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最佳觀演決策平台。
「五一」小長假走到半程,承載著全國人民休閒娛樂需求的旅遊、餐飲、娛樂等諸多行業都忙活了起來,線下演出市場也不例外:五一節假日期間,大麥已開售的項目數超1500個,同比去年增長2.5倍,覆蓋了全國130多個城市和700多個場館,初步估計將有超150萬觀眾走進現場。
面對線下演出消費爆發性增長,前不久剛上任大麥總裁的何弭對毒眸感嘆:「這是個美麗的煩惱。」長假期間,光是大麥銷售的高票房體量的大型演出就有28個。「現場服務所需的核驗閘機都不夠用了,工廠加班加點為我們生產了一批,以解燃眉之急。」
對於這位在阿里有十二年工作經驗的「老將」來說,在演出市場全面重啟的關鍵階段出任大麥總裁一職,其實是個「水到渠成」的結果。據悉,何弭擁有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在業務拓展、戰略合作、投資管理等方面建樹頗豐,被內部人士評價為是阿里「老將」,也是「戰將」。
在幾天前毒眸(ID:Domoredumou)與何弭的對話中,他侃侃而談,真誠專業——作為管理者始終是「心中有棋盤,腳下有路線」。
何弭
在阿里的這些年,何弭一直在參與著用網際網路方式對傳統行業的升級。
2011年,何弭正式加入支付寶,負責銀行合作,三年後調入淘寶電影(淘票票前身)任區域發行負責人,同時分管影院KA團隊,正式步入文娛行業;2016年起,何弭又開始陸續負責阿里影業宣發、鳳凰雲智和商務地網等業務。從金融到文娛,跨度很大,但本質都是網際網路與傳統商業邏輯的融合。
2020年電影演出兩塊業務合併後,何弭正式接觸大麥業務,擔任大麥副總裁分管科技板塊和經營管理中台——作為國內領先的演出票務平台,大麥原本就有著良好的基底,不管是用戶基礎和票務收入都持續呈現上揚的增長態勢。
但2020年疫情爆發,文娛行業遭到重創,無能為力之感席捲了整個行業。大麥不想停在原地等機會,何弭和團隊在當時做出的選擇是苦練內功。「越是困難時期,大麥越是要衝在第一線去做好服務。」
變化仍然從技術端開始。2020年7月31日,處在疫情影響中的第十八屆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在上海開幕,首次採用實名制觀展,用戶線上實名制購票,線下刷身份證比對人臉核驗入場——這是大麥人臉識別實名制解決方案首次應用於超大型商業展會現場,開創了國內實名制入場規模新高。
在何弭的認知里,投入大量技術去做系統改造和優化,為的是持續保持大麥一直以來的現場服務優勢。「現場服務板塊」被稱為大麥的護城河業務,其包含了各類票務軟體/硬體產品的開發和應用、現場服務標準化流程的建立、數字化票務方案的優化等方方面面,是一個不被人熟知卻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重資產、重運營的專業領域。
這期間,在何弭的推動下,大麥將「現場服務板塊」升級為了「淘麥郎」 現場服務品牌,並順利完成了ISO的4項服務體系認證,成為國內演出行業首家現場服務水平與國際接軌的公司。
目前,大麥的線下一站式現場服務解決方案幾乎覆蓋了所有場景,特別是疫情期間,其推出的「人、證、票、碼」四合一無接觸核驗解決方案,不僅獲得了合作方的肯定和讚許,後續這套方案又被重組復用到了陝西第十四屆全運和北京2022年冬奧會現場,並順利保證了兩大重要賽事的舉辦。
之所以注重新基建的打造,這與何弭過往的工作經歷不無關係。據悉,在2014-2016年間,何弭在負責阿里影業發行和地網團隊時,他發現票務系統對一個票務公司來說是最基本的生命線。「剛開始做淘寶電影的時候,我們整個系統都是要人工來跟人影院對接,前後差一分鐘出票就是問題,在那樣的一個情況下,我們開始加快影院系統的建設,加強地網建設,終於在2016年左右,我們進化到開始在電影票房市場擁有了姓名。」
在何弭看來,進入一個行業先發展基建是熟悉這個行業並有機會改變這個行業最重要的判斷,平台基石穩固後,才有機會在更重要的賽道破局。
單純在技術和現場服務上「練內功」,對大麥來說還不夠。2021年3月、9月,大麥又先後成立了當然有戲和蝦米音樂娛樂兩大內容廠牌,組建獨立內容製作事業部,正式涉足內容賽道。
當然有戲定位為打造年輕人喜愛的「新經典」戲劇,重點圍繞商業話劇、燃音樂劇和輕沉浸式三大品類,新釋大師經典、孵化年輕化視角的戲劇作品。
蝦米音樂娛樂則關注大型演唱會和音樂節的自研,目標是建立有獨特氣質的沉浸式、地標型音樂產品,同時,聯動阿里大文娛資源及IP優勢,發展OST業務、服務原創音樂人成長。
何弭透露,這兩年大麥的收入結構已經在悄悄發生變化,「內容收入的占比逐漸在擴大。」這正是商業市場對大麥在內容布局和創新上的重要反應。
據了解,當然有戲2年推出9部作品,其中音樂劇《搖滾浮士德》、話劇《雜拌、折羅或沙拉》、舞台劇《弗蘭肯斯坦》中文版等多部劇頻頻創造了票房佳績,叫座又叫好。
蝦米音樂娛樂2021年推出的為期6天的蝦米室內音樂節,成為了中國音樂節史上的一個美好樣本,開啟了室內音樂節嶄新的發展樣貌;2022年阿那亞·蝦米音樂節在業內也是獨樹一幟,度假、地標屬性的發展理念也初步打下了市場心智。
很顯然,大麥把三年的「外部影響」轉化為借勢練內功的行動,正確且成效顯著。
進入到後疫情時代,站在新的起點,何弭認為大麥的第一要務還是「穩」。
各種演出項目井噴,無論是大麥開票產生的系統運行峰值還是現場服務的交付數量,都已經創下歷史新紀錄,在這種情況下,保證平穩運行是大麥最近半年的主基調,他表示,「作為演出行業的基礎設施之一,大麥要先保障好整個行業的復甦和走向繁榮的進程,絕對不能掉鏈子。」
「穩住」之後,大麥第二階段的命題是,如何在所有人都往前奔跑的時候,持續當好領頭羊。
作為中國最早做演出的在線票務平台,大麥2004年成立,至今已有20多年的發展史,從最初只賣主流演出品類的門票,到今天演唱會、音樂節、話劇、音樂劇、livehouse、展覽、兒童親子、脫口秀、體育賽事等演出票「一應俱全」,全品類覆蓋。可以說大麥在市場中已經形成了穩固的消費認同。
何弭認為,接下來需要重點建設的就是成為用戶「最佳觀演決策平台」的問題。在他看來,目前大麥已經在朝著這個方向在發力,特別是以「評論、評分、想看」為核心的內容評價體系已經初步顯露出相應的商業價值。
「網際網路最大的魅力是讓信息更加對稱,各端匹配的效率更高。「評論、評分、想看」也是圍繞這個核心價值展開的。商業上,內容方和主辦方可以獲得更多中肯、理性的建議,對於減少或者增加投入更篤定,同時,這也讓小眾內容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間,用戶端,則讓大家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演出內容。」何弭認為,給客戶和用戶提供數據工具,讓他們去錨定價值,這是大麥未來重要的商業機會。
與此同時,內容化種草也是何弭關注的業務重點,他認為「對用戶來講,你的貨品是否齊全,是否能很順利找到想看的演出非常重要。演出日曆、大麥榜單、種草攻略等產品不僅是用戶的決策抓手,還是商家宣發的重要出口,價值不容小覷。「據悉,目前這部分產品帶動的銷售轉化正在明顯提升。
第二階段,大麥在內容層面的投入也會不遺餘力,「我們還是希望能夠儘快把大麥』內容+科技』戰略中『內容』這個輪子也造大。」在何弭看來,大麥在內容端的投入和成果,決定了它能否像阿里影業那樣,讓「內容」和「科技」協同,實現真正的「雙輪驅動」。
而如何把「內容」的輪子做大,除了需要兩大內容廠牌持續輸出優質的內容外,還需要有優秀、專業的人才儲備。
何弭透露,今年大麥將會在內容板塊進一步升級,「比較專業的製作人非常稀缺,一方面儘快設定業務升級目標,另一方面團隊要與人才配套,最後保證相應的人才要進得來。」在何弭的帶領下,大麥的節奏可能會更快。
此外何弭還透露,今年阿里大文娛集團所有板塊都會更多地進行IP聯動,將一個IP做提前的設計和規劃,以賽事、晚會、電影、演出等不同的內容類型與觀眾見面。「像此前熱門劇集的主題演唱會、《這!就是街舞》的總決賽一樣,線上、線下,劇集、電影、演出會不斷的有跨屏創新。」未來,這也將成為大麥內容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相信大家未來可以看到越來越多我們出品的優秀作品。」何弭說道。
一方面,尊重傳統行業的規律,保持與內容人才的持續對話與合作;另一方面,發揮阿里大文娛的建設性作用,在技術與生態賦能之下,讓內容行業具備更多的想像力。而當「內容+科技」的雙輪驅動真正高效運轉起來後,大麥或許將不僅僅是一個「最佳觀演決策平台」——屬於大麥和何弭的更多可能性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