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要麼主宰世界,要麼在奮鬥中死去

2023-12-06     筆記俠

原標題:馬斯克:要麼主宰世界,要麼在奮鬥中死去

《更新書堂》·第428篇

內容來源| 部分摘自中信出版社書籍

《瘋狂創新者》吉米·索尼 著

責編| 若風

第 7889 篇深度好文:6014 字 | 16 分鐘閱讀

《更新書堂》·第428篇

內容來源| 部分摘自中信出版社書籍

《瘋狂創新者》吉米·索尼 著

責編| 若風

第 7889 篇深度好文:6014 字 | 16 分鐘閱讀

商業思維

一、馬斯克記憶閣樓中的貝寶

「該死,你這是要讓我在閣樓好一通翻找。」埃隆·馬斯克說。

我們正坐在他家客廳里,但這個比喻還是很貼切的。馬斯克正要告訴我貝寶的故事。

我們於2019年1月見面,此時距離他聯合創辦貝寶公司已經過去了大約20年,貝寶也許已成為他創業路上最遙遠的回憶。

前一天,他剛剛宣布特斯拉汽車的大規模裁員計劃,那是他自2003年以來一直掌管的電動汽車公司;在那一周前,他剛裁掉太空探索技術公司1/10的員工,那是他在2002年創立的航空航天製造和運輸公司。

面對眼前的局面,我不清楚馬斯克願意花多少時間回顧過去,也準備好他會翻出幾點來老調重彈,然後打發我出門。

但當說起網際網路的發展和貝寶的誕生時,他一發不可收。他談到在一家加拿大銀行的第一次實習,成立第一家初創企業,接著是第二家,以及作為執行長被趕下台的感受。

當天傍晚時分,也就是近3個小時後,我提議先停一下。本來我們只安排了一小時的見面,雖然馬斯克不吝付出時間,但我不想耗盡對方的熱情。

不過,就在起身送我出門時,他又開始講述另一段貝寶的往事。47歲的馬斯克說起話來激情澎湃,像是一個更為年長的人受邀回顧自己的光輝歲月:「沒想到已經20年了!」

難以想像的不光是已經過去多少年,還有貝寶團隊成員在此期間取得的成就。如果你在過去20年中使用過網際網路,你就一定接觸過和貝寶創辦者有關的產品、服務或網站。

當今,包括視頻網站優兔、點評網站Yelp、特斯拉、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領英、大數據分析公司Palantir等多家領軍企業的創始人都是貝寶早期的員工,其他人則在谷歌、臉書和矽谷的大牌風險投資公司擔任高級職務。

過去20年中,貝寶團隊成員在台前幕後,創立企業、為企業投資或為矽谷幾乎所有重要企業提供諮詢。作為團隊,他們組成史上最強大和成功的關係網之一,其能量和影響被「貝寶幫」(PayPalMafia)這一充滿爭議的稱謂詮釋。

多名億萬富翁和許多千萬富翁都出自貝寶團隊。該團隊凈資產總和超過了紐西蘭的國內生產總值。

但如果只看到他們的財富和在科技領域的影響力,就忽略了貝寶團隊更為廣泛的影響:貝寶團隊成員成立了改變世界的非營利小額貸款組織,製作獲獎影片,寫作暢銷書,並且從州議會廳到白宮,為各級官員提供建議。

他們的行動遠未結束。如今,貝寶團隊成員的使命包括編寫全世界人的家譜,修復30億英畝a的森林生態系統,以及發起「改變愛」運動,每一次行動都用到了他們在貝寶積累的經驗。

他們還處於當今最大的社會、文化和政治爭論中心,激烈辯論的話題包括言論自由、金融監管、技術隱私、收入不均、數字貨幣效力和矽谷歧視現象。

對仰慕者而言,貝寶創始者是值得效仿的對象;對批評者來說,貝寶團隊體現了大型科技公司的弊端,將前所未有的巨大權力交到一小幫技術烏托邦自由論者的手裡。

要找到關於貝寶創始人的溫和觀點確實很難,他們不是英雄就是梟雄,就看是誰做出的判斷。

二、貝寶時代:科技史上的一段非凡時期

儘管如此,貝寶時代往往被一筆帶過。人們如果提起早年經歷,一般會用一段客套話,說貝寶使他們之後更輝煌的成就成為可能。

貝寶團隊後來的成功遐邇聞名,他們的爭議也引人注目,這使創立貝寶的往事黯然失色。畢竟,相較於支付服務,太空旅行是更好的創作素材。

但這在我看來很奇怪。這些人仿佛在同一個小鎮長大,沒人願意了解具體情況。

而且讓人遺憾的是,跳過貝寶的創立就忽略了這些創始人最有趣的一面,錯過了他們早期職業生涯中至關重要的經歷,而這段經歷決定了之後發生的很多事。

我開始四處搜尋,詢問創立貝寶的情況,逐漸發現這個故事有多少部分曾被忽略,其中有多少中心人物在講述中缺席。

我的訪談對象中,有不止一位此前從未被詳細問起其在貝寶的生涯。而他們的故事就像那些家喻戶曉的人物那樣豐富多彩、發人深省。

正是在大量工程師、互動設計師、網絡架構師、產品專員、反詐鬥士和支持人員的回憶中,貝寶的故事才變得栩栩如生。

正如一位前雇員所說:「這裡有彼得·蒂爾、麥克斯·拉夫琴和里德·霍夫曼那樣的大人物,但我剛進公司時,人們都把資料庫管理員奉為神明。」

從1998年到2002年,有數百人曾在貝寶工作過,他們有的為人所知,有的默默無聞,但都將這段經歷視為分水嶺。

它影響了他們面對領導工作、戰略和技術的態度。多名貝寶團隊成員表示,他們在之後的職業生涯中,一直在尋找擁有同等投入程度、才智水平和主動性的團隊。

「貝寶確實有與眾不同的地方,我想我們當時可能都沒有意識到,」產品團隊的一名成員說,「而現在,每當加入團隊,我就會尋找早期在貝寶那裡發現的魔力。它很少見,但我一直在找。」

一名員工評價貝寶的蝴蝶效應,認為它不僅包括馬斯克、拉夫琴和霍夫曼等人取得的成就(他們的創造影響了無數人),還包括創造貝寶時在場的數百人的人生。他說:「它……定義了我和我的人生,也許還會定義我的一生。」

了解貝寶時代有助於我們了解科技史上的一段非凡時期,以及創造它的傑出人物。

隨著了解的深入,我愈加確信,這間「閣樓」值得好好翻找。

三、競爭與困境:貝寶的驚險四年

貝寶的創立是網際網路時代一起了不起的偶然事件。20年後,在我們生活和購物的時代,「電子商務」中的「電子」都變得多餘了,貝寶這樣的服務很容易被視為理所當然。

當點擊幾下就能叫車到門口,通過網絡匯款就顯得沒什麼開創性了。但是,如果認為電子資金轉帳背後的技術容易實現,或者貝寶註定會成功,那就錯了。

我們今天所知的貝寶是兩家公司融合的結果。

其中一家最初名為Fieldlink,後來更名為Confinity,由當時還是無名之輩的麥克斯·拉夫琴和彼得·蒂爾於1998年創立。

在尋找自我定位的過程中,Confinity建立了一個框架,將金錢與電子郵件聯繫起來,這項俗稱「貝寶」的服務在拍賣網站易貝(eBay)上受到用戶的熱捧。

但Confinity並不是唯一一家從事數字支付的公司。

剛賣掉自己的第一家初創公司,埃隆·馬斯克就創立了X.com,這也是一家幫助用戶用電子郵件轉帳的公司。不過,這與他最初的雄心壯志相去甚遠。

馬斯克堅信,人們需要顛覆金融服務,而X.com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平台。他將新的初創公司定位為一家以單個字母命名的金融網站,提供所有可用的金融產品或服務。

但一系列戰略轉變使X.com瞄準了與Confinity相同的在線支付市場,將數字支付作為進軍更多金融服務領域的門戶。

為爭奪易貝的市場份額,Confinity和X.com展開了激烈競爭,這場競爭激起兩家公司團隊的憤怒,並以不穩定的合併告終。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公司的生存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被起訴、欺詐、抄襲、嘲笑——從一開始,貝寶就是一家遭到圍攻的初創企業。

它的創始人打交道的對象,包括坐擁數十億美元的金融公司、挑剔的媒體、多疑的公眾、充滿敵意的監管機構,甚至外國詐騙犯。在短短4年內,公司挺過了網際網路泡沫的破滅、州檢察長的調查,以及自己的一位投資者推出的山寨產品的威脅。

貝寶也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在貝寶的發展關鍵期,有十幾家新公司進入支付領域。與此同時,它還在阻擋其他對手進入該領域,包括維薩和萬事達等老牌信用卡協會,以及數十億美元規模的銀行。

此外,由於貝寶成為易貝的主要支付平台,它也成了易貝高管的眼中釘,他們認為貝寶是竊取易貝應得服務費的入侵者。

易貝收購併推出了自己的支付平台,以取代貝寶,成為貝寶早期的競爭對手。

四、要麼主宰世界,要麼在奮鬥中死去

也許是意料中的,外部的驚濤駭浪並沒有給公司內部帶來平靜。「稱我們為幫派是對幫派的侮辱,」早期董事會成員約翰·馬洛伊開玩笑說,「幫派的組織可比我們強多了。」

在成立後的頭兩年,貝寶換了三任執行長,其高層管理團隊也兩次威脅要集體辭職。

這並不是說貝寶的高管擁有很多傳統意義上的資歷。許多創始人和早期員工在20多歲時就加入公司,大多數人都是大學剛畢業。

在貝寶工作是他們第一次接觸職場。僅僅是員工年輕,在20世紀90年代末的矽谷並不罕見,那裡到處都是希望賺大錢的年輕技術人員。但即使以矽谷的標準衡量,貝寶的文化也是打破傳統的。

它最早聘用的員工包括高中輟學生、西洋棋高手和智力遊戲冠軍。這些人之所以被選中,往往是因為他們的怪僻和獨特之處,他們反而沒有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

貝寶公司辦公室一度推出了一個名為「世界支配指數」的指標,用於跟蹤當天的用戶情況,並懸掛一條橫幅,上面寫著「Memento Mori」(拉丁語,意思是「記住你會死」)。貝寶團隊的古怪想法是,要麼主宰世界,要麼在奮鬥中死去。

大多數觀察人士預測的是後一種結果。在20世紀90年代末,只有10%的在線商務活動通過數字方式進行,絕大多數交易仍然以買家郵寄支票結束。

對在網上輸入個人信用卡或銀行信息,許多人持懷疑態度,而像貝寶這樣的網站,往往被認為是洗錢或出售毒品和武器等從事非法活動的門戶。

在貝寶首次公開募股前夕,一家知名行業刊物宣稱,美國不需要貝寶,「就像不需要炭疽一樣」。

負面新聞可以忽略不計,而驚天動地的事件卻不能無視。就在貝寶的創始人準備讓公司上市,敲定本應標誌他們最偉大勝利的條款時,兩架飛機呼嘯著穿過紐約上空,撞上了雙子塔。

貝寶是2001年9月11日之後第一家申請首次公開募股的公司,當時美國和金融市場剛開始從襲擊中恢復。

在進行首次公開募股的過程中,貝寶面臨一系列訴訟。在其他公司爆出多起引人注目的會計醜聞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也在密切關注著貝寶。

貝寶完成了艱難的合併,曾遭受數千萬美元的欺詐損失,作為科技股面臨著嚴酷的環境。

在經歷幾乎無窮無盡的挫折之後,貝寶取得了近似不可能的成功:實現極為順利的首次公開募股,並在同年被易貝以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五、「直到今天,我身上仍然流淌著貝寶的血」

馬斯克後來糾正了一位採訪者的錯誤,對方說貝寶是一家很難創建的公司。馬斯克說,創建這家公司一點兒也不難。

相反,「這是一家很難活下去的公司」。20年後的今天,貝寶可以宣布取得了同時代公司少有的勝利:它還在。最終,易貝將貝寶獨立出來,本書成書時它的市值約為3000億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

從X.com和Confinity合併到貝寶在納斯達克首次公開募股,僅僅過去了兩年多時間,但許多員工覺得好像已經工作了一輩子。

在許多人的記憶中,這家公司是一座熔爐,無情而富有創造力,而且緊張得讓人喘不過氣。從上班第一天開始,有位員工就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

走到她在貝寶的小隔間時,她發現右邊有一大堆泰諾止痛片。在她左邊的隔間裡,她無意中聽到另一位員工在責備失落的丈夫。「我記得她跟她丈夫說:『聽著,我今晚不回家!所以別再問我了!』」

一個又一個員工形容那段時期是一團「模糊」——充滿疲憊、興奮和焦慮。一名工程師在此期間睡得很少,以至深夜從貝寶辦公室開車回家時,在路上撞壞了兩輛車,而不是一輛。該公司的首席技術官稱,團隊成員感覺「就像參加激烈軍事行動的老兵」。

儘管如此,貝寶的前員工還是很懷念過去。

「那太令人興奮了,」艾米·羅·克萊門特說,「我想,當我們在火箭飛船上時,我們甚至沒有完全意識到飛船的存在。」很多人表示,他們在這一時期完成了一生中最出色的工作。

質量保證分析師奧克薩納·伍頓說:「我感覺自己是某項偉大事業的一部分,這是我以前從未有過的感受。」欺詐分析師傑里米·羅伊巴爾說:「直到今天,我身上仍然流淌著貝寶的血。」

六、貝寶的人才生態

許多最終在貝寶工作的人都是間接來到這家公司的。本書也是以類似的方式出現的。我的上一本書是克勞德·香農博士的傳記,香農博士是資訊理論的創始人,也是20世紀被遺忘的偉大天才之一。

在寫作過程中,我考查了他的僱主貝爾實驗室。貝爾實驗室是貝爾電話公司的研究部門。

作為團隊,貝爾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獲得了6項諾貝爾獎,發明了按鍵撥號、雷射、蜂窩網絡、通信衛星、太陽能電池和電晶體等。

我開始思考其他像貝爾一樣的人才集群,包括像貝寶、通用魔術和仙童半導體這樣的科技公司,也包括像美國文化團體逃亡者派、布魯姆斯伯里團體和美國音樂團體Soulquararians這樣的非技術群體。

英國音樂家兼製作人布萊恩·伊諾曾說,他在學習視覺藝術時,學到藝術革命源於獨自創作的人物,如畢卡索、康定斯基和倫勃朗。

但當他研究這些改革者時,他發現他們是「非常豐富的環境的產物,涉及很多很多人,其中一些是藝術家,一些是收藏家,一些是策展人、思想家、理論家……各種各樣的人創造了一種人才生態」。

伊諾稱之為「群才」。他說:「群才是整個……企業或群體的智慧。事實上,我認為這是思考文化的一種更有用的方式。」

這也是思考貝寶故事的一種有效的方法,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關於幾百個人生活、交集和互動的敘述,背景設定在消費者網際網路形成的時期。

現代科技敘事通常被描述為個人成就的故事,更多的是「人才」而非「群才」。喬布斯與蘋果的往事密不可分,就像貝佐斯與亞馬遜、蓋茨與微軟、扎克伯格與臉書一樣。

貝寶的成功則是另一種故事,沒有單一的男女主角。在公司歷史上的不同時刻,不同團隊成員取得關鍵突破,拯救了公司。移走其中任何一個角色,整個「星系」都有可能轟然坍塌。

此外,貝寶的許多標誌性成就來自團隊的有效摩擦——產品、工程和業務部門之間的緊張關係結出了創造的果實。

公司的早期歷史充滿了深刻的分歧,但正如早期工程師詹姆斯·霍根所言:「在某些方面,我們沒有在人際交往和情感上冒犯彼此,從而導致系統障礙。」在貝寶,不和諧催生了新發現。

我想要把握這個生態系統,把握參與其中之人的有效組合,把握他們所面臨的挑戰,以及他們在科技史上所處的那個時刻。

七、一個滿是雄心、創造和疊代的故事

對於有望記錄貝寶故事的作者來說,貝寶的創業往事寫起來令人生畏又令人興奮。首先,我詳盡研究了關於該問題已經說過和寫過的東西。

值得慶幸的是,公司的許多創始人都擁有豐富的公開資料,他們寫書,開播客,在會議、電視、廣播和報刊上談論貝寶。

我看了幾百個小時他們之前的評論,讀了幾百篇關於貝寶發展時期的文章,以及一些以貝寶為案例的書籍和學術論文。

我也嘗試聯繫了很多貝寶首次公開募股前的員工,並在項目過程中採訪了數百人。我很慶幸自己採訪了公司所有最初的聯合創始人、大部分董事會成員和最早的投資者。

我還與提供寶貴觀點的外部人士進行交流,包括公司的技術顧問、提出「貝寶」這個名字的人、差點兒就拍板的潛在投資者、競爭對手公司的領導,以及其他許多人。

很多人大方地允許我翻看他們保存的筆記、文件、照片、紀念品,以及始於貝寶早期的數萬頁電子郵件通信,對此我十分感激。

在很多情況下,我發現了之前不為人知的貝寶故事,包括Confinity和X.com合併險些失敗的悲慘往事,以及公司在幾個關鍵時刻差點兒破產的經歷。

在這一團亂麻中,我試圖理解貝寶如何取得網際網路創新,並形成今天的網際網路格局。

從關於那些年的研究中,我讀到了一個滿是雄心、創造和疊代的故事。在一段艱難的歲月中,誕生了一代企業家,他們後來的作品都帶有貝寶的印記。

但是作為第一次勝利,貝寶的成功來之不易。

恰當的說法是,貝寶的故事是一段4年的征程,它曾一次又一次地瀕臨失敗。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3c2059f356010da118b725e911e69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