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村丨同心「同德」謀振興

2023-05-15     光明要聞

原標題:我和我的村丨同心「同德」謀振興

2021年6月,新一輪駐村工作隊調整後,我接過駐村第一書記的接力棒,第二次來到同心縣河西鎮同德村,這一次,為的是鄉村振興。三年前,我還是同德村的一名駐村工作隊員,那一次,為的是脫貧攻堅。

駐村工作隊在同德村枸杞地查看枸杞長勢

同德村是「十二五」期間同心縣建成的最大生態移民村,安置了來自縣內東部山區3個鄉鎮11個村的6310名群眾。搬出大山之前,多數村民都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

2018年4月駐村第一天,我半天都沒找到同德村村委會,那時村裡到處都是土堆、草堆、砂石堆,進村的道路坑坑窪窪,村委會的廣場滿地沙土。走進辦公室,脫落的牆皮、破舊的桌椅……每到下雨天,跑風漏雨更是常事。那一刻,我失望了,但我告訴自己不能動搖,必須咬緊牙關走下去,因為身後還有6300多雙眼睛盯著自己。

於是,我們先從完善村部基礎設施入手,整修村部房屋,硬化村部廣場、新建文化長廊、建成水沖廁所。這一年,同德村建起了占地900平方米的扶貧車間,引進了服裝加工企業,讓村上留守婦女就近務工。

「第一書記」不是耀眼的光環,而是組織沉甸甸的信任和村民眼巴巴的期待。2021年6月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後,我總琢磨著要為同德村民辦幾件實事。

面對2021年的嚴重旱情,我帶領駐村工作隊多次往返區、縣水務部門,協調庭院經濟及供水工程項目,在全村開了三個出水口,安裝了節水灌溉設施,保障了全村的綠化用水,有的村民還發展起了庭院經濟,水費都由村集體買單。「做夢也沒想到能用免費的自來水澆樹種菜、飲牛飲羊!」村民馬生龍激動地說。

這幾年,一些村民利用自家庭院發展肉牛養殖嘗到了甜頭,但養殖圈棚不足卻成為制約村民擴大養殖規模的短板,人畜共處、環境污染也直接影響著「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示範村」的創建。了解這一情況後,我們經過入戶走訪、座談交流和深入調研,決定利用村子南部50畝閒置土地建設肉牛養殖「出戶入園」項目,從根本上解決養殖圈棚不足、人畜共處、環境污染的問題。經過半年多的不懈努力,經自治區發改委申報,由國家發改委投資862萬元的同德村肉牛養殖「出戶入園」以工代賑示範項目在2022年順利實施,不僅解決了長期困擾村民的養殖圈棚不足、環境污染等問題,還就地解決了近100人的就業問題。當看到村上養殖大戶「出戶入園」後臉上流露出的幸福笑容,我才感到自己沒有辜負組織的信任和村民的期待。

兩年來,我帶領駐村工作隊員劉偉、馬彥龍,先後跑過20多個廳局單位,協調172萬元的資金和物資,主要用於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幫助困難村民改善生活條件。爭取資金近14萬元,幫助村上52名新考錄困難大學生圓了「大學夢」。先後將25萬元的愛心禮包送到560名小學生手中,鼓勵更多學生用知識改變命運。面對多輪疫情的衝擊,我們爭取近20萬元的防疫物資,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年的駐村生活,我深深體會到,只有時時懷著一顆「公道之心」,事事做到「一碗水端平」,才能幹好基層工作;只有抓住基層黨建這個鄉村振興的「牛鼻子」,才能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引領鄉村振興;只有抓住產業發展和群眾增收這個關鍵,才能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只有做到支持不排斥、幫干不包干、補台不拆台、幹事不整事,才能處理好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之間的關係,從而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

同德村見證了我的成長與進步,我也見證了同德村的發展與變化。同德村的村名,寄託著來自不同地方的移民搬遷到一起後,同心同德謀發展的美好願景。過去十年,在各級的關心幫助下,經過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同德村的振興夢正一步步由美好願景成為生動實景,相信同德村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文攀 採訪整理)

[ 責編:張悅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48e7374c3cd6ecc060fc4b56616fd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