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網傳是余承東親自下達的命令:從4月1日起,之前以「華為問界」為主要宣傳口徑的問界汽車門店,將拆除有關「華為」字樣的宣傳物料,從此之後,在問界門店的營銷話術中,可以繼續保留「問界」品牌,但不能再叫「華為問界」。
就在3月31日的華為年報會議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有些部門和合作夥伴濫用華為品牌。在任總新發布的最新文件里,華為明確要求,嚴禁華為品牌出現在汽車品牌前面,或作為汽車品牌。」
與此同時,華為再次重申不造車,並給出了5年有效期。
然而,同一天,一直為華為問界站台的余承東在貼吧發表一些語焉不詳的話,似乎表達了自己對「華為不造車」的不滿,表示:若干年後再來看吧。不少網友對這一席話進行了陰謀論的解讀:
難道,華為內部在「造車」這件事上存在路線之爭?
要知道華為問界已經推出了幾款熱門車型,此時華為再次重申不造車,我們或許在華為董事長梁華的觀點中發現答案,那就是:「聚焦業務主航道,解決關鍵困難點。」
必須要承認的是,親自造車擴充業務線勢必會影響華為聚焦核心業務的能力,時至今日,華為的本質仍然是一家IT公司。任正非本人就曾明確表示過:華為造車的優勢在於ICT技術,而不是汽車製造技術;華為不會造車,也不能造車。
而且,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如今汽車行業競爭已經進入到了非常激烈的紅海階段,今年3 月,湖北省聯合幾家車企發起限時特惠,引發汽車市場整體降價潮,這個例子就能說明很多問題。
對本就負重前行的華為來說,如果此時再切入這一片紅海市場,華為將不得不面對技術、市場、資金、生產等諸多風險。
3月31日,華為發布2022年年度報告,其中凈利潤356億元,同比下滑68.7%,經營活動現金流178億元,同比下滑70.2%,而且華為眾多業務中,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只貢獻了21億元的收入。
所以綜合來看,華為重申不造車,可能是最符合當下投入產出比的商業決策。
任正非強調過,華為要保持足夠的警惕,避免被一些表面上看起來很美的產業誘惑,不要在不相關的領域過度投入資源,否則可能會分散公司的資源和精力,甚至會使公司陷入危險。
除了「造車」的性價比低,會影響主業之外,另外一個因素可能還有對老美擴大制裁的投鼠忌器,要知道目前「華為汽車」都是跟別人合作生產,如果被老美盯上並出手制裁,很可能會影響合作夥伴的正常經營。
最後,這種限制華為品牌使用的決定應該僅局限於營銷領域,並不會影響塞力斯與華為繼續深化合作,推出後續的問界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