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變法失敗,慈禧為何不對六君子家屬實施株連?她想殺也殺不動

2023-11-05     歷來現實

原標題:維新變法失敗,慈禧為何不對六君子家屬實施株連?她想殺也殺不動

維新變法失敗,慈禧為何不對六君子家屬實施株連?她想殺也殺不動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8日,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熙熙攘攘,人聲鼎沸,無數市民在觀看行刑。

午時三刻,劊子手手起刀落,戊戌變法六君子人頭落地,英勇就義。看熱鬧的百姓仍然不願意離去,因為犯人的家屬並沒有一起被處死。可是大家左等右等,也沒有等到那一幕的到來。

有人都感到不解:譚嗣同等參與變法的六君子,是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被殺的,按照清朝的法律,大逆不道是重罪,是要誅連九族的。

為什麼太后老佛爺沒有這樣干?她好像可不是個仁慈的主啊。記得1964年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後,不但太平軍的將領都被凌遲處死,他們的家人也受到嚴懲,殺的殺,流放的流放,就連洪天王年僅15歲的小兒子洪天貴福,也被鏟草除根,判處極刑,千刀萬剮。

可殺了六君子之後,劊子手擦乾了刀上的血跡,領到賞賜之後,對圍觀的吃瓜群眾說:「今天的行刑到此為止,沒有熱鬧看了,大家趕緊散了吧。」

維新變法失敗後,慈禧以雷霆手段毫不猶豫地誅殺了戊戌六君子,這次殺戮沒有經過三堂會審,更沒有所謂的控辯雙方激烈交鋒。不但不符合現代法律程序,甚至也違反大清自己的律法。

以至於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在被五花大綁押上刑車,押往刑場的時候,他還一臉詫異:不對啊,程序還沒有走呢,怎麼直接就咔嚓了?這有違祖制和大清律法啊。

他可不是官場新秀,而是在刑部乾了15年的資深老「法官」,也算是法學權威,對此無法理解。

那麼問題來了,慈禧既然敢於違背他們大清的法制不走法律程序,就將六君子的腦袋砍掉,那麼她為何不敢像永樂帝對待方孝孺那樣,把六君子的家屬也一刀給剁了,來個鏟草除根,永絕後患?

慈禧外號「老佛爺」,可老人家全無半分慈悲宅心,早就習慣了下狠手。要知道慈禧在丈夫咸豐皇帝去世之後,和小叔子恭親王一起發動了祺祥政變,將肅順為首的顧命六大臣全部斬首,他們的家屬也被殺害,等於是將他們滅門。

那時候的慈禧,不過26歲。

如果說那時候的她,還殘留著少女的純真,良知還沒有完全泯滅,心還沒有那麼歹毒的話;經過幾十年步步驚心的宮廷爭鬥,她的心已經完全麻木,殺人對她來說已經是跟掐死一隻螞蟻那樣尋常了。

慈禧確實沒有那樣做。

譚嗣同的老爹譚繼洵,當時擔任湖北巡撫,是封疆大吏。作為一個被朝廷教育培養了30多年的老臣,深受皇恩,但是卻「疏於教育」,出了一個「大逆不道」的兒子,更應該受到嚴懲,處以死刑。事實上,譚繼洵只是受兒子牽連,被免去了湖北巡撫的職務,並沒有被處死。

他不但沒有被殺頭,而且也沒有住一天監獄,甚至朝廷都沒有對他採取強制措施,還沒有虐待他,讓他在老家安度晚年,以78歲的高齡得以善終。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岳父不但沒有受株連,連仕途之路也沒有受影響。

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的林旭,被處死的時候年僅23歲,他的老丈人名叫沈瑜慶,當時擔任著河南布政使。女婿追隨康有為變法,也被押上刑場處以極刑,按說從此之後,他的岳父沈瑜慶不被處死就很不錯了。

即使不被處死,也會被判刑。退一萬步講,即使沒有被判刑,也不會再被朝廷重用,政治生命會到此結束。能平安著陸,退居二線,不再掌握任何權力,也是燒高香。

事實讓人大跌眼鏡,他不但在女婿死後沒有丟官,反而繼續受到重用一路高升。更匪夷所思的是,女婿被砍頭的第三年,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秋,朝廷還讓他擔任了淮揚兵備道。

聽名字就知道,這個官職跟軍隊有關,它主要負責分理轄區軍務,監督地方上的軍隊,另外還管理地方兵馬、錢糧和屯田,維持地方治安等,集軍事、監察大權於一身,不是無足輕重的官職。

此後,沈瑜慶繼續受到重用,先後擔任山西巡撫、雲南布政使。在宣統三年,他還升任貴州巡撫,一直干到辛亥革命爆發。

這個岳父是不是當初大義滅親,在得知女婿從事「違法活動」的時候,與他劃清界限?將他交給了朝廷?

沈瑜慶還真沒有那樣做,並且也沒有寫檢討,跟不爭氣的女婿劃清界限。不光如此,在得知女婿被處死的消息之後,沈瑜慶大發牢騷,寫詩抱怨,其中一首是:"變故骨肉間,鉤黨方屠戮。士氣既不伸,國勢日以蹙。」

這明擺著就是抨擊慈禧的,說慈禧她老人家不該對主張變法的孩子們下手,這是最臭的一招旗,不利於大清的發展。總而言之,這是一首不折不扣的反動詩,性質比「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要嚴重多了。如果放到康熙和乾隆朝,就憑這首詩就該被砍頭。

更讓人無法容忍的是,1900年義和團運動如火如荼,慈禧向列強宣戰的時候,沈瑜慶還跟老佛爺對著干,聯合張之洞、劉坤一等人搞分裂,搞了一個什麼「東南互保」。

這是典型的「吃裡扒外」,讓洋人氣焰更加囂張,打進北京城,朝廷危在旦夕。慈禧差點把老命丟了,最後落荒而逃,顛沛流離。

既然如此,慈禧要如此「仁慈」,不對他們痛下殺手?

這不是無緣無故的。沈瑜慶的老爸沈葆楨很厲害,當過兩江總督、南洋大臣,還跟李鴻章一道,為建設大清海軍做出過突出貢獻。沈葆楨有個更厲害的岳父,名叫林則徐。林則徐還是中興名臣左宗棠的伯樂,他還提拔過老上司陶澍的女婿胡林翼。

陶澍則是道光時期的重臣,擔任過兩江總督,跟左宗棠是親家。而左宗棠和胡林翼則是湘軍名將,湘軍則是大清王朝的拯救者,如果沒有湘軍,大清恐怕早就覆滅了。

咸豐七年(1857年)三月,擔任江西廣饒九南道的沈葆楨,還跟自己的妻子一起,在太平軍兵臨城下的時候開展廣信保衛戰,將太平軍悍將石達開打得灰頭土臉。

曾國藩對沈葆楨非常賞識,他擔任江西巡撫,就是曾推薦的。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沈葆楨扮演了重要角色;洪秀全的兒子洪天貴福,就是沈葆楨捕殺的。

沈葆楨和中興另一名臣李鴻章也有很深的淵源,二人不但是同年進士,還一起建立了大清海軍,分別締造了北洋和南洋水師。鮮為人知的是,沈葆楨的親家李元度也是湘軍名將。值得一提的是,李元度後來因為作戰失利被朝廷查辦,左宗棠、李鴻章紛紛出手相救,最終朝廷從輕發落,以罰款了事。

沈葆楨和另一位晚清重臣湘軍出身的劉坤一關係很好,沈比劉大了10歲左右,二人是忘年交。

沈葆楨晚年擔任兩江總督,劉坤一是他的繼任者,二人的關係可見一斑。

沈瑜慶立場不堅定,沒有跟女婿劃清界限,慈禧對他的怨憤可以想像,儘管如此,慈禧也不敢動他。因為牽一髮動全身,湘軍勢力盤根錯節,弄不好會引起連鎖反應,影響大清穩定。

林旭還有兩個很硬的靠山,一個是兩江總督劉坤一和直隸總督,慈禧的紅人榮祿。

林旭通過岳父的關係得到了劉坤一的賞識,然後又被劉推薦在榮祿幕府當差,在軍機處還得到榮祿指點和照顧。

再看六君子之一的楊銳,也有很厲害的靠山,他是張之洞的門生。

楊銳是四川綿竹人,而張之洞曾經在四川當學政,他對楊銳非常欣賞,把楊銳與其兄楊聰二人比作蜀中的蘇軾和蘇轍楊銳沒有考取功名時,一直是張之洞的幕僚,即使是考中進士後,還擔任張之洞的「坐京」。

所謂的坐京,就是清朝省部級高官在北京城「駐京辦事處」的負責人,負責公關和聯絡。

在京城工作期間,楊銳還進入恭親王奕欣的視線,深受對方賞識。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中,和議傳出,楊銳深感痛心。而此時卻傳來一條消息,慈禧為了慶祝六十大壽,不惜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

太監寇連才出面阻諫被殺,滿朝文武嚇得戰戰兢兢,無人再敢直言勸阻,獨有楊銳支持御史王鵬運進諫,並代為其打草稿作疏上奏。

奏疏言辭激烈,慈禧看後勃然大怒,便要把他充軍,恭親王奕欣回答:"大臣既然提意見,那就是忠於朝廷的表現,沒有過錯。"慈禧聽了,只得作罷。

六君子中的刑部老臣劉光第,沒有直系親屬在朝中。他跟楊銳一樣,也是四川人,沒有什麼人脈。如果說他有人脈的話,那是通過老鄉楊銳建立的。靠著楊銳的資源,他拜在張之洞門下,成為其心腹。

光緒二十一年(1895),被日本打敗後,不可一世的清政府低下身段,老老實實地跟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劉光第聞訊後痛心疾首、義憤填膺,也灰心不已,認為「天下大勢已去,絕不能復振矣」。他對慈禧貪圖享樂,窮奢極欲,任用小人、排斥忠臣的舉動非常失望,產生了退隱之意。

1895年秋,萬念俱灰的劉光第請假回祖籍福建武平掃墓,寫下了一系列憂國的詩篇,其中有兩句很感人:「忽憶海疆新割去,愁時不覺涕汍瀾」。

光緒二十二年(1896)六月,劉光第回京,在武昌遇到一個人,被對方的言談感動,再也不提歸隱之事。這個人,就是湖廣總督張之洞。

由此可見,張之洞跟劉光第的交情有多深。

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 ,來自四川聞喜,此人也沒有人脈,但後來也投奔了張之洞,成為其智囊之一。

六君子之一的康廣仁,就更不用說了,他是皇帝老師、維新派領袖康有為的弟弟,有道德潔癖的他對當官不感興趣,覺得官場太黑暗了。

1898年春,在澳門辦報的他,看到維新派改革呼聲很高,認為國家有救了,這才跟梁啟超一起進京,為變法奔走呼號,沒想到變法很快失敗,他在當年9月被殺。

因此,六君子中,唯有康廣仁不是朝廷命官,被史學家認為是替哥哥康有為背鍋的。

綜上所述,除了康廣仁和楊秀深,其餘四君子都有人脈;楊銳、劉光第、楊深秀是張之洞的門生,林旭是老沈家的女婿,譚嗣同乃湖北巡撫的少爺。

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走,肯定是阻力重重,這些人關係網龐大,如果按程序走曠日長久,指不定會生出什麼亂子。

是故,老佛爺十分果斷,沒有走司法程序,乾淨利落地將六人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之所以沒有動他們的家屬,不是老佛爺仁慈,而是無奈之舉。

六人背後的勢力龐大,盤根錯節,不敢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大清氣數已盡,慈禧即便是想株連九族,已經沒有能力,殺不動了。

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漢人逐漸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武裝。殺了這六個變法的骨幹,即便是不搞株連,他們的長輩和同門在日後都還鬧出了不少大新聞。

比如1900年張之洞、劉坤一等人就鬧出了東南互保,譚嗣同的師弟唐才常(唐才常和譚嗣同都是歐陽中鵠餓學生)掀起了自立軍起義,都搞得慈禧狼狽不堪。

雖然慈禧憑藉手段快速處死了戊戌六君子,變法的餘波她可一直沒擺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02e7c367d7dceb5d1b377b6d0d63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