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新裝置投產,2025年將實現100%綠電供應|最前線

2024-01-21     36氪

原標題: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新裝置投產,2025年將實現100%綠電供應|最前線

文 | 呂雅寧

編輯 | 蘇建勛

「焚燒是處理塑料的常見方法之一,但塑料焚燒所帶來的碳排放,相當於其自身重量的4倍。此次湛江基地生產的TPU材料將從製造、使用和循環三個階段,實現塑料的可持續轉型。」巴斯夫全球特性材料業務部總裁雍萬霆在接受36碳專訪時表示。

1月18日,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的第二套裝置—熱塑性聚氨酯(TPU)裝置正式投產,標誌該基地首批裝置竣工。這是巴斯夫全球最大的單一TPU生產線,主要用於滿足亞太市場對於TPU不斷增長的需求。

36碳在走訪時了解到,TPU是一種特性塑料品種,其成品是一種類似米粒大小的彈性體材料,有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多種質地。據介紹,TPU材料具備高強度、熱塑性和耐磨性等性能,其下游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包括汽車、消費電子、鞋類、運動休閒、醫療保健以及工業電纜和電線等各個行業領域。

大家熟知的阿迪達斯ultra boost系列跑鞋,用的就是TPU發泡後的材料——發泡熱塑性聚氨酯(E- TPU),主要是將TPU如同爆米花一樣分拆成數以千計的微型能量膠囊,再將其塑造成鞋底構造。如此一來,鞋子可具備極其強韌的回彈效果,更加柔軟舒適,即所謂「踩屎感」的穿著體驗。

此外,TPU還有諸多應用場景如運動服、手機殼、瑜伽墊、寵物玩具、車門把手、電纜保護套、風機葉片前緣材料等。

採用TPU材料的球鞋、寵物玩具等。圖源:作者拍攝

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位於廣東湛江東海島石化產業園區,該基地是我國化工行業首個外商獨資項目,也是巴斯夫迄今為止最大的投資項目,總投資額約100億歐元,由巴斯夫獨立建設運營。

「目前,項目正全力建設一體化的核心,包括一套蒸汽裂解裝置及多個生產石油化學品、中間體等在內的下游裝置。」 巴斯夫亞洲大型項目總裁林漢平表示。據悉,湛江一體化基地全部建成投產之後,將有30多條產線,生產超過100種產品,並將成為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三大生產基地,僅次於德國路德維希港基地和比利時安特衛普基地。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場,但化工行業也是典型的高耗能產業。作為全球最大的化工企業之一,巴斯夫將節能降耗與可持續轉型視作重點關注領域。

2023年年底,巴斯夫更新了自身的氣候目標:到2030年,範圍1和範圍2碳排放較2018年減少25%,範圍3.1碳排放較2022年減少15%,即每一千克所購原材料產生的二氧化碳從1.57千克減少到1.34千克。巴斯夫計劃到2050年,範圍1、範圍2和範圍3.1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

巴斯夫在綠電使用方面一向表現積極。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計劃到2025年實現100%使用可再生能源電力供電。目前,巴斯夫已與國家電投、中國能建廣東院簽署可再生能源電力採購協議,與明陽集團合作在華南建設運營海上風電場,以實現湛江一體化基地的綠電供應目標。截至2022年底,巴斯夫是全國第二大綠電購買方,在長三角地區排名首位。

巴斯夫全球特性材料業務部總裁雍萬霆博士在接受36碳專訪時表示,巴斯夫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聚焦製造、使用和循環三個階段,不僅包括始終重視綠色能源使用,更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於產品生命周期。巴斯夫內部研發出的SCOTT碳足跡核算工具,已為其全球45000款產品計算了碳足跡,並同時開放給客戶使用,不僅可以提高產品碳排放透明度,也可以幫助產品在回收階段實現高效溯源和回收再利用。

以塑料的全生命周期可持續方案為例,難以做到有效回收始終是該行業的痛點問題,並且很多再生塑料都降級用於低端應用場景。

雍萬霆博士告訴36碳,實現有效回收,一是要避免二次污染,二是要保證不消耗更多能源,這要基於產品的全生命周期能耗數據。若回收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低於生產新塑料,就更需要推行回收工作。

在技術創新層面,巴斯夫不斷推動化學回收項目,該技術可將塑料廢棄物轉化為熱解油,可以取代部分化石資源,用於生產新產品。目前巴斯夫正在開發一種床墊回收的化學工藝,用於回收舊床墊中的聚氨酯軟泡,將其製成新料級品質的原材料,供合作夥伴生產新的大塊泡和床墊,類似技術也在輪胎回收中有所體現。

圖源:巴斯夫

雍萬霆博士也提到,實現塑料的有效回收也需要市場政策的不斷完善,例如歐盟的塑料產品押金制;以及生產者責任制度(EPR,Extended Producer’s Responsibility),即要求生產者對他們所售賣商品的全生命周期負責,這些政策可以為中國完善塑料回收市場帶來經驗借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1305e1686d4c09952034d23fd66f8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