覺得這些病,跟細菌有啥關係。
還真都有關係。
舉個例子,比如過敏。
過敏是免疫系統出錯導致的。
免疫系統相當於人體警察。
一般來說,人接觸到什麼東西,免疫系統會首先判斷這東西是有害還是無害。
比如正常人吃雞蛋,免疫系統就會先湊過去看看這是啥。
一看是雞蛋,就知道不用管它,但吃無妨。
但是也有一些人,他的免疫系統不認識雞蛋。
就會以為是什麼異物入侵,趕緊發動攻擊,要把雞蛋滅掉,或者驅逐出身體。
於是人就會產生各種過敏反應,打噴嚏、皮膚癢、喉嚨腫、噁心嘔吐等等。
那為啥這個人的免疫系統會不認識雞蛋呢?
極大可能,就是因為他身體的菌群失調。
因為人的免疫系統,是要靠菌群訓練的。
菌群完整豐富的人,訓練出的免疫系統也會更完善。
而菌群有缺陷的人,免疫系統也會有缺陷,會認知錯亂。
碰到個雞蛋也覺得「我的天吶不得了了,我必須把這個怪物拿下」。
然後就做出了過度的反應,過度敏感,也就是「過敏」了。
所以歸根到底,問題還是處在這個人身體里的菌群不夠豐富,或者不夠健康。
我有一個鄰居大姐,特別愛乾淨。
家裡一塵不染,有事沒事就拿消毒劑噴一遍。
然後她女兒就各種過敏,隔三差五就要跑醫院。
醫生說,有可能就是因為孩子的環境過度清潔,導致她接觸的細菌少,免疫力不行。
還有一個醫生姐姐,以前都好好的,去年忽然開始桃子過敏,還很嚴重。
她自己就分析,應該是疫情期間用了太多消毒劑,滅掉了身體的很多微生物,導致菌群失衡了。
你有沒有發現,那些過敏的人,往往都特別愛乾淨。
或者他們的父母特別愛乾淨。
其實國外早就有研究發現,在農場裡長大的孩子,過敏的發生率要大大低於城市的孩子。
原因就是農場的孩子,是在「不潔」的環境里長大的。
天天和泥土為伴的孩子,看起來髒兮兮的很不衛生。
但是泥土中其實含有非常豐富的細菌。
農場裡的孩子廣泛地接觸了各種微生物,也就在體內培養了豐富的菌群,也很好地鍛鍊了自己的免疫力。
很多城裡媽媽看到農村小孩一身土、一手灰,餅乾掉地上撿起來就吃。
會覺得哎呀太不衛生了,會生病的。
但事實上,這樣長大的孩子往往身體特別壯,一年到頭很少去醫院。
反而是我們城裡的小孩,天天一點土不沾,飯前飯後反覆洗手,哪兒哪兒都不讓摸,照顧得無微不至。
可是身體反而特別嬌弱,動不動就發燒咳嗽,吃個蝦也過敏了,隔段時間就跑醫院去掛水。
你說這是為什麼?
是時候正視這個問題了。
美國關愛兒童成長的官方手冊里就明確寫道:
「別讓孩子老是呆在家裡,因為阻止孩子去接觸常見病菌,會導致他們的免疫力下降。」
這跟我們老祖宗說的「不乾不淨,吃了沒病」「穿百家衣的孩子好養活」,是不是不謀而合?
我曾經特別反對這兩句話。
但是這幾年徹底改變了觀念。
不得不承認,老祖宗是對的。
有一個關於「剖腹產和順產,哪個孩子更健康」的研究,很有意思。
研究發現,順產的寶寶在經過產道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吞咽很多產道里的液體。
這些液體里有大量的細菌。
因為就在媽媽身體里,所以都不是致病菌,到了寶寶腸胃裡也不會致病。
不但不致病,還會訓練寶寶的免疫系統。
讓他早早地學會抵禦外來入侵的致病菌。
而剖宮產的寶寶,就錯過了這種植入細菌的機會。
也就沒能在體內建立起豐富有益的菌群,沒能給免疫系統完成最初的訓練。
這樣的寶寶就更容易被外界的致病菌感染。
而感染之後,現代人又特別喜歡用抗生素治療。
抗生素會不分黑白地殺死人體內的菌群。
寶寶本來菌群就不豐富,又時不時被抗生素殺一波。
於是就始終不能在體內建立起健康完善的菌群。
也就很難訓練出很好的免疫系統。
也就更容易生病。
所以你看,還是自然的方式更健康。
還有一個母乳喂養的研究,也很神奇。
你知道,現在很多嬰兒奶粉都特別高級,說得天花亂墜。
但是可以肯定地說,配方再好的嬰兒奶粉,也不如母乳好。
因為母乳里,有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成分,起著意想不到的作用。
比如母乳里有200多種叫做HMO的多糖。
這玩意,嬰兒根本沒辦法吸收。
過去科學家就很疑惑,不明白母親為啥花那麼多精力去分泌它。
而最近的研究就發現了,原來這些東西,是用來喂養嬰兒腸胃中的細菌的。
這種細菌食用HMO以後,會產生的一種化學物質,幫助嬰兒的小腸更好地生長。
所以,母乳喂養的寶寶消化能力就更強,拉肚子和得痢疾的相對少。
你說是不是還挺神奇的。
所以我們真的要尊重自然,尊重人原始的生存方式。
這是人類用幾百萬年的時間,不知花費了多大的代價,才一點點探索和篩選出來的。
我們最好不要貿然推翻。
說到這裡,咱來仔細了解一下,人類和細菌的關係。
細菌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34億年(也有研究認為是38億年)。
在大概30億年的時間裡,細菌都是地球上唯一的生命形式。
而我們人類來到地球只有700萬年。
也就是說,人類出現的時候,細菌的世界已經非常發達完善了。
我們的原始祖先,在充滿細菌的世界裡活了下來。
又在幾百萬年的進化里,跟細菌形成了複雜的相依共生的關係。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互相需要,不可分割。
細菌的群體遠比我們想像中更聰明、更複雜。
舉個例子。
有科學研究發現,當少量致病菌進入人體,它們不會貿然發動攻擊,來對付巨大的「宿主」。
因為少量病菌會很快被人體消滅。
這些病菌會選擇先靜靜地複製增長,還不時彼此交換信息,統計同伴的數目,來評估自身實力。
當它們確定同伴數量已經足夠多以後,才會忽然「暴動」,一起進攻人體。
是不是很狡猾?
當然,我們的免疫系統也在不斷練習,如何儘早發現這些狡猾的敵軍,並且快速消滅它們。
現在科學家也在研究,細菌之間是怎麼交換信息的。
一旦我們解碼了它們的語言,就可以告訴它們錯誤信息。
讓它們一直以為自己勢單力薄,不敢發起進攻。
人也就不會發病了。
當然,要解碼細菌的語言,極其困難。
所以科學家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其實直到今天,我們對細菌的認知都非常有限。
人類存在了700萬年,直到300多年前,才知道有細菌這個東西存在。
真正深入研究,也就是最近幾十年。
據估計,目前人類所認知的細菌,還不足細菌總量的1%。
所以我們還處在非常初級和表面的階段。
還有太多東西我們一無所知。
將來如果有更先進的設備,我們很有可能發現,人體里還有更微小更豐富的生物群體,是人類聞所未聞的。
而現在有個非常可怕的問題,就是「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我們剛剛了解1%,就以為懂了。
就急於做出判斷和選擇。
我們讓孩子遠離泥土,覺得這樣就不會感染致病菌。
卻不知道這讓孩子失去了接觸更多微生物的機會,免疫力下降,成為嬌弱的溫室花朵。
我們用殺菌洗手液反覆洗手,想避免「病從口入」。
卻讓皮膚的微生態失衡,變得敏感脆弱。
我們用抗生素殺死致病菌,想解決一些感染的問題。
卻沒意識到,抗生素同時殺死了我們體內很多有益的微生物,造成菌群失調,導致多種疾病。
說「菌群失調」大家可能沒啥感覺。
舉個大自然的例子你就懂了。
比如一片草原。
它正常的生態應該是有各種各樣的生物——狼、羊、植物、昆蟲、微生物……
它們互相制約,相依共生,形成一個健康的生態。
而如果草原上的狼,全部被殺死。
羊就會瘋長,草就會被啃光。
這片草原就會沙漠化。
人體的微生態也是一樣。
如果我們魯莽地改變了體內細菌的種類和數量。
菌群就會失去平衡,我們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
所以,在我們對微生物「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況下。
還是應該心懷敬畏,非常謹慎地去跟它交手。
儘量以和為貴。
不要無所顧忌地打打殺殺。
否則就會像一個幼兒園小孩去挑戰大學教授一樣,輸得很慘。
因為這個世界,過去、現在、將來,都是微生物的世界。
我們可能永遠都無法征服微生物。
最好的局面,就是和它們一起,和諧共存。
這些年,人類發明了很多對付細菌、病毒的武器。
抗生素、防腐劑、消毒劑、各種藥物……
這都是很好的發明,解決了人類的很多問題。
但是。
再好的發明,如果被濫用,也可能變成傷害。
比如抗生素(各種黴素、頭孢)。
1928年,弗萊明發明了世界上的第一個抗菌藥物——青黴素。
它解決了困擾人類已久的很多疾病,腦膜炎、產褥熱、敗血症、結核等等。
這是人類醫學史上的一次偉大勝利。
可惜,人是不懂節制的生物。
有了秘密武器,就隨時都想拿出來用。
一點小感冒就要吃抗生素。
養牛養雞都要喂抗生素。
據統計,每年全世界大約有50%的抗生素被濫用。
而中國這個比例高達80%。
濫用的結果至少有兩個。
一是抗生素殺死了很多人體里的有益菌,導致人體菌群失調,出現各種問題。
二是導致細菌產生了耐藥性,慢慢出現了更難殺的「超級細菌」。
細菌的進化比人類快得多。
當人類無節制地使用抗生素來消滅細菌。
細菌就不得不迅速進化出更強大的能力,躲開抗生素的追殺。
事實上,現在就已經產生了很多耐藥菌。
抗生素已經沒那麼管用了。
而且就算你從來沒用過抗生素,也可能會產生耐藥性。
因為你感染的可能是耐藥菌,它們不怕抗生素。
就是說,只要少部分人濫用抗生素,那整個人類都要跟著倒霉。
所以很多專家就一直呼籲,「遠離抗生素,除非你真的很需要它們」。
有一個常識,是業界公認的:
一個人,體內微生物越多樣,微生物菌群越平衡,他就越健康。
可是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正在導致我們喪失體內微生物的多樣性。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報道的一項研究,對比了義大利兒童和非洲兒童的腸道菌群。
結果顯示,義大利孩子的腸道內細菌的種類,遠不如非洲孩子多。
這會增加很多疾病風險。
就是之前說的——腸炎、哮喘、過敏、肥胖、糖尿病、抑鬱……
這就是現代化帶來的「文明病」。
它的原因很多。
有些是我們已知的——
我們的生活過於清潔,吃的東西過於精細,使用過多抗生素等等。
而還有一些原因,是我們很難想到的。
比如養寵物。
過去我們總覺得,貓狗身上有病菌,養它們會增加得病風險。
但是。
這幾年很多很多研究都發現,養寵物的家庭,孩子更健康。
英國一項研究顯示,小朋友在3歲之前擁有一隻寵物狗,可以使患哮喘的幾率降低40%。
波蘭科學家的研究報告是,家裡養寵物的孩子比沒養的孩子,不生病的時間多31%。
在家接觸狗的兒童減少44%的中耳炎,減少20%的發燒,並且比沒養狗的兒童減少29%的抗生素療程。
丹麥科學家甚至發現,小時候接觸寵物的孩子,成年後肥胖的可能性都更低。
所有這些結果,其實都是因為寵物身上,有更多樣的菌群。
其中當然有一小部分致病菌。
但是絕大部分都是有益的或者無害的。
生物學界有個「老朋友假說」。
說長期以來,人類都是和家畜一起生存的。
在漫長的相依共生的演化里,人類習慣了從動物身上獲取一些微生物,來維持自己的健康。
就像人類需要從泥土中獲取微生物一樣。
而現代化的城市,讓人們遠離了大地和動物。
打破了我們幾百萬年演化中達成的平衡。
所以各種城市病、文明病、富貴病就都來了。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有四點建議:
第一,適度的乾淨。
完全不注意衛生,肯定不行。
但過度的清潔,也會讓我們體內的微生物失去多樣性。
所以我們要做到的是適度清潔。
日常要洗手,但是不要反覆洗。
也不要用太多洗手液、消毒劑。
我以前特別注意衛生。
但是自從幾年前被師兄科普了微生物的概念。
就慢慢改變了很多健康習慣。
以前筷子碰一下灶台,都必須拿去重新洗。
現在筷子掉地上,用紙巾擦一下繼續用。
以前淘米要淘好幾遍,還擔心不幹凈。
現在最多淘一遍。
以前總覺得毛巾牙刷有細菌,菜板枕套有細菌,哪哪都有細菌。
現在明白了,有細菌是正常的,甚至是必須的,應該允許細菌在那裡。
而自從跟細菌「和解」,我感覺世界豁然開朗。
生活順暢了很多。
第二,多接觸大自然和小動物。
尤其孩子。
讓他去玩沙子,玩泥巴,趟河水。
讓他接觸貓狗牛羊,甚至和它們為伴。
大自然會幫助孩子增強他的免疫系統。
過去老人認為,孩子要經常光腳在泥地里跑,才健康。
他們的理論是人要「接地氣」。
現在看來,可能就是孩子直接跟泥土接觸,讓身體的微生物更豐富了,也就更健康了。
第三,儘量少用抗生素。
因為它殺死一萬個敵人的同時,可能會有十萬個好人陪葬。
第四,少吃含防腐劑的食物,少用含防腐劑的化妝品、洗頭水。
防腐劑本身就是抑制微生物生長的。
它抑制有害菌的同時,也會抑制有益菌。
雖然絕大部分使用防腐劑的產品,都被嚴格限制劑量。
但是長期看,還是存在破壞腸道和皮膚菌群平衡的風險。
尤其食物。
儘量還是吃新鮮天然的食物,少加工、少防腐劑。
總之啊,人本來就來自大自然。
所以儘量還是要用自然的方式生存。
人類延續至今的很多做法和習慣,其實都有它的道理。
我們不能通過一知半解的認知,就粗魯地去改變。
生命是如此複雜,我們當心懷敬畏。
這篇文章寫了好久,謝謝你耐心看完。
如果覺得有用,就點個【在看】吧~
作者 | 李月亮,來源:李月亮(ID: bymooneye)
主播 | 林靜,聲音與文字的世界裡,與你奔赴山海。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