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自古以來是廣東的北大門,且是客家人聚居的地區,韶關的歷史,可以從13萬年前的馬壩人開始追溯起了。找個周末,來到韶關度過兩天一夜,好好地看看這座古老的城市。上一次來匆匆忙忙就只是看了南雄的銀杏和仁化的丹霞山,長久以前的記憶有些模糊,再次到來,韶關以嶄新的模樣呈現在我的眼前。
我們的兩天一夜行程:
Day1 落地韶關-南雄梅關古道-珠璣古巷-品嘗南雄菜-滿堂客家大圍-丹霞山禪意客棧
Day2 丹霞山-水山丹霞-回程
南雄梅關古道
到了韶關的最北邊南雄,那梅關古道與珠璣古巷自然是不能少的。一早,我們從韶關市區出發,前往梅關古道。據說梅關古道是當年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中最快捷的通道了,是中原進入嶺南的重要陸路通道之一,當然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梅關古道至今已有兩千來年的歷史,保留得很完整的一條古驛道,它在陸路上貫通了長江和珠江,形成了一條水陸聯運的交通線,促進了南北經濟和文化的交流。
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和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廣東成了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和通道。如今我們腳下的這條梅關古道是那個時期的張九齡宰相所開鑿的,用來對接海上絲綢之路的貨物能夠方便進出中原地區。
梅嶺的北邊是江西大余,南邊是韶關南雄,是江西和廣東兩省的分界線。海拔雖然不高,但山勢險峻,峰巒對峙,一條相對好走的的古驛道在當時來說太重要了。梅關古道寬有2-4米,這在古代來說已經很寬闊了,最早以前的山路大部分都是羊腸小道,整條古道都是以青石鵝卵石鋪砌而成。
沿著古道往上走,我們來到了隘口上,這裡有一座「梅關」,上面寫著「嶺南第一關」和「南粵雄關」,磚石構築的梅關保留完整,我仿佛看到了人來人往的商賈騎著馬馱著貨物行走在這條古道上。
珠璣古巷,品南雄菜
曾經梅關古道上的商旅絡繹不絕,館驛、客棧、飯店、茶館,那是得配套而成的,梅關古道孕育了珠璣古巷曾經的昌盛。看完了梅關古道的梅關,下山漫步在珠璣古巷。
唐末中原地區都處於戰亂狀態,但嶺南就不一樣了,一片繁華,大片荒地,中原人民就順著梅關古道南遷來到了嶺南。翻越梅關古道下來,從大余到珠璣巷25公里,正好符合人正常一天徒步下來的路程,珠璣古巷周邊是一大片平原,巷子兩邊常年以往形成了一條繁華的古街,自然就成了歇腳之地。
許多中原人來到了南嶺就先留在了珠璣古巷,當時梅嶺以外就是南蠻之地了,中原過來的兄弟們對此還不熟,肯定先安頓下來再看看什麼情況。
我們來到珠璣古巷時,會看到有許多不同姓氏的宗祠,珠璣古巷全長只有1500多米,但卻有180幾個姓氏,被稱為廣府人的祖居之地。在珠璣巷還能看到一些清朝時候留下來的建築,現在巷子兩旁大多數是一些售賣旅遊紀念品和小吃。
作為中原人移民進入嶺南的首站和中轉站,珠璣古巷是現在許多客家人和海外華僑的發祥地和祖居地,在嶺南人文發展上有著很深遠的影響。
每到一個地方旅遊都最喜歡品嘗當地的美食小吃了,我們在珠璣古巷動手DIY了餃俚糍,這是南雄獨特的傳統小吃。餃俚糍是當地人效仿北方餃子製作而成的,上述提到南雄有許多中原南遷的人,他們都喜愛吃餃子,但南雄又不產麥子,於是人們就用米粉來替代。
餃俚糍的表面那層皮是用米粉做的,將米用梔水浸泡磨成漿再熬製成皮。我們今天的餃俚糍是茄子辣椒餡,包好以後上籠蒸熟就可以吃了,就在吃飯之前先體驗了一把。
說起廣東,都是粵菜、潮汕菜,沒想到南雄的客家菜最大特色竟然是辣椒,別看南雄是廣東,但它的冬天是很冷的,多吃辣椒可以驅寒。我們今天就有一道南雄菜代表——梅嶺鵝王。第一口,辣,是真辣。第二口再下去,才慢慢吃到了它的咸和香,忍不住多吃了兩口配米飯。
南雄菜吃起來都比較咸、肥、熟,是因為南雄人以山而居,平日裡都要辛苦耕種,吃偏咸一點的菜能補充更多的體力。
滿堂客家大圍
嶺南的圍屋,是客家的特色民居,我們來到韶關的始興縣,參觀了雄渾樸實的客家滿堂大圍。廣東沒有一處客家圍樓比它大了,整座圍樓都是由青磚、青石、鵝卵石、瓦和木頭構築而成,里外共三層。
穿越在這百年古圍樓里,每一層樓都有瞭望孔、射擊孔,這大概我因為以前社會不太平,總有土匪出沒在周圍,客家人建造圍屋最主要還是「團結就是力量」。兵荒馬亂的時候,全村人住在一起,可以積聚力量,共同抵抗外敵的入侵。
在這一塊很多村子都會有一個圍樓,能夠容納很多人,基本上圍屋裡都會有好幾口井,即便是生活在裡面三五個月也不成問題。
我對滿堂客家大圍印象最深的當屬宰相粉,看著這位傳承人倒粉、搖粉、入爐、晾粉那是一氣呵成。剛剛晾曬好的宰相粉直接白灼起來蘸醬油吃,口感很Q彈。
據說宰相粉是張九齡的母親為了他而創作出來的,所以名為宰相粉。據說宰相粉炒而不爛、煮而不糊,是因為製作宰相粉需要將早中晚米按不同的比例分配,炒起來晶瑩剔透、柔韌軟滑。
老師傅說製作宰相粉相當辛苦,在這高溫之下要在爐子旁看粉。並且宰相粉需要靠天吃飯,它必須要是晴朗的天氣才能製作,你所吃到的每一根宰相粉都要花費2天時間才能完成。吃了一份新鮮出爐剛剛炒好的宰相粉,我忍不住買了一箱回家了。
入住丹霞禪意客棧
我們第二天的行程是遊覽丹霞山,於是在參觀完滿堂客家大圍之後,便驅車前往丹霞山腳下入住酒店。晚上入住的是丹霞禪意客棧,門楣上的禪意二字,突然勾起了我的回憶,這是六年前也曾住過的一家客棧了,就位於丹霞山景區內的瑤塘村。
白牆綠瓦的外觀,大堂處處能看到「禪意」的設計風,流水、金魚,佛頭、荷花,整個感覺都滲透著平淡質樸的韻味。進入房間是溫暖的原木風格,這個風格似乎過了幾年都不會過時,怎麼看都還是舒服的。
這樣的丹霞山,我愛了
韶關仁化縣的丹霞山,是我們在韶關之旅的重中之重。丹霞原本是個大型內陸盆地,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四周隆起,大量碎屑沉積在漫長的歲月裡間歇上升以後,成了現在的一大片紅色山群。
還記得第一次來丹霞山走得特別仔細,是一路慢悠悠爬上來的,一座山玩了兩天。走過了九龍亭、長老峰、翔龍湖……,一點一滴地感受了赤壁丹霞的多姿多彩。
這次再來我們選擇了直接坐索道上山來到韶音亭,一口氣直接上到山頂俯瞰丹霞山。
丹霞山是世界發現的1200多處丹霞地貌里,發育zui典型、類型zui齊全、造型zui獨特的,被譽為「中國紅石公園」,難怪會以此地命名這樣的地貌。
自然造型就很特別的陽元石,肯定是必看的點了。真是個讓人害臊的景點呢,這一衝天巨石,就是很奇特,不好意思說出口,但實在是太像了。身高28米,直徑7米的「奇石」陽元山,被譽為當地的求子石。懷孕的女子來此沾到這股屹立挺拔的陽剛之氣,十有八九就是生兒子的。
這會兒我還沉浸在丹霞山陰陽共存的畫面,它的每一座山峰都充滿了陽剛之氣,而腳下的潺潺流水又盡顯陰柔之美。有山則名,有水則靈。
丹霞山下有一條錦江,乘船遊覽水上丹霞大概需要一小時的時間。在這沿途我們可以看到獅子岩僧帽群峰和群象出山。特別是在群象出山的地方,剛剛還是陽元石的它已經搖身一變成了大象的鼻子。
話說:「爬山不游江,枉到丹霞山」,錦江,就是詮釋這山水丹霞最好的一個歌詞了。它就猶如一條絲帶一般,纏繞在丹霞山左右,如詩如畫的丹霞兩岸,又有桂林灕江的旖旎,也有峽谷間的奇觀,一路乘船游過,「錦江畫廊」實不為過。
韶關旅遊的小Tips
吃:韶關客家菜可不只是長南雄這樣,南雄是偏辣了一點,但其他地方的口感還是融合了粵菜的,我們在韶關的茶樓喝茶就跟在廣州沒有太大區別。
住:選擇入住丹霞禪意客棧,位於景區內部,出行方便。
行:韶關現在有航班可以直達了,我是從福州直飛的,從泉州坐個動車到福州也沒多遠,但相比之下轉來轉去,還是直飛到韶關舒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