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幸知(富書專欄作者)
昨晚,閨蜜急匆匆打電話給我,哭著讓我幫忙找孩子。
我一時懵圈,便問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閨蜜給兒子定下規則,每天只能看30分鐘小說,到點必須歸還手機。
兒子也答應了,但昨晚看的小說情節到了精彩部分,他還想再看5分鐘。
結果閨蜜炸了,強行奪走手機,兒子像火苗一下子被點燃。
兩人你來我去,愈演愈烈,兒子摔門就跑了。
後來孩子找到了,我再三叮囑閨蜜,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根據孩子的狀態靈活應對,不要那麼死板。
有句話說得好:「有智慧的父母,教育孩子都是有「彈性」的。」
嚴管時,不是死抓不放,放手時,不是徹底放縱,教育應該有松有緊。
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成為彈性父母。
最有智慧的父母,往往靈活應對孩子
網上看到一句話:「真正的愛,需要付出智慧和力量。」
深以為然,教育並不是只講究方法,更講究父母的智慧。
猶如《底線》里的方遠就是非常有智慧的爸爸。
女兒方可莉被老師投訴說髒話,一回家就被媽媽批評。
可方遠知道女兒情緒不好,並沒有直接批評她,而是進房間先安撫:「我已經批評過你媽媽了。」
然後給女兒遞上零食,讓她的心情放鬆下來。
這時方遠才坐下來,詢問女兒說髒話的原因。
女兒覺得說髒話很酷,方遠不生氣反而贊成:「對的,沒錯,所有說髒話的人都認為這樣很酷。」
然後又提出自己的觀點:
「但所有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事情並不酷,要做就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那才叫酷,比如有禮貌、有素養、有內涵。」
女兒點點頭,頓時醒悟了,方遠短短几句話不僅糾正錯誤,還讓孩子感覺到體面。
方遠作為法官最講究原則,可在女兒面前放下原則,靈活教育孩子,不僅讓孩子獲得自尊,更讓孩子感受到愛。
在寬鬆又嚴格的環境里長大,孩子往往自在又有分寸感。
美國總統羅斯福,也在這樣的環境長大。
他出生於富豪家庭,爸爸經商很早賺到錢。
但父母對他不嬌慣也不逼迫,在嚴格管教中又給他適當的自由。
很小媽媽就給他制定嚴格的作息制度,他一直聽話照做。
直到有一天,6歲的羅斯福對制度提出強烈的抗議,要求給他自由。
媽媽對羅斯福打破規矩並不生氣,而是認真考慮他的要求,最後允許他自由玩一天。
那一天,他像出籠的小鳥飛出屋子,到了晚上才灰頭土臉回來,媽媽對他的行程也沒有過問。
他們認為,孩子打破規矩證明他有充分的自主精神,這是一件好事,要適當滿足。
偶爾的放縱,對孩子是一種信任,更是父母智慧的體現。
這不僅是一種理解,更是一種尊重。
讓孩子有迴旋的餘地,是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適當放下原則,是對孩子另一種成全
同事麗麗,是一個非常有原則的媽媽。
她規定孩子每天早上7點起床,7:45分上學。
下午6點洗澡,晚上7點做作業,做完作業才可以有自己的時間。
她認為定下時間原則,可以讓孩子更自律,更懂得管理時間。
可是原則定下沒多久,孩子就開始反抗:
「我要自己做決定,我不用你管。」
「我能準時上學、準時完成作業,憑什麼設置那麼多硬性規定?」
「你如果這樣督促我,我偏偏每天遲到,也不完成作業。」
麗麗權衡利弊後,選擇退讓一步,給孩子表現的機會。
結果,孩子為了不被媽媽催促,也為了證明自己能管好自己,每天準時上學、準時完成作業。
甚至為了賴床,孩子會特意在洗漱上縮減時間,也會為了玩耍,特別高效完成作業。
麗麗說,以前總以為不定原則,孩子就會自由懶散,沒想到自己退一步,孩子表現更好。
如果像之前那樣強制規定,孩子肯定很痛苦,原則就會變成束縛孩子的牢籠。
適當放下原則,不僅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更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
之前我也是一個原則性很強的媽媽。
有孩子來做客,我要求女兒必須主動分享玩具,女兒也答應了。
有一次,同齡女孩來玩,她想玩女兒的新玩偶,女兒一反常態,死活不讓。
我非常生氣責備她:「之前不是說好要分享?你不能那麼自私,玩具要一起玩。」
我女兒哇哇大哭:「這是我最喜歡的玩具,別人會弄髒,我不想分享。」
我耐心勸導:「人家是客人,主人要讓客人,你不分享玩具,人家下次就不過來玩。」
女兒淚眼婆娑望著我:」媽媽,那我可以換一個玩具嗎?「
那一瞬間,我被女兒觸動,大人都有喜歡的東西不讓人動,孩子也不例外。
女孩走後,我告訴女兒,媽媽錯了,以後你喜歡的玩具可以藏起來,你可以自己做決定。
我不該只看規矩,而忽略孩子內心的訴求,孩子情緒的背後肯定有原因。
放下心中的「一定」「必須」,允許孩子自己做選擇,這並不是寵溺,而是對孩子的尊重。
適當放下原則,對孩子是一種成全,更為孩子的人格發展留出更大的空間。
只有寬嚴相濟,才能找到教育的平衡點
李玫瑾教授曾指出:
「人的幼年需要心理撫養,這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心理基石,能夠決定孩子一生的品格。」
所以我們要寬嚴相濟,安撫孩子的內心,再來嚴加管教。
我們可以冷靜下來,先試著從這三方面做起:
1、大問題把握方向,小問題讓孩子決定
孩子缺少思考和判斷能力,我們要在行為習慣、身體健康上多花功夫。
但不需要死板,可以在有限範圍內讓孩子做決定,例如:吃一口冰激凌還是兩口?現在睡覺還是五分鐘之後?
一些細枝末節的小事也可以讓孩子做選擇。
比如要吃什麼、穿什麼、看什麼書、挑什麼玩具,只要說清楚緣由,就可以讓孩子決定。
哪怕這個決定不是最好的,但孩子也會在承擔後果中學會思考,收穫經驗。
這樣的支持,給到孩子相信的力量,也增強他面對困難的勇氣。
2、權衡利弊,教育要有松有緊
我身邊有個朋友,她今年32歲,每次約她出門都要問過爸媽。
好不容易出來一趟,父母頻繁打來電話:
「在哪裡?吃飯了嗎?會不會冷?」
如果沒及時接到電話,身邊朋友的電話都要被打爆。
從小她的家教非常嚴格,把她管得沒有一點自主權,連買個褲子都要父母點頭。
都說父母管得嚴,孩子不會走錯路,可是管得太緊,孩子連獨立的人格都沒有。
教育要鬆緊有度,切忌一刀切,要嚴抓有深遠影響的事,比如個人習慣、性格能力等,但無關要緊的小事要學會鬆手,讓孩子選擇。
3、批評和鼓勵相結合,對事不對人
著名的「一分鐘批評法」被評為最高效的批評方法,其中包括三個步驟一個動作:
先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再指出錯誤的行為,然後給出正確的行為建議或解決方法,最後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
哪怕是批評,也是針對這件事,而不是孩子,這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和愛。
我對女兒也是如此,先肯定她,讓她感覺到放鬆,再指出她的不足,並給她建議。
雖然她也會癟癟嘴,但是一個擁抱可以讓她完全釋懷。
我一直跟她說一句話:你雖然做錯了,但媽媽永遠愛你。
自然而然,孩子明白媽媽針對的是這件事,而不是自己。
《心靈奇旅》里有一句話:
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成功,但擁有「火花」的孩子一定會閃閃發光。
有智慧的父母,都能看到孩子的「小火花」,和他們相視一笑,告訴他們:我愛你,因為你是我的孩子。
做一個聰明的父母,適當放下原則,靈活應對孩子,這不是一種對策,更是一種愛。
願全天下的父母都能找到教育的「彈性」,學會靈活高效處理孩子的問題。
作者簡介:彭幸知,富書專欄作者,像向日葵一樣的寫字匠,努力寫走心的字,希望你能跟我一起能量滿滿向未來出發,文章:爸媽精讀,富書重磅推出新書《屏蔽力》,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