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譚政向妹妹詢問前妻情況,聽完後淚流滿面:她真是個賢妻

2023-12-27     阿斗愛

原標題:1949年,譚政向妹妹詢問前妻情況,聽完後淚流滿面:她真是個賢妻

新中國的開國大將譚政,是一位搖筆桿子幹革命的大將軍,他與妻子王長德,也是一對人人稱道的神仙眷侶。

但是在王長德之前,譚政將軍還有一位妻子。

新中國成立之後,將軍的妹妹來北京看望他,他忍不住向妹妹詢問前妻的情況。

聽妹妹說完前妻的事情之後,譚政淚流滿面,說自己的前妻,是一位賢妻。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譚政將軍與這位「賢妻」分離了呢?

一、青梅竹馬的少年夫妻

譚政將軍的第一任妻子,名字叫陳秋葵,15歲就嫁給了他。

兩人雖然是在父母包辦下成的親,但是他們卻有深厚的感情基礎。

譚政將軍生於1906年,原名譚世名,他和開國大將陳賡都是湖南湘鄉人,兩家還是世交,陳秋葵就是陳賡的同胞妹妹。

陳家祖上習武,陳賡的爺爺,原來是湘軍的一員猛將,譚家卻一屋子都是讀書人。

譚政的爺爺,是當地有名的士紳,他的父親譚潤區,是湘鄉縣東山學堂的教書先生。

東山學堂是湖南有名的學校,毛澤東也曾在這裡就讀,而且他之後辦農民講習所,還得到了陳賡父親的資助。

當時中國正處於新舊兩種思想並立的時代,譚氏宗族本來有一所供自家子弟啟蒙的私塾,也因為「新政」,被改為小學。

思想守舊的譚潤區不想讓譚政去這樣的學堂啟蒙,於是把譚政送到了陳賡家的私塾,讓他學習四書五經。

在父親的安排下,10歲的譚政就住進了陳家。

陳賡的母親特意為譚政收拾出來一間小屋,把譚政安頓了下來,7歲的陳秋葵蹦蹦跳跳跟在母親身後,像個小大人似的讓譚政不要見外,要吃要喝儘管說。

陳賡當時已經去了東山學堂讀書,譚政和秋葵年齡相仿,所以秋葵閒暇的時候,也總是喜歡和譚政在一起,喜歡聽他講學堂里的事情。

眼見得三年的啟蒙即將結束,譚政不止一次跟家裡提出,自己也想到東山學堂讀書,可是卻被思想守舊的父親一再拒絕。

譚政心裡苦悶,私下裡,就把自己的煩惱對著秋葵妹妹傾吐了出來。

陳秋葵理解譚政的想法,也想支持他,於是就託人帶信給自己的哥哥陳賡,看陳賡能不能幫譚政想想辦法。

與譚政的父親不同,陳賡的爺爺和父親思想相對比較開明,所以對於譚政向去東山學堂讀書的想法,他們也非常支持。

在陳賡和陳家人的幫助下,譚政終於拿到了東山學堂的入學資格,他也沒有辜負秋葵妹妹和陳賡大哥的期望,一舉考上了東山學堂。

三年的借住,讓陳家人很喜歡譚政這個後生,譚家也喜歡聰慧的秋葵,兩人年齡又合適,兩家就起了給兩人定親的念頭。

為了讓譚政答應定親,譚家答應譚政去東山學堂讀書的條件,就是把他和陳秋葵親事定下。

雖然定親是被家裡逼迫的,但是譚政心裡卻並不排斥陳秋葵。

於是入學之前,譚政和陳秋葵兩人的婚事,也定了下來,想起能嫁給「世名」哥哥,陳秋葵的心裡非常甜蜜。

等到譚政從東山學堂畢業之後,一頂花橋,就把陳秋葵迎進了譚家。

譚政在東山學堂學習時,接觸了很多革命思想,畢業之後,他有心報效國家,可是為了生計,只能在當地的一所學校當了老師。

學習時,譚政就經常把在學堂學到的先進思想分享給陳秋葵,陳秋葵年齡雖然小,卻很理解譚政,勸他暫且忍耐,等自己哥哥陳賡回來再做計較。

二、苦守十多年

1926年,受中共委派去蘇聯學習的陳賡回到國內,在軍閥唐生智的部隊里當了一名營長。

當他聽小妹說起譚政的想法後,就給譚政寫了一封信,問譚政願不願意到自己所在的部隊參軍。

這封信對於譚政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露,他幾乎立即就做好了動身去陳賡那裡的計劃。

但是想起新婚才三年的妻子,譚政又猶豫了。

看到譚政的樣子,陳秋葵就知道他心裡的想法,她二話不說就幫譚政收拾起行李。

為了不讓丈夫為自己掛心,陳秋葵儘管心裡不舍,還是安慰丈夫,告訴譚政她會照顧好自己,等譚政回來接她的那一天。

聽到陳秋葵這麼說,譚政才放心地回復陳賡,自己願意投奔他。

為了讓譚潤區同意譚政去參軍,陳賡的父親陳紹純特地來到譚家,給親家公做思想工作。

陳紹純告訴譚潤區,現在時局混亂,譚政和陳賡這一代人,註定要走一條和他們不同的道路,孩子既然有報效國家的志向,他們做長輩的,不應該攔著。

陳紹純還以陳賡三兄弟為例,說他們幾兄弟都走上了革命道路,自己也想過給家裡留一個,可是連兒媳都沒有留住。

有了陳紹純的勸導,譚潤區不但鬆了口,還給兒子辦了踐行酒。

上路那天,譚政的父母、岳父岳母都趕來送行,陳秋葵把收拾好的行李交給譚政,硬忍著沒讓淚水落下來。

譚政接過行李,跟著陳賡派來的兩名士兵走了很久之後,陳秋葵還默默地站在門口,望著譚政遠去的方向。

到了陳賡那裡安頓下來之後,牽掛妻子的譚政連忙給家裡寫了兩封報平安的信,一封給父母,另一封,就是給自己的妻子。

送走了譚政之後,陳秋葵每天都在煎熬之中。

公公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婆婆因為思念兒子,就話里話外就有點責怪陳秋葵的意思,怪她不但沒有把丈夫留在家裡,還支持他去參軍。

陳秋葵雖然心裡也難受,但是只能忍下這些,白天忙碌家裡的事情,照顧一家人,只有當夜深人靜時,才會釋放自己的情緒。

她雖然嫁給譚政已經有3年了,但是畢竟才是一個不滿20歲的人,她也需要一個依靠,可是為了丈夫的抱負,她親手把自己在這個家裡的依靠送了出去。

當譚政的信寄到家裡的時候,陳秋葵已經在內外煎熬下病倒了,這一病就再也沒能起來,譚政的信,是陳秋葵臨終前唯一的念想。

彌留之際,她不讓家裡人告訴譚政自己生病的事情,只是緊緊地把譚政寫給她的信抱在懷裡,直到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儘管陳秋葵不想讓丈夫為了自己的事情擔心,但是紙里包不住火,陳秋葵去世的消息,沒多久就傳到了譚政那裡。

聽到妻子去世的消息之後,譚政當時就愣在那裡,久久不能回神。

他實在難以想像,半年前他離開家時,妻子還是好好的,怎麼突然就去了呢,她還不到20歲啊!

收拾了自己的心情之後,譚政就把失去妻子的悲痛化作力量,投身到革命工作中。

他入伍之後,先是參加了「秋收起義」,然後來到井岡山因為文采出眾,又善於總結,被任命為紅四方面軍前敵委員會的秘書,又是毛澤東同志的第一任秘書。

此後,他雖然一直從事政治工作,可是工作能力特別突出,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路上,他也總結了幾十萬字的戰鬥總結和政治工作總結。

來到延安之後,他就被任命為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

這一年,離陳秋葵去世已經有11年了。

譚政外表斯文,長相又好,一路走來,獲得了不少漂亮姑娘的青睞,然而這些姑娘託人問譚政的意思時,卻都被譚政婉拒了。

也有很多同志看著譚政一直孤身一人,也張羅著給他介紹對象,但也都被譚政拒絕了。

在譚政的心裡,陳秋葵始終是他抹不開的傷痛。

三、她真是個賢妻

直到1937年,在羅榮桓同志和夫人林月琴的關懷下,才有一個叫王長德的女孩,走進了譚政的生活。

王長德是四川閬中人,生於1916年,比譚政剛好小了10歲。

她也是窮苦人家出身,小時候就給人當了童養媳,天天起早貪黑的忙活,還被婆家經常打罵。

17歲那年,紅軍來到閬中建立政權,王長德聽到宣傳之後,立即加入了紅軍隊伍。

這個川妹子活潑又大膽,20歲的時候,就帶著偵察隊,把一夥頑固匪徒追了兩天兩夜,後來不但擒獲匪首,還繳獲了大量金銀、麝香等貴重物品。

因為這件事情,王長德成了紅軍中的傳奇人物,她的故事也被大家津津樂道。

跟隨隊伍來到延安之後,王長德就被安排到黨校學習,沒多久她就入了黨。

除了能打仗、覺悟高之外,王長德唱歌也非常好聽,黨校學習之餘的拉歌比賽,王長德婉轉動聽的歌聲經常在晚會上響起。

各方面都很出色的王長德,很快就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她就是羅榮桓的夫人林月琴。

起先是禮貌的招呼,但是隨著交流越來越多,林月琴也越來越喜歡這個活潑、善良的小姑娘,也動了心思,想為小姑娘找一個可靠的人。

有了這個心思之後,林月琴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丈夫羅榮桓,想讓他也一起幫著參謀一下,給自己推薦幾個合適的人選。

羅榮桓一聽,立即想起了自己的老部下譚政,作為他的上級和多年共事的戰友,羅榮桓自然知道譚政13年來不肯再婚的原因。

聽到妻子提起一位這麼優秀的姑娘,羅榮桓就第一時間想到了「眼光高」的譚政,覺得可以把王長德介紹給譚政。

林月琴聽到羅榮桓的提議,也覺得兩個人非常合適,她也是個急性子,立即就風風火火地去找王長德了。

聽到林月琴說明自己的來意,王長德也沒有扭捏,直接就問林月琴說的人是誰。

當聽到譚政的名字後,這個潑辣大膽的四川妹子,卻低下頭害羞了。

原來王長德在中央黨校學習時,就讀過譚政寫的文章,她當時就被譚政的才華所折服了。

如今聽到林大姐要把譚政介紹給她,王長德自然是緊張中帶著點害羞了。

看見王長德的樣子,林月琴心裡就有了三分把握了,她接著給王長德介紹起譚政的事情。

為了讓王長德更了解譚政的為人,她把譚政為前妻守了13年的事情也原原本本地說給王長德聽。

王長德本來就欣賞譚政的才華,現在聽說了他的人品之後,對譚政就更傾心了,聽完林月琴的話之後,她紅著臉點點頭,表示一切都聽林姐的。

有了王長德的話,羅榮桓回頭又去做譚政的工作,他好說歹說,甚至把陳賡這個「大舅子」都搬了出來,這才說服譚政,成就了這對美眷。

以後的日子,譚政和王長德兩人相濡以沫,在革命道路上相互陪伴,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兩人因為對革命的貢獻,分別被授予大將和大校軍銜。

雖然在後來的日子有王長德的陪伴,但是譚政的內心深處,始終為結髮妻子陳秋葵留有一席之地。

解放後,譚政的妹妹來北京探望哥哥,兩人聊天的時候,譚政忍不住問起妹妹他走了之後,陳秋葵的情況。

當妹妹告訴譚政,陳秋葵臨終前,把譚政寫給自己的那封信始終緊緊地貼在心口上時,這位從戰火中走出來的將軍,終於忍不住熱淚縱橫。

他含淚對妹妹說:你秋葵嫂子是個賢妻,可惜走得太早了,要是她能看到新中國成立該有多好啊!

結語:

譚政將軍的結髮妻子陳秋葵雖然沒有像革命隊伍中的其他女性一樣,和丈夫一起走上革命道路,可是她在家鄉默默地堅守,支持丈夫參加革命,這何嘗不是一種對革命事業的支持,值得很多人學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0f82bfeae7d5e7f5bafba46c5cbd877c.html