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以下表現,多半是缺愛、受委屈了,父母卻誤以為是高情商

2022-06-04   母嬰參考

原標題:孩子有以下表現,多半是缺愛、受委屈了,父母卻誤以為是高情商

孩子有以下表現,多半是缺愛、受委屈了,父母卻誤以為是高情商

「你家孩子情商真高!」

這應該是對小孩最高的一句評價,然而,心理專家卻呼籲各位父母:警惕別掉入「高情商」陷阱。

「高情商」本不該出現在兒童身上?

有在某篇文章中,看到這樣一個觀點:

「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去分析,高情商不該出現在兒童身上。」

據專家分析,因為高情商的內核就是 「換位思考」和「情緒管理」。而這兩點,似乎與兒童心理的發展是相悖的。

首先,兒童與成人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自我為中心」。

由於對外界的認知能力以及自我認知不夠,所以我們發現,在兒童的世界中,自己是主角,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她們的童年是在家人的寵愛中度過的,更容易「自我意識過剩」。

一般到了6歲以後,也就是她們上小學以後,隨著認知的提升,加上開始接觸學校這個社會圈子,孩子們才會學會換位思考。

其次,兒童的大腦通常是感性高於理性,所以更容易受情緒支配。

專家認為,一個人的大腦要到24歲才完全發育成熟,也就是說,到了這個階段,性情才慢慢穩定下來,不會再像小時候一樣容易情緒化。他們開始學會了察言觀色,懂得要學會管理好情緒,不能成為「情緒的奴隸」。

而兒童相比而言,情緒管理就比較差,所以他們經常會因為無端的小事而生氣,不過沒過幾秒又會自己好起來。

綜上所述,在專家看來,兒童的可貴之處就是他們能夠心安理得地做自己,並且想發脾氣就發脾氣,不受世俗的約束,不用偽裝自己。

這些心理發展特點,似乎都指向了一點:我們不能用大人的角度來衡量孩子是否情商高,有些在大人看來是高情商的行為,放在孩子身上,其實了壓抑天性的表現。

從小就壓抑天性的小孩,多半是缺愛、受委屈的,他們沒辦法安心享受父母的包容,為了成為父母的驕傲,只好委屈自己。

孩子內心缺愛的幾個表現,父母誤以為是高情商

1、習慣性「討好」別人

平時生活中,總會有這樣一類人群:他們習慣性聽從別人的意見,很少自我輸出,做每一件事都是奔著「我要讓對方滿意」的目的出發,而不是「這件事我自己想要完成」。

如果你發現你家孩子也有這個傾向,他們,很少反駁父母,經常看父母的臉色做事,生怕父母不滿意。

你可別急著高興,他們這個表現可不是情商高,而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或許是與從小的生長環境有關,父母很少給予孩子充分的正向肯定,很少當面誇他,更不會做親密的舉動。

這些都導致小朋友的自信心缺失,沒有安全感,所以總想著去討好別人,換來對方的認可。 長期下去,他們未來的人生很容易被別人掌控,每天要輸出情緒價值,活得會很辛苦。

2、過於聽話懂事,不敢表達

我們常說,子女聽話是父母的福祉。

有個聽話懂事的孩子,父母能少操很多心,這確實沒錯,可人都是有自我的,特別是小朋友,上面也提到過,在六歲以前,他們的世界中心是自己。

如果在這個階段,你就能感覺到小朋友們已經懂得察言觀色,平時特別聽大人的話,父母讓幹啥幹啥,完全沒脾氣。

例如,孩子最喜歡的玩具,你讓他給別人,雖然他還是會眼巴巴地看著,可還是給了對方。

遇上類似的情況,就需要警惕,你家孩子其實已經受委屈了,他們的聽話懂事只是在討父母開心,生怕你們不愛他,並非是自發形成的。

而如果在父母的愛中成長的小孩,他們的「兒童天性」可能更多,會直接跟父母挑明情緒,表示自己也很喜歡,不太願意給。即使忍痛給了,往往也會要求父母給自己買一個更好的。

因此「被偏愛的總是有恃無恐」,他們知道父母是可以答應自己的要求,所以才會得寸進尺,勇敢表達,這一點恰好是缺愛的孩子沒有的「底牌」。

給父母的建議

俗話說,「多大的年紀就做多大的事。」

我們不要強求兒童扼殺他們的天性,強行讓他們變得聽話懂事、體諒自己,更不要奢求思想成熟的大人,變得天真無知不諳世事。

孩童時期,正是小朋友撒歡的年紀,他們可以安心做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是調皮搗蛋的,偶爾會給自己製造很多麻煩,但正是這些,豐滿了孩子的性格,讓他慢慢成熟起來,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

所以我們父母要守護好孩子的天性,平時該鼓勵的時候多鼓勵,做錯事情的時候引導他們往正確的地方走,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小朋友。

另外,日常記得多給孩子一些擁抱,這些都有助於給予他們愛的力量,讓他們變得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