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美光、SK迎來巨虧,從半導體存儲看產業邏輯和大國之爭

2023-04-27     單仁行

原標題:三星、美光、SK迎來巨虧,從半導體存儲看產業邏輯和大國之爭

01

今年半導體行業的巨頭,在開局的第一季度並不太景氣。

三星第一季度的銷售額63萬億韓元,同比下滑19%,凈利潤是6000億韓元,約31億人民幣,看起來賺了很多,但這個數字同比可是暴跌了96%。

另一家韓國晶片巨頭SK海力士也沒好到哪裡去,第一季度虧損3.4萬億韓元,大概是人民幣176億,這是有史以來的最差業績。

美國的巨頭美光,也公布了財報,營收36.9億美元,虧損23.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了一半還不止。

這三家巨頭的業績,直接反映了半導體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細分市場,存儲器。

當然,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一個被寡頭壟斷的市場,同時在這個市場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半導體產業的變遷與格局。

02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存儲器?

簡單來說就是給晶片存數據的元器件,基本上絕大多數的數字晶片都需要搭載存儲器才能運行。

用我們經常見到的電腦和手機舉例,CPU在計算的過程中需要先把數據存在存儲器里,然後再調用去計算,這個存儲器就叫快閃記憶體。

我們平常叫做運行內存,手機參數裡的8G或者12G說的就是這個,一般分為NAND、NOR。

還有一種就是存固定數據的,比如圖片、視頻、音樂,這一類的叫做內存,主要產品就是DRAM。

存儲器的用途十分廣泛,占據了半導體市場三分之一的份額,是半導體產業中最大的細分領域,所以它的漲跌也和半導體緊密相關。

當然,存儲器市場也是贏者通吃的一個產業,根據數據顯示,在DRAM市場中,三星份額為40.7%,全球第一,SK海力士是28.8%,排名第二,美光是26.4%,排名第三。

這三家企業占據了全球96%的市場份額,掌握了整個存儲產業的定價權。

按理說,這麼壟斷的產業當中,寡頭當然會過得很好咯。

那為什麼會出現寡頭大面積虧損的情況呢?

核心原因就是因為產業供應鏈體系太長,所導致的供需失衡,這種問題不光是在存儲器上有,在整個半導體產業,包括高精尖產業里普遍存在。

這種現象,我們也把它叫做「長鞭效應」。

以這兩年半導體的周期變化為例,當市場需求爆發,供大於求的時候,IC設計企業會迅速去找台積電這樣製造商緊急下單,趕排期。

製造商收到訂單一看有戲,那我就要去採購設備,建廠房。

這些都需要時間,但需求的雪球會越滾越大,這裡面有不少是真實的市場需求,也有不少企業是從眾心理,製造商即使拚命建廠房,拚命擴產,總覺得滿足不了需求。

這個鏈條就出現一個需求和供給的時間差。

比如一月份消費者要100顆晶片,製造商通過擴產在三月生產出來了,但這個時候消費者的需求已經提升到200顆,那麼按照預期,市場需求還會擴大。

終端廠商和設計商又會拚命催促製造商,行情好,趕緊造呀。

這個時候,製造商的訂單可能就有500顆了,等生產能力逐漸爬坡到了每月500顆,結果市場需求滿了,供過於求了,甚至廠商寧願毀單、砍單都不願意繼續購買了。

這就導致擴充的產能賣不出去,造成庫存積壓,然後無奈虧損,打折出售。

三星、SK海力士以及美光今年就是遇到了這種問題。

當然,可能有人會奇怪,這些製造商難道就不能提前預判市場需求嗎?

一方面是因為產業鏈條太長,另一方面就是「逆周期擴產」的因素了,這就是根據行業周期的走向和企業自身條件,對市場極限預判。

03

一般來說,當企業遇到下行周期的時候都會選擇減產,或者給工人放假,這都可以理解。

但要是在下行周期擴產,可能很多人就無法理解了。

這裡邊牽扯到一個商業里的「逆周期投資」的操作。

三星當年就是靠這一招把日本和歐洲的存儲企業打趴下的。

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半導體呈現爆髮式增長,導致美國企業節節敗退,連發明存儲器的英特爾都被逼的轉行去做CPU了。

為了限制日本半導體的發展,美國和日本簽訂了《美日半導體協議》,要對進口的日本電子產品加征100%的關稅,同時要求美國企業必須在日本半導體產業中擁有30%的市場份額,大家看到這個條件是不是很熟悉?

這一系列操作打殘了日本半導體,也順便讓三星受益了。

因為日本半導體被遏制了,但需求還在啊。

三星開始挖人、砸錢,大力發展自家的存儲產業,特別是在行業不景氣的時候加大投資力度。

當然,這麼做在短期內肯定是虧損的,但能夠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道理很簡單,在周期下行階段,需求減少,搞不好賣出去也是虧本的,人人都想著收縮。

但三星越是別人不做的生意,自己越要賠錢做,為的就是保住客戶,跟客戶建立穩定的關係,占領更大的市場。

一旦行業恢復增長,三星就提價再把虧的錢再賺回來,這裡其實就是考驗企業對周期的精準預測以及綜合能力了,特別是營銷能力,因為這個時期你需要把有限的資源爭取到最多的客戶,虧小錢,辦大事。

當市場行情都好的時候,大家都不缺錢,你想超越自然更困難。

我之前也講過,寒冬里一定不是一動不動,一動不動就可能會被凍死,收縮是為了更好的把拳頭收回來蓄力,去肥增肌,集中力量再打出去。

任正非在寒冬論里也說到,放棄部分市場,聚焦在主航道上,在戰略關鍵機會點上不惜代價的投入。

沒有投入,自然就不會有無緣無故的增長。

三星就是靠「逆周期投資」把日本半導體企業給擠下去,又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故技重施,把歐洲的奇夢達趕了出去,實現了真正的寡頭壟斷。

當然,三星也很聰明,我們對比市場份額,三星比SK海力士、美光都要多,但這兩家加起來又比三星多,而且美國企業有話語權,也就沒發生制裁。

三家企業樂呵呵的搞壟斷,甚至到行業下行周期,三星、美光和SK海力士都不擴產了,而是轉為今天你家起火,明天我家斷電,市場就會陷入缺貨的緊張情緒之中,處在低谷的存儲器價格自然就抬起來一點。

這樣的情況一直到中國存儲的崛起。

04

最近十年,國內存儲產業發展迅速,特別是長江存儲,技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一路從32層堆疊發展到128層堆疊,甚至有消息傳出長江存儲的DRAM產品要進入蘋果的供應體系。

與三星這種深耕30年的龍頭相比,長江存儲成立時間十分的晚,但也具有中國式特點,「集中力量辦大事」。

2016年在武漢政府牽頭下,紫光集團、武漢新芯以及晶片大基金共同成立了長江存儲,投資高達240億美元。

錢有了,核心的是技術。

在2013年,武漢新芯就和中科院微電子所、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微系統所簽署了IP聯合授權,新成立的長江存儲也獲得這四家機構近1500件集成電路領域的專利使用權,基本上是集中了各方力量,特別是校企聯合,取得非常多的突破,在短短几年內就走完了韓國企業十幾年的路。

但是,半導體產業不僅是一個周期性產業,現在還是一個對政策非常敏感的行業。

在2018年至2022年,三巨頭之一的美光,5年時間支出954萬美元遊說政府官員,去打擊中國的存儲製造產業。

在中美貿易戰、科技戰的大背景下,去年年底,美國把長江存儲列入實體清單,享受了和華為同等待遇。

而且,美國和ASML以及日本的尼康達成協議,這兩家的光刻機禁止賣給長江存儲。

同樣在3月31日,國家網信辦宣布,對美光公司在中國銷售的產品實施網絡安全審查。

一場中美之間的存儲之戰,已經無可避免的打響了。

這其中不僅考驗著企業對於產業周期的理解和預判,也涵蓋著企業家對於市場需求和對手的決策。

面對下行周期,我哪些業務要收縮,哪些業務和能力需要保持投入,我還有哪些客戶不能放棄?我的對手會怎麼選擇?我要怎麼應對?

這些全部都是商業智慧和勇氣的較量。

同樣,在較量背後,也有著大國博弈。

企業的發展要看需求,看機會,還要看政策。

古往今來,有把握產業機遇的企業一時風頭無兩,但能基業長青的,一定是把企業命運和國運交織在一起,所謂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7d5f1661aab8c970b608b0d26250d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